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2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赵顼还没有御内东门小殿,招翰林学士锁院草制,但王安石和韩绛两人升任宰相早已是定局,板上钉钉的事。尤其是王安石,要不是他谦让,以他的身份早在去年就该玉堂宣麻、金殿拜相了。如今韩绛领军在外,他的宰相之位只是为让他能更加稳固的掌握关西的军队,真正的宰相其实只有王安石一人。
君臣二人踏着落叶,在枫树林中慢慢走着。班直侍卫们都围在林外,将整座林子给封锁起来。赵顼和王安石都没有说话,静谧的小树林的深处,只有靴底踩断枯枝才会发出轻微的劈啪声。在这异常安静的树林中,时间和空气仿佛都被凝固。
沉默了走了一阵,赵顼终于出声:“王卿,王韶他们何时会到京城?”
赵顼这是在明知故问,王安石知道年轻的天子这些天来,对王韶的行程一直都放在心上,什么时候走到哪里,他都很清楚,现在只是开场白而已:“王韶当是在这几天就到了。”
“人既然都快到,关于渭源之战的赏格怎么还没定下来?”
“此为枢密院所辖事务,陛下可召文彦博来询问。不过枢密院至今尤要治韩冈、王舜臣用兵不力之罪,赏格也便难以订立。”
“因为缘边安抚司前后加起来总计接近千名的伤亡?”赵顼停住了脚步,回头对王安石叹道:“这一战,战马也的确折损得得太多了。”
王安石默然,渭源一役连战死带病死的战马超过了三百匹,如果加上蕃人的,则接近一千匹。
“比秦凤、泾原两路今次的损失加起来都多!”赵顼说起战马的损失,就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因为大宋军中的战马实在太少了。
有马的称作骑兵,没马的唤作步兵。可是在如今的大宋,就算是骑兵,也不一定有马。‘天下应在马凡十五万三千六百有奇’,这是去年枢密院连同群牧监一起统计上来的数字。也就是说这十五万三千六百匹马,是如今大宋军中的在籍军马总数量——包括了驮马、驿马和战马。而以驮马、驿马及战马之间的数量对比,一般是在三比一左右,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上阵冲杀的战马大约是在四万多。
这些战马基本上都分布在河北、京中和陕西、河东,尤以关西缘边四路为多。其中分配到秦凤路的战马为五千。
但是就跟登记在兵籍簿上的人数和实际的兵力之间,有着极大差别的情况一样。秦凤路写在纸面上的战马数量,其实也跟真实数目有着很远的距离。明面上的五千骑兵,实际上仅有四千余人,其中拥有战马的,则更是降到了三千多。
除了秦州城中的两个指挥接近满编,其余驻扎在各个边境城寨的骑兵指挥,基本上只有六成到八成不等的兵力。而且这还是在年年战事不断、兵员空额不多的秦凤路,如果是在河北、中原等地,情况其实会更糟。
赵顼只是对军中的空额稍有了解,看到今次在渭源的骑兵损失,就已经心疼得不得了。而在地方任官三十年,在群牧监也做了几年判官的王安石,对军中弊端,比赵顼肤浅的认识可是深刻十倍。
——陕西河东的实际兵力,可以按兵籍簿上的八成算;京中、河北则得按六成计;蜀中、荆湖能动用的军队,大概是实际数量的四五成;至于江南,直接当作没有比较好,那里的军队做小买卖的本事比拉弓射箭要强,在官宦门下奔走的时间比拿着刀枪的时候要多。而战马的情况也是与人一样。
除了战事不断的陕西河东以外,大宋其他地方的军队早就烂透了。在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的将帅,把大笔的军费花在自家的宅院里。占据了每年国家财政支出八成的军费,就这么让大大小小的军痞给分块吃掉了。有多少用在了兵备上?
王安石为王韶辩解道:“如果王韶建功,顺着熙河而来的战马,能把所有的亏空损失都填满。”
“可汉儿的确不如蕃人堪战。托硕、古渭两次大捷,王韶动用的都是蕃人,损伤少的可怜,而今次对上的禹臧花麻,让王韶动用了缘边安抚司的军队。最后的结果是其他人只是被迫退而已,虽为大捷,但损伤比起之前两次,可是要大得太多。这样看来韩绛在延州做得还是有原因的,虽然强取了庆州广锐军的战马,但蕃人有了马后,就是如虎添翼。”
王安石一时不知该如何说才好。对于陕西宣抚司内部的事务,他不好插手干涉。而且韩绛其实是代王安石去的陕西。就在去年,因郭逵对横山的战略与种谔相争,还有朝中对新法的攻击,使得王安石曾有了自请出外去陕西的念头。
当年庆历新政的失败,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因三川口之败,而离开京师去陕西代替范雍任陕西宣抚使。当时王安石若是去了陕西,新法也很有可能就此夭折,韩绛对王安石的恩情甚多。在情在理,王安石都不便在陕西军务上干涉太多,反而要为他鸣锣开道。
‘也不知横山那里能给出什么答案。’王安石心里想着。
韩绛和种谔在罗兀城上的失算给了宣抚司上下当头一棒,韩绛现在的做法,很明显现在是在拯救横山的危局。相较于横山,河湟的地位就不那么高了。
如果在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当党项人倾巢而出,关西四路没有被攻下一座重要的城寨就已经是个可喜可贺的胜利。
可如今,大宋的国力日盛,对于仅仅是逼退敌人的胜利,再算不得什么功劳。就像今次的渭源之战,让禹臧花麻狼狈而走,虽然因为对付的敌人不同,而难度则更高,只是跟前两次大捷的战果比起来,感觉上还是黯淡了许多,赏格怎么也高不起来,对此不满意的人也很多——不仅仅只有天子一人。
至少韩绛是不满意的。从他这段时间的几份奏章上可以看得出来。他对秦凤路不能全力支援横山颇有微词。他现在一门心思都放在罗兀城上,靠着他的宣抚使身份从各路征调粮秣,通过了近一年的积累,韩绛在关西已经有了不低的名望。关西诸路的大概是为了求一个耳根清静,也都答应了他的调及。
王安石重又跟着再次安静下来的年轻天子在树林中走了起来,‘管不了那么多了……’
就跟他全心全意的放在新法的施行上,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一样,韩绛的双眼现在应该只能看见罗兀城的背影。军功让人垂涎。一旦功成回朝,他就将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让人如何不疯狂?!
王安石也只能选择坐视,而无法插手其中。
等到到了午后,王安石方才回到政事堂中,一桩奏章正被放在他的案头上,奏章上的贴纸说明了来历,是韩绛的文字。
“又来要什么?”王安石微微一笑,展开奏章看了一眼,只是调用一个从八品的选人,不算什么大事。但等王安石匆匆浏览了一遍后,脸色却突然变了,“韩冈迁调延州,管勾鄜延伤病事?!”
墙角竟然挖到了王韶脚底下!




第25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五)
“这支铁枪,是当年梁太祖【朱温】帐下大将王彦章王贤明所亲用。王彦章号为王铁枪,有万夫不当之勇。持此枪,他领军力拒后唐庄宗【李存瑁】,若非其败于庙堂奸臣之手,朱梁不至败落如此之速。王彦章惯携双枪上阵,一执在手,一横在鞍,如今一柄枪供奉在其庙中,号为铁枪庙,另一柄便在此处。世间传言,王彦章所用铁枪重达百斤,不过实际上是二十二斤重——已经是很难得了。”
“这把弓,是六十年前曹宝臣【曹玮】在三都谷,大败吐蕃时所亲佩。有其父必有其子,曹宝臣不辱韩王【曹彬】声名,威震关西数十载,党项、吐蕃皆在此弓下俯首帖耳。追想名将声威,确是远在我辈之上。”
“这柄古铁刀,名为大夏龙雀。别看此刀锈迹斑斑,可是十六国的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所铸。玉昆你看此刀柄以缠龙为大环,其首类鸟,龙雀之名便因此而来。乃是种仲平【种世衡】当年筑清涧城时掘地所得,当地正是夏国旧疆。不过这柄铁刀出土时无人识得来历,还是靠了刘原甫的博识。刘原甫以博学著称于世,也只有他能一眼看透古董的真伪和时代。”
“至于这支铁杵,乃是家兄旧物。家兄惯使双简,两只铁简加起来超过二十斤,不过当年三川口之役中,家兄却只带了铁杵、枪、马槊三物上阵。用此三支长兵,家兄在敌阵中三进三出,最后西贼还是靠着绊马索才把家兄击败。后家兄遗蜕连同兵器甲胄一起,被西贼送还。甲胄、马槊和铁枪随葬,不过这支铁杵,本帅却留了下来。这支铁杵当年在三川口杀人太多,平日里就是阴气森森,魑魅缠绕。有机会会找个高僧来超度亡魂。”
郭逵现在给韩冈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在向邻居炫耀自己聪明的儿子。他近乎自傲的将家中收藏的兵器向韩冈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韩冈今次来秦州,是因为他的的工作中还包括秦凤路的伤病营事务,并不是为了对抗郭逵。郭逵对韩冈的看重,已经世人皆知,韩冈自己一开始对此都有些纳闷。
拥有收藏癖的人韩冈见了不少,前生今世都有。不过由于这个时代有此雅兴的都是有钱有闲的人物,所以他们一般多是集中于古董方面的收集,都跟后世的收藏家同样有着保值的想法。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兴趣爱好,文人则会去收集字帖、碑拓和金石器物,而武夫则收集上好的兵器甲胄。
在韩冈所知的武将中,刘昌祚对弓弩的喜好最有名气,据说刘家有着数百张各式弓弩,皆是出自名匠之手。王舜臣用着艳羡的语气对韩冈提过不知多少次。而郭逵今天展示出来的收集品,比起刘昌祚的珍藏更强上一筹,让韩冈都为之赞叹,一时之间,甚至忘记了去揣测郭逵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只不过虽然他没有多想,但韩冈也还是猜个八九不离十。郭逵这是明显的在示好,再联想起莫名其妙在秦州城中散布开的自己要去延州的传言,韩冈怎么都觉得有股子阴谋的味道。
他在秦州待得快活得很,家室、产业、乃至人际关系也都在秦州。要他丢下已经有了规模的关系网,改去人生地不熟的延州,韩冈没有那个兴趣。何况韩绛虽然是座能遮风避雨的大靠山,但这座靠山并不算牢靠。
韩冈一直以来都不看好韩绛的冒险行动,虽然这只是他在军事上力求稳妥的性格得出的结论,但他怎么看,怎么觉得韩绛作为主帅实在不靠谱。文官领军关西,几十年来,冒险的计划全都失败了,而老成持重的策略,却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很好的的结果。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郭逵很少向人炫耀自己的收藏,在郭忠孝的记忆中恐怕一年也不定有一次。而今天郭逵不但向韩冈展示了自己多年的收藏,还备下水饭再三邀请他留下,直到时近三更,韩冈方才告辞离开。
“韩玉昆文采武略皆有所长,治事之才更是过人一等,日后前途不可限量。”郭忠孝不会妄自菲薄,他虽然对韩冈免不了有些竞争之心,但韩冈的出色表现并没有换来成功的收获,所以郭忠孝不会对韩冈的名声嫉妒如狂,也因此能够正确的看待韩冈的优点和长处。
而郭逵喝着醒酒汤,对韩冈评价越发的高涨起来,“韩冈日后前途也许还不好说,但他在军中的人缘却不用怀疑了,问遍军中,谁人不想自家的营中有个杏林圣手?哪位将帅不盼着有人能把麾下伤病全数救治?”
郭忠孝迟疑了一阵,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这事写上:“……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