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东流不复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7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良年轻时在农村文娱宣传队呆过,拉二胡,吹笛子更是拿手好戏。下班时间,良就带着徒弟们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十分热闹。成为当地一景。

    兴因此跟师傅学会了吹笛子。

    师娘是海插队知青。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良的能量。

    试想一下,一个农民能让一个美丽的海知青倾心,要何等的魅力!由此更见师傅良的能量与不简单。

    师傅良非常器重表弟兴。

    兴为人厚道,特别能吃苦。虽然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心灵手巧,手艺在众师兄弟中要数最好。还有绝活。

    其中修理汽车门锁就是兴的绝活其中之一。进口的、国产的,什么样的门锁都能修。这是最基本的。不算什么。最神奇的,不管什么样的门,不论什么样的锁,兴不用钥匙,不用工具,凭靠着一双空手就能打开!

    萍第一回看兴开门锁,惊得目瞪口呆。这门这锁还有什么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萍甚至想,如果兴学坏,改行去盗车,不知要有多少人拜在他的门下,不知要干出什么样惊天动地的事来。想想都可怕。

    兴太聪明了。是一身过硬的技术成就了兴后来的事业。而这是萍永远学不到的。虽然兴是初中文化,萍是高中毕业。学历永远不代表能力。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还是如此。读能使聪明人更聪明,但不能使愚蠢人变聪明。愚蠢人不管读多少还是愚蠢。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有误区。

    论聪明,萍与兴比,自愧弗如。

    对表弟的技艺,萍佩服得五体投地。疑为天赐绝技。

    看兴展示技艺,就象看魔术大师表演神奇的魔术。非常过瘾!

    表弟兴蹲点主要青阳。所谓蹲点,就是师父良在贵池市总管,四个大徒弟在下面各负责一个县城。

    四个蹲点大徒弟的工资按点数分层,其余小徒弟拿固定工资。

    先进山门者为师,先进山门者为大。

    工资点数不是按业绩,而是按资历,即按照拜师学徒时间的先后计算。

    兴是二徒弟,点数排在第二,个人工资收入在师兄弟中也就是第二。而实际兴在青阳的收入在四个点中常常是最高。

    四个点的收入全部交师父良,减去各种费用,然后由良统一按点数分配发放。多余的则全归师傅良所有。

    正像一章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同样有反抗。

    由于分配不公,四个大徒弟纷纷开始拖欠收入,消极抵抗,到后来就明目张胆,纷纷闹起独立。

    良的队伍暗流涌动,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常言道,天下无百年不散的筵席。分是必然的事。良也知道,带徒弟,杀师傅。迟一天,早一天而已。但他不会甘心轻易放手,不肯轻易认输,起码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良还想独霸,不知道能否控制局面,控制多久?

    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未完待续



………【第八十九章 莲花佛国(重新修改)】………

    :44:1022

    第二天,兴向师傅请假陪萍九华山玩。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据说,李白游历九子山,见九峰形如莲花,写下“昔在九江,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曾经三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

    他们从贵池坐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九华街。

    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街是一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为香客游人集散地,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开发历史悠久,早在东晋隆安年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岭下创建茅庵,开创了九华山佛教活动先河。九华街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

    想不到皖南有这么一个好去处,真的是“莲花佛国,世外桃源”。

    萍这是第一次来皖南,其时还没有到别的地方去过,还没见过黄山的风景,徽州的建筑。

    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萍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面,或家庭建筑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

    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有一句俗语叫“螺蛳壳里做道场”,意思是形容活动地方小。但“道场”究竟是什么?恕萍无知,在没有去九华山之前,他一直不明白。

    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泛指各种活动场所。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唐开元年间,新罗高僧金乔觉来到九华,当地士绅诸葛节等人为他在虎形山下起建寺院,获朝廷赐名“化城寺”,此为九华山开山祖寺。金乔觉圆寂后应化为地藏菩萨,僧徒、居士们在神光岭建起“肉身宝殿”,成为佛教信徒朝拜地藏菩萨的必到之地。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自197年起,九华山每年举行“地藏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

    据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这天,九华山在肉身殿举行隆重庆典,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金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农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成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高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圣诞期,僧俗二众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除灾障、增加福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汇拢九华,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善男信女们一步一磕头,有的人把头都磕头破了。

    其时九华山还没有缆车和索道。据兴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份是九华山佛事活动最多的月份,常常有来自海外的高僧,岁数大的顶都是抬山的。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的殿堂,这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九华街也有一棵“迎客松”,叫“凤凰古松”。凤凰古松前有一大块平地,可以供游人休息,萍和兴在这里合了影。这也使凤凰古松给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九华胜景在天台。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从九华街天台,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他们一路小跑,也没有认真细看。当他们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使萍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萍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他们在天台又合了影,并分别留影。

    皖南春来早,气温已经明显回升,山下的杏花也已含苞欲放,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是,当萍和表弟兴汗涔涔地站在天台,虽然阳光明媚,山风吹来,依然感到十分寒冷。

    “真是高处不胜寒!”萍感慨地说。

    虽说九华山山路艰难,但并不是很高,和去年秋天爬的泰山无法相比。但所有的高山都是一样——春来迟,秋偏早,夏短冬长,有着典型的高山气候特点,海拔越高,这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越明显。

    未完待续

    附:金乔觉

    金乔觉696—794,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

    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