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御用闲人- 第3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钰四张张望,终于发现,街道转角处,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一个五六岁地男孩。那孩子振臂高呼,刚才那一声“万岁”恐怕就是他喊出来的。

“停下。”王钰命令道,车驾停了下来。后面地文武百官看到前方停止,都感觉意外,吴用林冲等人更是着急忙慌的赶上来,询问出了什么事情。只见王钰下了车,向那一家三口走去。

“王上这是干什么?吉时马上就到了,怎么在这里停了下来?”林冲疑惑的问道。

吴用也摸不着头脑,把衣袖一挥:“过去看看。”这两位大人一带头,其他大臣们也有部分围了上来。

王钰来到那一家三口面前,父母按着儿子就要往地上跪,他伸出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目光落在那个男孩的脸上,王钰始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面熟。

“几岁了?”良久,他开口问道。

“回王上,小犬今年六周岁。”父亲急忙回答道。而母亲则是低着头,不敢直视领袖。

“这孩子本王看着眼熟,却又一时记不起在哪里见过。”王钰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那位父亲突然有些情绪激动,王钰身边的侍卫立即靠前,作出戒备的姿势。王钰挥手制止,却听那位父亲激动的说道:“前年年末,小犬一时贪玩,在街市上乱扔炮仗,惊扰了王上。王上仁慈,并未怪罪,反倒包了压岁钱给他!”

哦,想起来了,

个事。记得当时出云身怀六甲,自己即将为人父,I心中疼爱,包了压岁钱给他。

摸了摸那孩子的头,王钰笑说道:“好生读书,将来作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位国家领袖,朝廷首脑,在受禅的半途下车,就为了跟几个平头百姓说句话,这是什么表现?这是亲民的表现,当然,王钰这么做,不排除有作秀的成分。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只有他会这样作秀。因为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有这个时代的人所没有的观念。

京城西南角,高五丈,方圆六十多丈的受禅台巍然耸立。台分三 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除在台下四周护卫的士兵们,受禅台上没有一人。

京师卫三万精锐部队,早已在衣甲鲜明,旌旗漫天的排列在现场,威武不凡,等候着他们的最高统帅。

被俘的两位金帝,以及赶至京中观礼的各藩王,酋长,首领,大 汗,四方诸夷长老等数百人排在西北角,静静等候。为了保护与会人等的安全,受禅大典是不允许百姓观礼的,否则今天这场盛会,恐怕会有上百万人参加。

王钰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赶到了现场,当王欢扶着他下车的时候,现场突然爆发出欢呼声!军队最先呼喊,王钰是他们的建军统帅,在他的统领下,大宋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将士们是衷心地爱戴他。

受禅台下,皇帝赵允同在几位内侍的陪同下,惊惶不安的望着他心中慈爱的相父。他身上仍旧穿着皇袍,到这里来之前,两位母后什么也没有跟他说,只是抱着他一个劲儿的哭。年幼的他并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主管赵宋历代先帝太庙的官员担任受禅大典的司仪官,王钰到场以后。他便站到了受禅台下,放声高呼:“请王上登台受禅!”

王钰此时,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了。他原本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明白人,看透一切的人。可现在他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眼看着黄袍加身,君临天下,竟然也会有些许激动。万众瞩目之下,这位大宋领袖龙行虎步,终于登上了受禅台,这个万王之王才有资格站立的所地。

从受禅台上望下去,一切尽收眼底,威武的军队,漫天的旌旗,令人窒息地肃穆。和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此时,王钰雄心万丈。他有上百万精锐的军队,一万万优秀的人民。超过两千万亩的领土和实际控制范围,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和科学技术,有这样充足的条 件,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个国家带向繁荣,带向盛世?

“宋传至今,天数已终,我王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勤内政而富万民,拓边疆以利众夷。今四海平定。万邦来朝,民思贤主,臣望圣 君,天日昭昭,神明意旨。赵氏深明大义,以帝位禅让我王,从此国兴邦昌,天下太平!”

“奉传国玉玺!”司仪官一声高喝,一名内侍手捧玺匣,一步步登上受禅台,跪于王钰脚下,双手奉上。

王钰端起玺匣,取出传国玉玺,验明无误。这方玉玺,可算是中华第一宝。自古以来,得天下者,若无传国玉玺,就不敢说自己是正统。秦始皇虽然广受批评,但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是有大功的。若不是他,中华民族不会有“大一统”的思想。

王钰受了玉玺,在场数万官员军民人等,三拜九叩,高呼万岁,声势震天,直入云霄。自此,他正式成为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皇帝。

赵允同站在受禅台下,手足无措,见这么多人都向相父高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才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不再是皇帝了。若不是身后的内侍提醒他,他还不知道向王钰行跪拜之礼。

在山崩海啸般地“万岁”声中,王钰反倒平静下来。当皇帝,自然是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皇帝并不是当着威风而已。身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地领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皇帝这两个字背后重如泰山的责 任。

作大臣,事情办砸了,祸国殃民,还有皇帝可以挡着,可以说是皇帝不会用人。可你作了皇帝,你的上面再也没有其他人了,你要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负起总责。

自己本来是一千年以后的普通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会有一天来到大宋作统治天下的皇帝。本来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分子,可现在,却成了这个国家的领袖。

“我发誓,穷一生之力,誓将这个国家带向全面繁荣,誓让中华文明,远播四方。”

台下几万人,此时都傻了。因为他们发现,在行过跪拜大礼之后,皇帝并没有让他们平身。有胆大地,悄悄抬起头向受禅台上望去,却发现皇帝正手抚玉玺,闭目沉思。难道是突然成了皇帝,喜不自胜?

王钰总算是回过神来,极目远眺,朗声喊道:“众卿平身!”

此时此刻,几万人的心里都想着同一个问题,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国岂有二君?现在圣上称帝,那赵允同怎么办?

“本王……”王钰似乎想要说什么,可刚一开头,他就发现自己说错了。

“朕今登帝位,念赵氏并无大罪于天下,又因禅让有德,决意厚 待。册封赵允同为隆德王,世袭罔替,赐良田千亩,永不征税。自今日起,凡赵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若犯谋逆大罪,又或不赦之十恶,只能狱中赐死,不连坐,不诛族。隆德王爵,位在诸王之上!”王钰给赵家地待遇,比他们当初给柴家的待遇还要高。也算是报答当初赵颉对他的知遇之恩吧。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对方已经完全威胁不到你的时 候,何不宽厚一些呢?

在场众人听毕之后,都暗思,当初宋太祖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厚待柴氏子孙,算是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积了阴德。现在王氏坐了江山,也和他一样,善待赵家的子孙。

“朕本布衣,游戏于东京,历年来,赖群臣勤励,将士用心,国家

今之局面。今朕登大位,国号大燕,改年号为兴武I军,大赦天下!愿天佑中华!”王钰定国号为燕,乃是以他的发迹之地命名。之前群臣商议的,晋,唐两个备选国号,他都不满意。晋朝太软弱,他不想触这霉头,唐朝太强大,他不想沾这个光,他要走自己的路。

群臣听毕,三呼万岁,自此,历时一百多年的大宋王朝结束了它的使命,大燕帝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赵允同在拜完新帝之后,除去皇帝冠冕,叩谢圣恩,即回到宫中,准备前往自己的封地。王钰对他,算是仁至义尽了,这个前朝皇帝,从此可以安安稳稳过他的太平日子,甚至他的子子孙孙都可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王钰登基称帝之后,对赵氏族人,恪守自己的承诺,各有封赏,甚至连赵宋的历代先帝都顾及到了,特意留下一支赵氏族人,允许其居住在京城,照看祖先的皇陵。考虑到赵允同年纪还小,离不开母亲,王钰没有处置蔡太后,毕竟他也是为人之父,他也有孩子。几天以后,朱 氏,蔡氏两位前朝太后,携隆德王赵允同,拜谢了王钰的皇恩浩荡,前往封地去了。

王钰一家,离开靖王府,入住禁宫。不久,朝廷举办了册立大典,王钰正式册封太师童贯之女,他的正妻童素颜为大燕皇后。母仪天下,为后宫之主。册立耶律南仙为贵妃,赵出云为德妃,楚红秀为淑妃。又追封他地堂姐李师师为济安公主,连他好好的活在一千年以后的父 母,姐姐都被写出名字来,追封为先皇,皇太后。长公主。

这皇帝,皇后,嫔妃都有了,可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没错,少一个皇太子。

本来王钰是想立长子王战为皇太子,可这个事情后来起了争议。以吴用为首的几位大臣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王战是德妃娘娘赵出云所生,是“庶出”,又有赵家的血脉,不适合立为太子,更不适合成为储君。

其实庶出还好办,虽说“废长立幼,自古皆为取祸之道”,话是这么说,但历史废长立幼的例子数不胜数。关键问题,就在于赵出云的血缘上。吴用这些大臣。是王钰一手栽培,一手提拔的。他们对赵家没有丝毫感情,只忠于王钰。他们不能容忍一个有赵家血缘地人,成为他们的皇储。

另外还有一点,淑妃娘娘楚红秀临盆在即,如果生下皇子,他们宁愿立这个出身卑微的淑妃娘娘的儿子。

王钰虽然是大燕帝国的皇帝了,可大臣的意见,他不能不注意。再加上。自己正值壮年,立太子一事。晚些再说也无妨,遂立王战为汉王。岂止是太子之位有异议,就连童素颜地皇后之位都有人质疑,因为有人认为童素颜一来双目失明,二来没有生育,在母凭子贵成为理所当然的时代,这样的人能成为皇后么?可后来一比较,发现除了童素颜,还真没有人能立为皇后。耶律南仙是契丹人,赵出云是前朝皇族,楚红秀出身卑微,比来比去,也只有童素颜合适了。

登上皇位以后,王钰没有忘记替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在他成为皇帝的第一次早朝中,他就宣布了几项重大的人事变动和政治改革。

太师,如今贵为国丈的童贯,因年老体迈,奏请辞去一切职务。王钰恩准,允许其辞去一切公职,改封为江宁郡王,赏赐颇丰,供其安享晚年。

童贯一辞职,尚书左仆射一职悬空,王钰登基,尚书右仆射一职也空缺。遂擢升商仲扬为尚书令,主管尚书省。擢升尚同良为中书令,主管中书省,握有实权。擢升孟昭为门下侍中,主管门下省。此三 人,都称宰相,为三省长官。

同时,取消了中书省设立政事堂的特权。将政事堂设在政资殿旁 边,今后,凡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会聚政事堂,在皇帝的主持下共同商议。其他官员,得到皇帝的特旨,也可以进入政事堂参政议政,这种官员,叫“参知政事”,“参知机务”。

王钰还重新明确了三省长官地职权,尚书省起草政策,门下省审议政策,中书省执行政策,三权分立。其中,又特别强调了门下省的审 议,国家一切政令,包括皇帝地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