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秘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卫秘事-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度。

朱允炆和方孝孺一样崇尚礼教,倾慕周官法度,热衷于复古改制,他在位的四年中,有人评论说:“今日省州,明日省县;今日并卫,明日并所;今日更官制,明日更官阶;宫门殿门名题日新,虽干戈倥偬,日不暇给而不曾休。”合并几个州县,把官名换个古老的名称,甚至改宫殿名、城门名,南京城里各部衙门的名牌油漆未干又得再做新匾。即使前线和靖难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方孝孺还有闲心向朱允炆进言要求恢复西周的井田制。他最为推崇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认为只要按照周礼命名官署治理天下,大明朝就会繁荣昌盛——一味遵循古法,却不去考虑时移世易,根本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真真是个读死书的人。

也就因为方孝孺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头脑中的君臣名分才更加鲜明,朱棣再为太祖所爱,辈分再高,终究也是朱允炆的臣子,以臣逼君就是大逆不道,他自然不可能降伏于朱棣。然而方孝孺是当时的士人领袖,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对于朱棣来说是赢得民心的一个重要砝码。早在朱棣进军南京前,他的首席军师道衍就曾恳求他放过方孝孺。

朱棣当时满口答应,但进了南京城后,面对黄子澄和齐泰等建文旧臣的强烈恨意,情绪已经有些暴躁,对不肯投降的方孝孺更加不满。后来朱棣准备登基,需要有人起草诏书,大臣们都推举方孝孺来写,更把方孝孺推上了风口浪尖。方孝孺上殿的时候穿着丧服,朱棣知道他在为朱允炆服丧,显见是对自己威权的不认同。

两个人心中都存有芥蒂,相互之间就怎么也说不到一起去。一个非要登基,一个就不写诏书。一个气得大叫:“你就不怕死吗?”一个梗着脖子回道:“死就死,诏书绝不写!”一个继续威胁:“你自己不怕死,难道还不怕株连九族吗?”一个以更大的声音回道:“就是十族又能奈我何?”

话赶话到这个份儿上,朱棣已经被气昏了头。他不再想靠拉拢方孝孺来收买人心了,相反,他要通过方孝孺的案子来威慑人心,既然不服我,那就怕我吧,叫你们知道到底谁厉害!

自古以来,杀人连坐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但方孝孺的案子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刑罚——诛十族。

九族收押起来还算好办,按着亲戚关系抓人就是,这第十族该怎么算呢?经过锦衣卫和三法司紧急磋商,决定将“朋友门生”列为第十族,而抓捕工作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在深得朱棣信任的锦衣卫的身上。。电子书下载

这“朋友门生”如何界定,什么人算朋友,什么人算门生?朋友是经常串门聊天的算呢,还是偶尔喝酒小聚的算?门生是跟随左右学习的算呢,还是曾经请教过问题也算?这中间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量化标准,是与不是,全在锦衣卫的一句话。

前前后后,方孝孺一案共计杀了八百七十多人,至于谪贬流放更是不计其数。不知方先生泉下有知,在地府和这些屈死的冤魂相见时,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无谓倔强而长叹一口气?

方孝孺一案已经牵连甚广,但朱棣对天下的威慑行动却还没有结束。

当日城破之时,方孝孺曾和御史大夫景清相约殉国,结果两人谁都没有自杀。后来方孝孺激怒朱棣落得诛十族的下场,景清则因为在朱棣为燕王时做过他手下的参议,才华能力给朱棣留下了好印象而被锦衣卫放过,继续在朝廷上当他的御史大夫。

没想到景清不念朱棣的好,一直惦记着为朱允炆报仇。御史大夫是从一品的高官,上朝时离皇帝比较近,方孝孺的案子过去后,趁着朱棣有些放松警惕,景清便利用一次上朝的机会怀揣利刃,准备刺杀朱棣。

景清一个文弱书生,想杀人时神情肯定有所异常,何况建文朝的重臣本就属于锦衣卫重点监察对象,一切异动早就汇报给朱棣,朱棣早有准备,在大殿之上等他羊入虎口。没等景清接近朱棣,已经被锦衣侍卫拦下,搜出利刃,见事不能成,景清对朱棣破口大骂,甚至被打落牙齿却仍然骂声不绝,还一口血喷到了朱棣的龙袍上。

朱棣大怒,命人将景清剥皮揎草,尸体挂在城门上示众,家里也被灭族。即使如此残酷的处罚,朱棣仍然不够解气,此后但凡和景清扯上关系的人全都倒了霉。

这扯上关系的活儿,还是锦衣卫最为拿手。史书上说“籍其乡,转相攀染”,查关系查到老家,连街坊邻居也都受到株连,“村里为墟”,被杀得整个村子都成了废墟。

乡里乡亲和街坊邻居还算有风有影,还有更莫名其妙就被牵连丢了性命的。青州教谕刘固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向朝廷上书请求辞官好回乡去照顾老母亲,景清觉得他是孝子,没有通过朝廷文告,而是给他写了封信,说要提拔他到南京任职。本来这在官场上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就因为这封信,刘固就成了景清一党,不但他,就连他的母亲、兄弟以及儿子,全都同日被杀。

这样的牵扯,时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瓜蔓抄”。

瓜蔓抄始自景清一案,其后应用于永乐朝几乎所有案件当中,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登基后才为这些屈死的人平反。

而瓜蔓抄中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会因为什么事情牵扯上什么人,哪天就被锦衣卫抓走没了活路——锦衣卫掌握了人们的生杀大权。于是有心人千方百计地探听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大人的喜好,争相贿赂,以求在未知的案子中保住性命。

纪纲却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人,他爱钱,对送上门来的财物一概笑纳。但他更爱权,他知道只有为朱棣妥帖地办案,继续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拥有更大的权势,而有了权势还怕没有钱财吗?

于是纪纲在瓜蔓抄的牵连中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每当纪纲要杀某人时,他先将消息透露给对方,等对方坐立不安的时候,将人领到自己家里,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暗示对方,自己会在皇帝面前为他开脱,至于回报嘛,那就看您自己的意思了。

威压之下,对方一般都会马上开窍,比起身外之物,当然命比较重要,于是将钱财源源不断地送到纪纲府上。而纪纲的暗示却一日比一日严重,直到对方家财耗尽的时候,锦衣卫就会破门而入,对方转瞬之间从指挥使大人的座上客变成诏狱里的一缕冤魂。

这方法的确好,搜刮到大笔钱财的同时,纪纲仍然(~文~)高质量地完成(~人~)杀人任务,在(~书~)朱棣眼里显得(~屋~)更加忠心能干。而因他而死的人到底有多少呢?史书上有四个字:“不可胜数。”

锦衣卫在“瓜蔓抄”中大出风头,纪纲任命了一批善于纠查的锦衣校尉,他们业务能力极强,千方百计地搜罗大臣们的言行,从中挑选合适的罪名加以抓捕,其对法律之曲解乃至无视,使他们的“工作成绩”远远超过了外廷三法司。

朱棣正在用人之际,见纪纲如此能够领会自己的意思,不免大感快慰。锦衣卫指挥使只有正三品,虽然有实权,但和现在“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的道理一样,在高官满地走的京城里还是小字辈儿。朱棣为了犒赏锦衣卫的功劳,将纪纲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别小看这一品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那时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的六部尚书也才正二品而已,再往上的品级则非功臣宿将而不能得。换句话说,从一品和正一品在朝廷里凤毛麟角,正二品几乎就相当于最高品级了——由此可见纪纲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升官之后,纪纲仍然兼着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使,这一下,锦衣卫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更加不可一世,别说在京城里,在整个大明朝都敢横着走路了。

然而大明朝官员万千,有胆量的也不是没有。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某一次,纪纲派了一个锦衣卫千户到浙江拿人。这千户一路上作威作福,大收贿赂,浙江按察使周新早就看不惯锦衣卫的种种不法行为,因此设局等着这个千户上套,准备一举擒拿。但他的密局在擅长探密的锦衣卫眼里实在不够保密,这个千户查知消息,早早逃走。周新起了倔心,借口有事公干,一路北上,在涿州抓到了人,将他扔到了涿州监狱里。

周新在永乐朝也是个酷吏,他在做监察御史期间不畏权贵,有错必究,得了个“冷面寒铁公”的外号。据说京城里谁家小孩儿哭闹不止,只要对他说“冷面寒铁公来啦!”就马上不敢再哭。只不过他并不贪墨,做官的怕他,在老百姓那里名声却很好。

这次难得有机会打击一下锦衣卫的嚣张气焰,周新心情舒畅,慢悠悠地向京城进发。还没到京城,就被京里派出的锦衣旗校抓了起来,一阵拳打脚踢之后,发现领头的人竟然就是那个千户。

小小涿州监狱哪里关得住堂堂锦衣卫千户大人?周新前脚走,这千户后脚就出了狱,他连夜兼程赶回北京,灰头土脸地在纪纲面前一站。都不用告状,纪纲一看就急了,这还了得,竟然敢欺负我锦衣卫的人!真是活得不耐烦了。马上跑到朱棣那里告了一状,朱棣对纪纲正是信重之时,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让锦衣卫去抓人。

周新在路上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他确有胆气,在朱棣面前还敢为自己抗辩,惹得朱棣大怒,立命斩首。

周新是地方官员,只凭着一股胆气就敢与如日中天的锦衣卫相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但即使是京城里的高官,在有皇帝撑腰的锦衣卫面前,也只能忍气吞声罢了。

都督薛禄是跟随朱棣起兵的靖难功臣,官阶远在纪纲之上。薛禄和纪纲同时看上一个女道士,准备买回家做妾,结果薛禄动作快,抢先得到了。纪纲觉得丢了面子,心里很是恼火,一直寻机报复。趁着一次在皇宫议事的机会,纪纲在走廊里故意堵住薛禄,突然用铁挝打过去,薛禄一下子“脑裂几死”,纪纲才觉得出了口恶气。事后薛禄却不敢声张,朱棣问起来也只是含糊遮掩过去。他知道纪纲这还是看在他靖难功臣的份上给他点皮肉之苦而已,若真心找碴,只怕不光自己小命不保,还得连累家人。

按照大明朝的礼仪制度,低品级的官员在街上遇到高品级的官员需要让路回避以示尊重,而同品级的官儿在大街上碰上了则是“分路而行”,不需要回避。然而纪纲气焰嚣张得紧,他出行的时候,“诸公虽元勋见则自匿”,别说品级比他低的了,就是那些超品级的公、侯遇到他都主动回避,生怕对方一个不高兴,自己就成了什么逆党中的一员。偏偏都指挥哑失帖木儿是个死心眼,他和纪纲同为二品,有时在大街上遇到了纪纲的车队也不回避。这下被纪纲记恨上了,纪纲随便给他安插了个理由,带回锦衣卫,“捶杀之”。

这样一个实权人物,在永乐朝横行十余年,朱棣对他始终宠信如一。

但再宠信的大臣也没有儿子来得重要,之前我们说过,朱棣的三个儿子之间为了继承问题早有矛盾,这矛盾在朱棣登上皇位后越发尖锐,朝廷大臣为了自己将来的前程,各有拥立之人,党同伐异。锦衣卫也是一样,纪纲和皇家牵扯很深,不可能在储位之争中保持超然的姿态,他最终卷入永乐朝后期的皇储之争当中,并可耻地送了性命。

解缙遭祸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是开国功臣、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