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明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寻明记- 第2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说此地的乡亲正在受灾,让我来赈灾。母命难违啊!”

    “高贤弟仁孝!”顾着喝茶水的阎千户敷衍了一句。

    “阎老哥,你也知道小弟的脾气直,救的人多不免得罪了本地的乡绅,此地还有一些首尾,阎老哥明天能不能出面走一趟。毕竟能让人不吃人,多活下来几个,也算为后代积累点阴德。这事一了,我们明日晚间就可以出发。”高进说的沉重。

    阎千户沿途过来,是见了山东境内饿殍遍野的场景,也看到了登莱两府情况要好的多,现在见高进提了这个条件进京城,放下茶碗拍着胸脯道:“明日我就去找本地的知府,贤弟安排好事务,我们晚间动身!”

    第二日晚间,高进与阎千户各乘一辆马车,悄悄的上路了。二十个锦衣卫与三十个侍卫骑着马前后的护卫着。林木桶被留下来主持难民营的防务,苏单现在是侍卫队长,至于独孤信,已经悄悄的安排打点去了。

    阎千户是急的很,驿路上早就安排好了换马,换车夫,准备昼夜急走,尽快到京。

    很快就是半夜,又是驿站换马,高进睡在车里就听到锦衣卫的大声呵斥,好似在驱赶什么人。

    高进无聊的掀开车帘,发现居然已经出了登州的地界。几个锦衣卫正在驱赶两个女人。

    “官爷,请你们高抬贵手,我们雇的马车坏了,女子实在骑不得马,求你们捎我们一程。我们坐在车门外就好。只要各位官爷带我们到附近能雇辆车子的地方就好!”一个老一点的仆妇模样的妇人带着一个年轻的貌似小姐的人跪倒在几个锦衣卫前苦苦哀求。

    “这么晚了,你们不如在这个驿站歇息,明日再赶路吧,这样还安全一些!”高进披着貂裘跳下马车,好心劝慰。

    年轻女子看到车上下来了人,膝行向前,一把抱住高进的双脚,大声哭泣道:“官爷,只要你带我一程,小女子下辈子给你做牛做马。还请官爷带小女子一程。”

    高进是最受不了这个的,浑身一哆嗦,不由自主问道:“你们这么急切要去哪里?”

    “小女子去京城,敢问官爷要去哪里?”年轻女子见有了希望,满心欣喜。

    “恰好同路,罢了。你们收拾下,上我的车来吧!包裹都丢那辆车上,否则挤不下了。”高进笑嘻嘻的指着站在马车口的阎千户。

    阎千户倒没闲心管高进的小事,只要高进随着走能完成差事就万事大吉。

    马车帘子放下来,一盏专为马车设计的小马灯随着马匹的节奏前后左右不停的摇晃着。

    高进心知自己不是圣人,孤男两女也不妥,叫了苏单进来。高进与苏单坐了一大半,年轻女子和老仆妇瑟瑟的躲在车的一边。

    苏单坐的无聊,守着眯缝着眼睛养神的高进又不敢睡。老仆妇见小姐疲惫的睡了,心里也不敢睡。两人相看,嘿嘿傻笑。

    “现在女眷独自夜里赶路,太危险了!”苏单感叹:“有时候宁愿慢一点,或者一定要有可靠的人跟随,否则若是遇到了不法的车夫,劫财劫色也就罢了,弄的不好有的连命都丢了!”

    老仆妇眼圈一红,心酸落泪,喃喃道:“我家小姐平日里一贯乖巧,若不是出了大变故,谁又想如此?”

    “大变故?听二位的口音,就是登州府人士。最近的大变故,莫不是家里饿死了人去北京投靠亲友。其实最近登州港附近有人放粮,去那里也不错。”苏单很满意前段时间自己参与的大阴德工程,极力推荐。

    “放粮、放粮,若不是放粮,我们哪里需要出来劳碌奔波!”老仆妇厉声咬牙恨道。

    苏单灰了脸,大声叫停马车,掀开马车帘子道:“二位请下车,我们在登州眼看过放粮救济了不少灾民,道不同不相为谋!”

    高进也睁开眼睛,心中略后悔没有问清缘由就接了两个阶级敌人上车。不过看着黑漆漆的夜,高进叹了口气,道:“罢了,现在赶你们出去,就是送了你们的性命。明日天亮到了集市,你们自己去吧!”

    老仆妇自知失言不敢言语,年轻女子长跪叩首,凄凉道:“谢谢二位恩公。民女家中就是开粮店的,也觉得放粮赈灾本是应该,可是自从去年秋粮不济后,登州城里的粮价一直在涨。粮行的粮价平日是几家有权有势的大粮商议定,中小粮店若是自行其是早就被赶出了市场。”

    “本地粮去年秋天确实是不到一两银子一石收的,粮行今年一月就让大家卖到了七两甚至八两。因为确实有利益,我爹爹贪心,从大粮行那里分了些货售卖,都是每石六两银子进的货,不想被饥民每石二两银子强买走。”

    年轻女人脑海中全是破门而入的饥民,匆忙躲避的内眷,被拉走的爹爹,和前来抄家如狼似虎的衙役,泪如雨下,哽咽不能言语。

    高进叹道:“过不了一个贪字!”

    年轻女子勉强收了眼泪,道:“商人哪个不贪利,若不是贪利,哪有货郎挑担远走四方。”

    高进语塞。

    年轻女子得了气势,愤愤道:“我爹爹经商二十载,一直讲求信义,从不拖欠,算是登州城内有名的良商。”

    “不想到了衙门,只因讲了一句市价不止二两的大实话,被知府大人扣了一个屯积居奇、哄抬粮价,将我爹爹锁拿收监,可怜我爹爹不但被饥民们事前一顿暴打,收监后至今还不知道生死,而且爹爹辛苦一辈子积累的家产也被知府大人下令查抄,所有家眷全部扣拿入监流放辽东。”

    “知府大人若是判全城粮商如此也就罢了,为何单单判了我爹爹一个。知府大人当日收到了五万粮款,可是当日并没有返还所有粮商半文,反而行了文让全城捐资救济灾民,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年轻女子恨的咬牙切齿。

    高进浑身发冷。任何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自己觉得做了一件大好事,不想在另一部分人眼里是大坏事。那做事的标准是什么呢?用道德来做标杆是最不靠谱的,看来还是要完善法典。

    打了地主,地主家里的孩子自然与你不共戴天。李自成一路打地主进了北京,待其失势,马上被全国的地主抛弃,最后还死在地主的手里。高进仔细的看着面前的年轻女子,胖乎乎的虽然没有太多的姿色,但是养尊处优多年,也算有些气质。

    “你准备去京城告状?”高进问。

    “嗯,我去告御状?”年轻女子举着一本《大诰》骄傲道:“太祖大诰四编二百三十六条,陈大道以诰天下,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轻犯。今日我正是要去问京城问问登州知府的判决公不公。”

    “登州府衙役不发海捕文书来抓你?”苏单有异议。

    “我是出了嫁的,与娘家律条上自然再无关系。不过如今我也已经休了夫家,自然与夫家也没有关系。我孔珍这次一人做事一人当,只为我娘家求个公告。我会先去通政司,若是不行再去拦皇上的车驾。”

    年轻的孔珍一脸执着,让高进有点刮目相看。高进知道通政司是明朝的信访局,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过越级上访为避免无赖诬告,按规定了要打五十大棍的。

    高进怀疑道:“就孔姑娘这身子骨,受了了那五十杀威棍?”

    孔珍一脸坚毅:“爹娘于我生育大恩,这点皮肉之苦算什么,只要他们能得到公道,纵然是要了我的性命也无妨。”

    听着孔珍的话,高进心有感慨,又想想打屁股总比满清的滚钉板要好一些,叹息道:“既如此,你安心歇息吧,明日再到了雇车的地方再说!”

    “谢谢官爷!”孔珍长跪伏地再谢。

    “苏管家,前面有盗匪拦路!”侍卫们在马车外高叫。

第312章 土贼

    “些许几个土贼,驱散了就是,怕什么?”高进不以为意的说着,同时向苏单挥了挥手。

    苏单掀开马车的门帘,马车上的人一起往外看去。

    “这么多!”一车人望着密密麻麻的火光和拥挤的人影同时失声。

    探路的锦衣卫正在前方挥舞着绣春刀大声的呵斥,做出击杀的模样,反被密集的棍棒长矛给打的后退。高进一拍脑门,道:“快下车,骑马走!”

    孔珍恐惧的紧紧拉着老仆妇的衣角,颤抖的向高进哀求道:“奴家不会骑马,官爷救我!”

    高进顾不得和二人纠缠,将马车内的东西简单收拾下,丢给侍卫,下了马车跳上长青。

    因为要装文士,马背上就一把文士剑,高进提在手上试着挥舞了一下,感觉还结实,看来独孤信用心找了把好剑。

    拨马回过头,高进注意到两个女人依旧很恐惧的相拥坐在马车边上。

    高进很同情的看着孔珍道:“如果不想被土贼吃掉,就赶快下来!侍卫,将这两个人绑在你们马上。”

    阎千户也三下五除二的装束停当,带着手下策马过来围着高进打着转,叫道:“高贤弟快走,被围死了就完了,现在地方治安真是糟糕,回京我一定弹劾他们!”

    孔珍将老仆妇推上一名侍卫的马,自己却跑到高进身边拉着高进的腿道:“吾愿与公子同乘。”

    高进也不多嗦,一把提起孔珍拉上马背。众人弃了马车,打马就跑。除了护卫的锦衣卫和侍卫受了点轻伤,倒还没什么损失。

    长青跑的快,高进刻意的压住马速,防止身后紧紧抱着自己的孔珍不会掉下来。在马车里还倔强的小女人,现在如初生的小猫一样乖巧,紧紧的从身后抱住高进,一声也不敢吭。

    没饭吃,强壮一些的灾民在无奈中纠合在一起成为了土贼,一群群的去攻打村寨,做着无本的买卖,做惯了手上的案子多了,也就失去了本性成了惯匪。

    乡村里盗贼四起,利用险要的地形常年作乱,动乱的社会环境造成更大的社会灾难,民生凋敝,自然更没有人种田。缺吃少穿的大环境中,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性命甚至不如草芥!稳定压倒一切,真是精辟!

    在土贼们得意的呼喝声中,高进一伙狼狈的顺着驿路快马而去,丢下两匹可怜的从驿站征用的马车成为了土贼们的战利品。

    “车上没有银两与粮食,马车也是驿站的,一点都不值钱!就两匹驿马还不错,大当家!”小头目向膀大腰圆、面目凶恶的大头目叫道。

    “算了,本来就不是来拦路打劫。拉上马车继续走。明天晚上就能到海边。到了登州,吃好喝好,走啊。”膀大腰圆的大头目大喝一声,群匪们精神抖擞的继续前进。

    山东曹州府榆林土贼头目,原本听说登州府有人放粮想去打点秋风,昨日听听驿站的线人说那里的饥民抢了登州府的粮食,觉得找到了知己,心中大喜连夜赶路去打秋风。

    土贼头目坐上马车,躺倒卷起地上的毡子裹了自己,大咧咧向一边屁颠屁颠的小头目道:“继续走,我先睡会!”

    几千土贼挥舞着各种武器,举着火把,杠着不知刚打劫了何处取来的财物继续前进,而这种景象在明末的大地将越来越多。

    各地本有土贼,陕甘又出流寇,流寇往往笼络土贼作为向导并与之分赃。土贼知道流寇走了,本地就成了自己的天下,也乐意与流寇结合。

    到了明朝后期,乡绅往往也与土贼勾结,或者结伙成为本乡最大的土贼,有的甚至打着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