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枭雄- 第7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他自己却领弱军在西线虚张声势,利用秦王保存自己实力的心态,对峙而不打。

    此时李孝恭有一种被对方玩弄于股掌的痛感,只是他没有时间去体会这种被玩弄的羞辱。

    他必须要寻找到对方的弱点,集中力量打击,否则此战他撑不过一个时辰。

    李孝恭看不出隋军骑兵的弱点,但他却想到了唐军的优势,他高声喝喊:“恢复阵型!”

    唐军军旗挥动,战鼓隆隆,开始迅速调整阵型,这就是唐军最大的优势,训练有素,他们迅速集结,重新恢复了被重甲骑兵冲乱的阵型。

    这种阵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结构,而在于兵要找到将,将要找到兵,校尉要指挥旅帅,旅帅要统领队正,保证军队作战体系的完整。

    此时唐军已经不在意重甲骑兵的威胁,将整个注意力都转到即将杀到的隋军骑兵上来。

    唐军一万五千关陇骑兵也缓缓向前推进,一手执长矛,一手举巨盾,用两腿控制着战马,保持着严密地阵型,两军越来越近,嘶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鼓声隆隆作响,鼓舞着各自士兵的士气。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隋军已经冲入唐军弩箭的杀伤范围。

    但在密集的雨雾中,唐军没有弓弩射击,李孝恭一声令下,唐军刷地举起长矛,准备迎接隋军的第一波冲击。

    李靖并没有急于下令投矛,他目光锐利的盯着唐军的盾。仿佛看透了这些盾牌。这些盾牌是无法抵挡住隋军的钢矛。

    五十步了,李靖还是没有下令,不少隋军大将的手心都浸出了冷汗,这是他们多年作战从来没有遇到,攻击方竟然用短矛发动远距离投射,这是李靖的战术发明。

    这时。隋军陡然加速,而唐军骑兵也迅速向后退,唐军队列的间距开始拉大了。这也是李孝恭的聪明之处,在最后关头将间距拉开,这样隋军短矛的杀伤面积就小了。

    战马奔腾。隋军骑兵呼喊着向唐军铺天盖地杀去,三十步,李靖战刀一指,大吼一声:“投射!”

    鼓声如雷,前面数排隋骑的千支短矛倏地投射而出。千支短矛投射出千百道抛物线,短矛如劲雨,呼啸着向唐军骑兵群刺去。

    尽管李孝恭已经想到短矛的厉害,但最终战果还是让他痛苦地闭上眼睛。

    强劲的钢矛交织成了一片密雨,在空中飞舞,声势骇人,刺穿了唐军骑兵的盾牌、射穿了铠甲,直透身体,战马扑地摔倒,骑兵惨叫着从马上摔倒,瞬间人仰马翻,近四百人被射翻。

    凶猛的投刺令唐军士气为之一挫,紧接着又是千支短矛投射而出,密集地刺入唐军骑兵中。

    短短两轮短矛投射,唐军便损失了近八百人,就在两轮短矛投射完毕,凶猛的隋军骑兵瞬间冲进了阵脚已乱的唐军大阵之中。

    隋军显然没有打算和唐军集体混战,他们以百人为一队,各自灵活作战,尽量用短矛的威力打乱唐军阵脚。

    他们时而互相配合,溶为一体,时而分散开来,各自作战,虽然看似散乱,但仿佛有一根绳将他们牵在一起,这根绳子便是隋军的指挥旗,旗帜不断变幻出各种组合,指挥着隋军的进攻节奏。

    而唐军精良的训练使他们阵型不断被隋军打散,又不断聚合,顽强地抵抗隋军的进攻。

    隋军灵活作战方式和密集一致的矛雨,先大量杀伤敌人,然后瓦解突杀,这显然是一种针对大集团作战方式而设计的战术。

    在刘武周或者窦建德这种训练较弱的集团军队作战中,隋军这种灵活作战十分犀利,能取得极为有效的战果。

    但防御严密、训练有素的唐军,却又能抵御住隋军的这种作战方式,两者各自的优势在这场骑兵大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时,右翼秦琼的五千骑兵和左翼罗士信的一万长矛兵也掩杀而上,他们也同样攻击唐军的两翼。

    两支大军在茫茫的雨雾中鏖战,泥泞的地上和无数处水潭使这场战役打得格外疲累。

    此刻唐军五万大军已全部压上,而隋军还有两万人在等候命令。

    尽管隋军并没有全线压上,但唐军的败象便已经渐渐呈现,首先出现问题之处是唐军的一万刀盾军,他们对阵秦琼率领的五千骑兵。

    兵种的劣势和隋军灵活的小规模多点进攻,使唐军的阵脚开始乱了,他们也渐渐变得和隋军一样小规模作战,他们这是真正的各自为阵,没有统一指挥,没有互相配合,显得凌乱不堪,唐军刀盾军已明显处于下风。

    这时,李靖见时机已到,他立刻下令:“射火箭!”

    一支火箭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黑烟从空中划过,唐军身后的黑松林里忽然杀出了三千隋军重甲骑兵,他们队列整齐,排成一个完整的方阵,战马疾速,杀气冲天,向左翼一万刀盾军身后席卷而来。

    随着隋军这支最犀利的生力军杀出,隋军前后夹击,唐军刀盾兵终于支撑不住,士气崩塌,开始溃退了。

    三军作战最讲究协调,绝不能被斩断一条腿,只要其中一支重要军队溃败,这种溃败就像最凶猛的病毒,瞬间传染给全军。

    随着唐军左翼刀盾军的率先溃败,李孝恭的军队随即全面溃败,这场中原大战的最**终于来临……未完待续)RQ

第四十九章 唐军西撤

    隋军在东线全歼李孝恭军队的消息传到了西线隋军大营,隋军大营内一片欢腾。

    一个多月的对峙,隋军后发制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残军被徐世绩拦截,长史独孤怀恩被俘,李孝恭率领不足千人逃回襄阳。

    这是决定整个中原格局的一战,此战结束,意味着唐朝势力将彻底被赶出中原,李密东退,窦建德内讧,王世充守孤城,这就预示着中原将成为隋朝的领土。

    大营内,隋军士兵歌舞欢腾,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东线的胜利,而中军大帐内却十分静谧,内外两层帐帘都放下了,显得帐内光线暗淡,杨元庆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凝视着沙盘,脑海却思绪万千。

    尽管东线的胜利令人振奋,但作为全军主帅,杨元庆需要在这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中原的大胜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整盘大棋走到今天,如果还会失败的话,那只能证明李靖的严重无能。

    此时杨元庆最关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刚刚得到消息,江都陈棱已经向李密投降,这就意味着李密的势力东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他也得到另一个消息,杜伏威的三万军在下邳郡徐城县被单雄信击败,杜伏威只率数百人逃回历阳。

    陈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败,使江东格局发生巨变,李密强势入主江东已成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败也会迫使李渊采取守势,李密会专心经营江东,而他杨元庆的下一步是哪里?

    虽然李靖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建议扩大优势,夺取荆襄,但杨元庆却十分冷静,战线拉得太长,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他的全线溃败。

    如果要他选择,他宁可选择先灭掉窦建德,解除河北后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压力。但他杨元庆却比谁都清楚,魏征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朝廷内部因南下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农业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断向东扩张,严重威胁丰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将丰州大量人口回迁河北,使得丰州的耕地面积锐减。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

    破败的河北现在还是朝廷的巨大负担。没有一两年时间,是很难恢复生机,实际上。隋朝全靠河东一地支撑,要维系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还有河北的巨大赈济开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

    夺取中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对隋朝而言却又是一个巨大负担,不亚于河北。

    隋末农民造反给中原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三十年的积蓄已荡然无存,黎阳仓、洛口仓都已是空仓,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随着李密南迁。带走大量粮食,赈济中原灾民的重任又要转到隋朝头上,而中原之战已经耗费隋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太原的存粮只剩下十万石。

    这就是朝廷中为数众多的大臣反对夺取中原的原因,争霸天下,绝不是军事上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军事扩张也走不远。

    可以坦率地说,一场中原战役,使隋朝的财力已经到了快破产的边缘,根本就无力负担战争再继续打下去。

    仅仅一个打胜仗后对三军的犒赏都是一个令他杨元庆头疼的大问题,他拿什么犒赏三军?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怎么收拾中原的烂摊子,既然他已经喝下了军事上胜利的美酒。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承受中原这个烂摊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粮食之上,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只要手中有粮食,他就可以安抚灾民,可以犒赏三军,可以平息朝中大臣们的怒火。

    可是粮食的出现需要时间,现在的燃眉之急该怎么解决?杨元庆感到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清晨接到战报只有寥寥数语,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杨元庆立刻道:“拿进来!”

    亲兵走进大帐,将一管鹰信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取出了信筒内的纱绢,第二份战报报告了战果清点情况,俘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粮草军资。

    缴获多少军械帐篷杨元庆不感兴趣,他此时更关心缴获的粮食情况,随军粮食缴获了三万石,另外在颍川县缴获十万石无法运走的军粮,这就是十三万石。

    杨元庆知道在长渊县唐军大营内至少还有二十万石军粮,李世民撤回关中,不可能运走这些粮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余万石粮食,这些粮食便可以用来赈济河南道的饥民。

    有三十万石粮食做保底,杨元庆一颗心微微放下。

    这时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到李世民的军队上来,前两天李世民的军队出现一件怪异之事,李世民的八万大军前天向西北撤离,可刚走了数十里,又调头返回长渊大营,这个情况让杨元庆有些不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现在手中有八万大军,这八万军是唐军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大,杨元庆手上只有五万人,兵力上要逊于唐军,而战斗也不是很强。

    他的军队并非隋军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从刘武周、宋金刚降军中转来的隋军,战斗力相对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这支重甲步兵在登陆时的出色表现,成功骗过了李世民,使他心怀疑虑,不敢和自己决战。

    相对于东线的隋军优势,西线隋军并不乐观,杨元庆的五万隋军不仅要面对李世民的八万精兵,还要面对陕县的三万唐军增援军队,再加上徐世绩的两万人也东去支援颍川郡的东线决战。

    这便使得杨元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他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应该说这是他政治策略的胜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现在李孝恭惨败,那么李世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