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 黑柳丁 最新更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穿残汉 黑柳丁 最新更新- 第20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男子的话语让麴演不由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早先在曲壁内中伏的情景也如走马灯一般在他脑中逐一浮现。同时男子的语调也让他想起了一些事情。只见麴演扭过头涨红着双眼问道,“汝就是曲壁内统帅刀斧手之人?”
  
      男子望着一脸杀气的麴演,漠然地拢了拢头发坦言道,“奉命行事而已。”
  
      “那为何救吾?”麴演咬牙追问。
  
      男子以理所当然的口吻回答,“也是奉命行事。”
  
      “奉何人之命?”麴演不罢休道。
  
      然而这一次男子却并没有回答麴演,而是再次用木棒敲了敲他的脑袋道,“小鬼,汝今日已问得够多了。若想活命报仇的话,接下来就照吾的话去做。”
  
      活命报仇四个字顿时就点起了麴演心中的燃燃斗志。没错,父仇未报,自己绝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在半途之中。相比眼前这个神秘的男子,袁绍才是麴家真正的仇人。思虑至此,麴演立马换了个姿势恭恭敬敬地向男子跪拜道,“敢问恩人尊姓?”
  
      “朱林,字子淏。”
  
      事实正如朱林所言,蒋义渠在得了麴义以及被朱林做过手脚的“麴演”首级之后,当即差人日夜兼程地将二人的首级送往邺城邀功。袁绍眼见麴义父子已除,心头堵着的那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要知道麴义并非单纯的乱世军阀,西平麴氏的先祖乃是西汉哀帝的尚书令麴谭。因此西平麴氏虽比不得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但在凉州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尚武世家。倘若袁绍不能一举诛灭麴义父子让其逃回凉州,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而为免夜长梦多,袁绍在稍稍松口气之后,便在第一时间命颜良率部带着麴义父子的首级赶往麴家军大营收编麴义曲部。由于袁绍早与麴义的部将陶升暗中勾结。因此颜良到达大营之后,仅一亮着麴义父子的首级,陶升便带着大部分兵马投降了袁绍。至于剩余的麴义亲信,则在颜良与陶升的联合绞杀之下很快就被平定。事后袁绍将陶升封为建义中郎将,并命其统帅麴义曲部驻留幽州。
  
      袁绍此番诛杀麴义父子虽说比较顺利,但从布局到伏击,再到收编麴义部,还是花去了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身处许都的曹操并没有傻乎乎地坐视袁绍在冀州忙里忙外,而是乘着袁绍无暇南顾之际,积极调兵布防黄河一线。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曹操收拢臧霸部,并派其领精兵进驻泰山郡保卫青、兖边境。另遣曹仁率部赶往汝、颖地区平定内乱。月末,曹操亲自领兵渡黄河进军黎阳,留于禁驻扎在黄河之畔。十二月,曹操班师返回许都,分兵驻守官渡。待到建安四年(199年),二月,曹军在官渡的工事已初具规模。豫州等地的叛乱也逐渐平息。而此时的袁绍才刚刚处理完麴义父子,开始誓师南下兵围曹操在黄河以北的第一据点黎阳城。
  
      相比忙着调兵布防的曹操,蔡吉在过去数个月的精力主要摆在平定北海、东莱二郡的内乱之上。去年十一月,蔡吉的一张与袁绍分道扬镳的檄文让天下诸侯、士人为之哗然。忠汉人士固然是对蔡吉不畏强权的气节交口成称赞。可那些早已同袁绍勾搭不清的居心普测之士,自然是再也按捺不住奔腾的野心,纷纷倒伐相应袁绍。
  
      最初打起大陈国旗号的是北海的下密县,之后北海夷安县、东莱长广县皆相继打出旗号响应袁绍。早有准备的蔡吉自然不会因此而手忙脚乱,她一方面命太史慈率部逐一清理北海、东莱反叛的郡县。另一方面则增兵高密、黔陬两县,命王修、童恢等人谨防袁谭、臧霸侵袭北海。当然蔡吉如此布防或多或少也有提防琅琊张颌的意思。不过令蔡吉颇感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张颌还没有就是否响应袁绍而公开表态。因此琅琊郡眼下尚处于蔡吉的控制之中,在名义上也还算是大汉的领土。
  
      于是且就在袁、曹大军对于峙黎阳城下之际,已然平定了东莱、北海两郡的蔡吉倒是在黄县抽空出席了讲武堂第一届学员的毕业典礼。掐指算来自蔡吉最初收留孤儿在太守府内开设讲武堂已是六年之前的事了。依照后世的标准六年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小学阶段。若是仔细算来一、二、三年级是“初小”,四、五、六年级是“高小”。而蔡吉依照后世的知识点,结合东汉本身的典籍,编著的讲武堂教材也差不多是小学到初中的程度。当然由于讲武堂的学子入学之时大多年幼,因此经过六年的学习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而已。而真正接触初中阶段知识的,是一些原本就有底子的胥吏和游学的士子。
  
      在后世人们的眼中小学水准近乎于文盲。不过在蔡吉看来,头一批讲武堂学子达到高小水准就已经足以应付县一级的诸多军政事务了。须知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小生就能保育员、邮差等等职业。高小生还能在县、乡出任公职。并且只要完成小学阶段教育,学生就能直接进技术学校进一步深造为技工。并且东汉地方政务远比后世要简略得多,而在缺乏人手的情况下,蔡吉之前已经抽调了一批完成初小阶段教育的讲武堂学子进军队充当文职人员一边作战一边学习。这一次毕业的学子全都是高小水准,年纪最小的才十六岁,最大的也刚刚二十而已,但蔡吉已经准备将他们中的一部分抽调到地方供职。
  
      “主公真打算将这些孩子下放县衙充当胥吏?”王修望着校场上鱼贯而入的学子向蔡吉问道。在他看来这些学子的资质都不错,过早放弃学业参与政务实在有些可惜。
  
      蔡吉又何尝不想让这些学子顺顺当当地一路读完初中为提高东汉的科技做贡献。但是情势由不得她按部就班地培养人才。想到这儿,蔡吉不由叹气道,“长广、夷安、下密三县刚刚经历叛乱正值用人之际,本府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让这些个学子早早担负起重任。不过叔治放心,等各地局势平稳之后,本府自会将部分学子抽调回讲武堂继续深造。”
  
      王修听蔡吉如此解释,便放心地点了点头道,“此法倒是可以让学子即熟悉实务,又不误学业。”
  
      倒是一旁的郭嘉一针见血地向蔡吉提醒道,“以这些个学子的经验还不足以撑起一县一府。主公若想趁袁绍称帝之机清理各郡县,还需从各地世家中挑选一些才俊充实府衙。”
  
      “奉孝言之有理。不过自打主公以雷霆之势平定三郡之乱后,各地世家豪强向官府举荐了不少地方上的才俊。届时如何挑选合适的人才充实府衙倒是要颇费一番周折。”王修面带笑意地着点头附和道。
  
      由于东汉在人才选拔上施行的是察举制,因此选定人才的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便意味着官府选某些人或是不选某些人可能会得罪一些地方势力。甚至被指责为没有知人之明。王修所说的“颇费一番周折”指的正是这一点。
  
      不过对于这一点蔡吉倒是早已成竹于心,却见她不假思索地就脱口回答道,“这有何难。可以开科取士嘛。”
  
      抱歉,今天出去做客,更新得晚了。还请大家见谅。不过席间反复被问,为毛要写作。偶想了想回答,“为了防止妊娠抑郁症~~~”。。。
  
      
     “开科取士?主公要对策?”王修显然没有因为蔡吉的话语露出惊讶之情。而他嘴里所说的“对策”是察举制中重要的一环,说白了也就是考试。
  
      在后世一些人的眼中科举制似乎是开启了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先河。可事实上,汉朝的察举制也是要考试的。察举制考试的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大项。“孝廉”考校的是“德”,也就是一个人的品行。“茂才”考校的是“才”,即个人的才华。“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被举后,按原职升补。“光禄”又称“光禄四行”,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项品行。此科是专门为那些老老实实任职,没有什么突出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的官僚设置的,以便每年从他们之中选拔一至两人,予以升迁。由此可见孝廉与茂才是用来选拔人才,察廉与光禄则是官僚体系内部的考核。因此汉朝在官吏的选拔之上也算是考虑得颇为周到。
  
      不过同科举制相区别的是,汉朝察举制是先要获得地方官员名士的举荐,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是因为汉朝十分注重人才的品德。私德有“问题”的人就算再有才华,也不会被允许参加科考。故而在察举制的四大科目之中,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可历来“德”这个标准最没个准数,倘若负责察举的官僚名士大公无私,自然是能为朝廷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但若是品评的大权掌握在徇私舞弊之徒手中,那“德”简直就是根橡皮筋可松可紧。特备是在汉末,世家官僚便以“德”为挡箭牌,将自己的亲信推举为孝廉、茂才,而将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却连考试的资格都得不到。待到黄巾之乱后,朝不保夕的汉室朝廷甚至连一年一度的岁科也无法保证。如此一来,地方上的世家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手中权势让自家子弟在各大势力中供职。
  
      远的不说,就以蔡吉本人为例。她当初被举为孝廉之后,连考试都没考就直接出任了东莱太守。无独有偶,不久之前孙策的才十五岁的弟弟孙权,也被举为孝廉出任阳羡县令。相比之下郭嘉、王修的学识名气当初可以甩蔡吉、孙权几条街,可他们却都没能被举孝廉,甚至连茂才都不是。
  
      在蔡吉看来用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关键在于官学的普及。唯有官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与质量,才能打破世家的垄断。否则科举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比察举还不如。所以蔡吉目前只能像隋朝时那样,从举荐与自荐的人才中开科取士,用以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
  
      却见这会儿的蔡吉欣然颔首向王修答复道,“不瞒叔治,本府打算开明经、明算两科考校各地才俊。”
  
      “明经虽是特科,但修也略有耳闻。可这明算又是考些什么?”王修不解地问道。
  
      所谓特科就是在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大项之外额外增加的科目。而明经又是特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据说早在秦朝就已有此科。所谓“经”,就是指先秦经典,不过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就专指儒家经典了。“明经”即为通晓经学。蔡吉为了配合东汉士人的知识结构,便有意选择了“明经”作为主考内容。而“明算”是唐朝才有的科目,主要以考核自然科学为主,也难怪王修没听说过。
  
      于是蔡吉便向王修侃侃而谈道,“明算主试《周髀》、《墨经》、《管子》、《九章律》、《孙子》、《九章算术》、《数术记遗》等典籍。其中《周髀》、《墨经》、《管子》、《孙子》、《九章律》、各取一条,五通三者为及格;《九章算术》、《数术记遗》各取五条,以十得九为及格;另答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