《意大利不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意大利不面-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割线
包围圈的南线,大阿哥沃森将艰巨的后卫任务交给了陆军大臣穆卢吉塔后,自己则在南线指挥向北突围。通过“血岭”之战,使得他明白了皇家禁卫军与部落武装之间的巨大差距。按照穆卢吉塔的建议,他将大量强壮的部落士兵编入了残余的皇家禁卫军中。现在哪怕是一个普通的禁卫军士兵都成了班长,手下管辖着十名进过粗步筛选的部落士兵。他希望依靠禁卫军士兵的带领快速得提升自己部队的整体战力。
进过短暂的休整后,大阿哥沃森准备向意大利人的阵地发起攻击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普通的“二元制”意大利步兵师。这个师只有两个团步兵团、一个迫击炮营、一个工兵营以及一些后勤单位组成。看上去这个师应该是个“软柿子”,现在他们将面临超过十万土人的攻势。
就在加尔比亚蒂的炮兵开始蹂躏北线的土人阵地时,大阿哥也开始命令他的炮兵炮击南线的意大利阵地了。在炮弹面前,一切是平等的,意大利人、阿比西尼亚人都一样,被撕成了碎片,抛到空中。
悠扬的战鼓被大阿哥沃森擂动了,成群的土人开始冲击意大利人的阵地。他们的武器不一,战服各异,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却能看到一样的炙热火焰,这火焰可以燃烧掉敢于阻挡他们的一切。这一刻,出于对生的渴望,他们不再是上帝的信徒,他们成为了撒旦的帮凶。在狂热的战士面前,意大利人的反击火力犹如将一颗石子投进洪水中一般无力。
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


 
 第40节、突破 '本章字数:2392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06 08:24:23。0'
 
      血红的残阳渐渐西下,意大利人的南线阵地上一片狼藉。这里的人体残骸、武器碎片以及火光,无声地证明了刚刚发生的恶战。英勇的阿比西尼亚皇家禁卫军和部落武装凭着他们顽强的战斗精神,用血肉之躯战胜了意大利人的现代化武器。意大利人再一次像世人证明了他们的胆小怯战。
   当大阿哥的部队刚刚发起冲击时,意大利人凭借火炮、机枪编织的火网,极大地杀伤了土人军队,成片成片的土人倒在血泊之中。但是,这并没有削弱土人狂热的攻击意识。在隆隆的战鼓声中,阿比西尼亚的勇士们仍旧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扑向可怜的意大利士兵。这惨烈的情景,并没有让意大利人有多少杀伤对手的喜悦,反而是阿比西尼亚的无畏冲锋甚至让一些参加过一战的意大利老兵都不寒而栗。
     在付出了不菲的伤亡后,阿比西尼亚的军队冲到了距离意大利人只有200米的地方了。眼看,双方马上要卷入最为残酷的肉搏战。这时,后方的意大利炮兵打出了一波急速射,暴雨般的炮弹落在了意大利阵地前沿,爆炸所产生了一个个烟柱将阿比西尼亚的冲击部队与意大利前沿守军分割开。接着是意大利前沿步兵投掷的一排排手榴弹。
然后,当阿比西尼亚军队冲上前去一看,战壕里空空如也,胆小的意大利人跑了。
就这样在付出伤亡2382人的代价后,大阿哥的部队向南前进了2公里。显然,这个数字和他们目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不过,这至少说明南线意大利军队的防守要比“血岭”上的武装黑衫军差上一大截。
可是让大阿哥郁闷的是,在仅仅前进了两公里左右的时候,他们的部队又碰到了意大利人的阻击阵地。
这又是一次钢铁与血肉之间的较量。意大利人的自动火器肆意地收割着阿比西尼亚勇士那高贵的灵魂。阿比西尼亚勇士不顾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的倒下,拼尽全力向意大利人发起冲击。而当他们以为冲到意大利人跟前,可以向这群胆小鬼讨还血债时,意大利人很有天赋地逃跑了。没有时间去咒骂,大阿哥的人马甚至还来不及掩埋刚刚还和他们一起作战的几百具战友尸体就马不停蹄向南奔去。唯一的希望,是能在意大利封堵缺口的部队赶来之前,跳出包围圈。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在连续突破两道意大利人的防御阵地后,意大利的空军终于赶来助阵了。打头阵的是一架IMAM公司(全称是机械工业南方航空公司)的Ro。1双翼双座侦察机(Ro。1是仿制荷兰福克C。V 侦察/轻轰炸机,最大速度250km/h,两挺机枪,可载50公斤炸弹4颗。意大利一共生产了238架该型飞机。是入侵阿比西尼亚战争期间意大利空军部署数量最多的飞机)。这架Ro。1在大阿哥的人马上空盘旋数圈后飞去,看来只是个“打酱油”的小角色。
半小时以后,飞机的蜂鸣声由远至近。抬头一看,一队11架同样来自IMAM公司出品的Ro。37双翼侦察/轻轰炸机(Ro。37双翼侦察/轻轰炸机,最大速度330km/h,三挺机枪,最大载弹量180公斤)飞临土人的行军纵队上空。这队飞机并不急于发起攻击,而是先盘旋了几圈,仔细观察了一番。然后突然俯冲投弹,接着是沿着行军纵队一通扫射。每架Ro。37携带了12枚15公斤的人员杀伤弹,短短几分钟,百余枚炸弹在行军纵队中爆炸。道路上挤满了躲避轰炸的人群,在这些人群中,有不少被炸的人,有的残脚断手满脸血污,有被挽扶着不断呻吟,有被担架抬着的气息奄奄,有的则已经死去。投弹完毕的意大利飞机扬长而去。而此时禁卫军的高射炮才刚刚完成行军状态向射击状态的转换。
看到土人的行军纵队是一片混乱,附近阵地上的意大利军队认为机会来了,决定马上发动反冲击。先是迫击炮、重机枪一顿猛轰猛射,接着马上就是端着冲锋枪的,挥舞着工兵铲的意大利步兵杀了上来。此时土人的重火器还都没有完成射击前的准备工作,单薄的步枪火力明显无法压制意大利人的冲锋。情急之下,还是禁卫军的素质高,反应快,摇低了高射炮,对着意大利步兵就是一个长点射。
“砰、砰、砰”只见几个火球狠狠地扎进了意大利步兵群中。一个意大利士兵被一发小口径炮弹直接命中,顿时就被腰斩了,上半身拖着肠子被炮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抛到空中。血淋淋的场面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很快其他士兵也被这骤风暴雨般的火力所征服,死死得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就这样,意大利人的反冲击被几门平射的高射炮压制了。要不是后面的迫击炮手马上发射烟雾弹,阻挡了禁卫军高射炮炮手的视线,估计参与这次反冲击的意大利士兵都将永远地留在那里了。
分割线…
一轮斜阳下,4辆菲亚特3000坦克正在阿比西尼亚中部山区狭小的土路上行进着。得益于轻盈的体态,这些老坦克跑得还挺欢。他们的周围是伴随前进的黑皮肤土人军队,让人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不过这些坦克上“犹太雄狮标志”和“所罗门王旗”彰显着这些坦克的主人不是胆小怯战的意大利人而是阿比西尼亚伟大的皇家禁卫军。
意大利人民历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哪怕是对于现在的敌人阿比西尼亚。在阿比西尼亚入侵厄立特里亚之前(按意大利人的说法),慷慨地意大利人每年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向阿比西尼亚提供了几千万里拉的巨额军事贷款用于购买意大利的武器(史实)。本来,这些武器将保护阿比西尼亚不受英法两大帝国主义者的压迫。而现在背信弃义的阿比西尼亚人却用这些武器对付曾经无私帮助过他们的意大利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意大利人一次机会,我相信意大利人一定会对阿比西尼亚人说“三个字”:不差钱。
这支阿比西尼亚唯一的装甲部队,现在正作为二阿哥北上救援部队的一员,向着托戈贝里…阿克苏姆…阿杜瓦包围圈攻击前进。一路过来,不少意大利军队把他们当着自己人,而没有向他们的坦克射击。而当意大利人看清“犹太雄狮标志”和“所罗门王旗”时,为时已晚,阿比西尼亚人的坦克已经近在咫尺,只好乖乖投降了。
不过作为这四辆坦克的指挥官皇家禁卫军少尉贝基拉,坚信好运气不会一直都眷顾他们。他有一种预感,真真的战斗马上就要来了。


 
 第41节、菲亚特VS菲亚特 '本章字数:2820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07 08:16:04。0'
 
  当阿比西尼亚人的“菲亚特”3000坦克出现在前线的消息传到侵阿意军指挥部后,所有的人都把殖民部和外交部工作人员的女性家庭成员“问候”了一遍。当然,这些“问候”是无法改变阿比西尼亚的装甲怪物在意大利人的阵地上横冲直撞的局面。解决的办法就是派出反装甲部队。
现在侵阿意军手里最得力的反坦克武器就是菲亚特3000型坦克。菲亚特3000坦克是一战时期法国大名鼎鼎的雷诺FT17的意大利升级版。意大利人在该型坦克上安装了英国产的维克斯37毫米L40(40倍口径身管)火炮,极大的增强了该车的反坦克火力。而该型坦克本身的装甲最厚处仅为16毫米。再考虑到意大利的装甲钢含硫过高而易脆。在常见的作战距离里,菲亚特3000坦克可以轻易地击毁同类坦克。
搞笑的是,该车炮塔内仅有车长一人,此君不但要负责火炮的装填、瞄准和发射,还要负责指挥车体内的乘员,可见这完成是为八爪鱼设计的角色。也就是说菲亚特3000之间的决斗,关键是哪个车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出一发精确的炮弹。因为,菲亚特3000那罐头般的装甲决定了失败者没有射出第二发炮弹的机会就会被击毁。
而这就是意大利人的信心源泉所在,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们自称是山区坦克运用的第二名,那么就没有人敢认第一。一战后,意大利以德国为假想敌,以北部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区为训练场,练就了一身山区坦克战的硬功夫。
现在,一场菲亚特坦克对菲亚特坦克的决斗即将上演。装甲兵少校萨缪尔正带领他麾下的6辆菲亚特3000坦克,沿着山间小路向阿拉马塔以南的山区驶去。他们的任务就是组成“猎杀小组”,消灭在那里出现的阿比西尼亚坦克,以“安抚”意大利步兵脆弱的神经。
作为1923年第一批加入坦克部队的老手,萨缪尔少校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是相当的自信。在他眼里阿比西尼亚的土人连正确使用步枪都是问题,又怎么能操作好坦克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呢。他觉得他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阿比西尼亚崎岖的山路。
为此,作为指挥官的他不得不亲自探路,将自己的指挥车拿来打头阵,开在队列最前面。作为队列的第一辆坦克,一贯小心谨慎的他在炮膛里装填了一发穿甲弹,以防突然遭遇阿比西尼亚人的坦克。
这时,他们的坦克开到了一个“L”型的拐弯。从地图上看,这个“L”型拐弯的短边指向西面,长边指向南面,而在短边和长边之间夹着一个小山头。
突然枪声大作,寻找声音望去,原来小山头上驻防着这一队意大利士兵,他们发现有阿比西尼亚军队进犯,便开枪射击。萨缪尔少校从车内翻出一把信号枪,打出了一发信号弹。可惜正全神贯注阻击土人的意大利步兵没有注意到这一切,自然也就谈不上步…坦协同作战了。
   虽然步兵没有注意到他们,但是本着“枪声就是命令”的原则,萨缪尔还是决定参加战斗。“准备战斗”萨缪尔少校大叫一声,在没有车内通话器的年代,指挥车组成员是靠大嗓门的。同时,他向后面的他们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