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满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玉满堂-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卖女儿去换的家族利益,这种事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还是个没亲娘的,如何能够不叫人惦记?段嬷嬷心情十分沉重,勉强道:“这只是咱们的猜测,也未必的。”
  玉仪笑道:“即便不是马家,也不会有什么好人家的。”
  正在锦绣堂的人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柳暗花明。
  没隔几天,江家派人过来下聘礼!
  “真的是江家?”玉仪实在是难以相信,连声问道:“你没听错?太太居然肯把我嫁到江家?而且正好是那个黑心小白脸?”
  “是啊,是啊。”彩鹃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用力点头。
  “怎么会……”
  “的确是江家七房。”段嬷嬷亦是一脸喜色,匆匆进来,“听上房老太太身边的丫头说的,千真万确,这次绝对不会错的。”
  “可是……”以江家的势力,肯定只会按正常程序办事,不可能像姚家那样,私下还给阮氏大把回扣。若自己嫁得好了,难不成阮氏还能真心祝福?为自己高兴?玉仪实在想象不出,这有什么值得阮氏得意的?
  “不会错的。”方嬷嬷也道:“小姐你不知道,方才江家的人刚走,前头那位就开始发脾气了。”
  玉仪这才有点相信,——也就是说,阮氏本来订的不是江家,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把阮氏的阴谋破坏了。
  “多谢佛主保佑。”方嬷嬷双手合十,连连道:“也不枉我日日吃斋诵经,好歹保佑了小姐一回。”自从那次玉仪船上出事,方嬷嬷许了愿,等玉仪救过来以后,不顾众人劝阻,便坚持日日吃素了。
  上天真的这般眷顾自己?玉仪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回头看向方嬷嬷,或许真是虔心起了作用?这般峰回路转,也只能这么想了。
  玉仪虽然不信神佛,但此时却忍不住握了方嬷嬷的手,感激道:“嬷嬷,真是多谢你了。”
  方嬷嬷笑道:“只要小姐好就行。”
  “江家动作倒是快,这才几天功夫就开始下聘礼了。”段嬷嬷也是满脸高兴,喜滋滋道:“小姐还不知道吧,江家这次可是用了心的,一共六十四抬聘礼呢。”
  聘礼多,间接说明男方对女方的重视程度。
  方嬷嬷感慨道:“玉仪娘嫁的时候可是一百二十八抬。”
  “我怎么能跟母亲比?”玉仪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况且顾氏是公主的女儿,比自己嫁妆厚重也很正常,没什么可比性。
  段嬷嬷掩嘴笑道:“那一位……”指了指前面,“只得十八抬不说,且里面的东西都不值钱,据说大太太当年算过,拢共也就值三百两银子。至于田庄、商铺什么的,那更是想都别想,在庶女里面也是寒碜的了。”
  给人做续弦的,还能陪得起多好的嫁妆?
  玉仪没有心思去笑话阮氏,只希望自己真的订下来了,不要再出什么波折,能够顺顺利利嫁到江家去。黑心小白脸再黑心,也不是那种下流无耻的种子,等自己成了他的妻子,不会不管自己的。
  方嬷嬷亦放松了心情,笑道:“嫁妆丰厚一点虽好,但最要紧的还是人好。”又对玉仪说道:“以阮氏的性子,只怕不舍得给你什么陪嫁。不过不用担心,咱们手里有你母亲的陪嫁单子,除了当初陪的布料、药材,以及平常用的,其余的应该都还在。”
  “就是。”段嬷嬷笑道:“到时候小姐嫁过去,江家的人也不敢小瞧了。”
  玉仪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只要没到嫁进江家门的那一天,事情都有可能变化,只盼江家订的婚期不要太久,免得夜长梦多。
  仿佛心有灵犀似的,江家居然把婚期定在了次年三月。
  江廷书惊讶道:“这也太快了。”又好笑道:“那孔三小姐才得十三岁,过一、两年进门也不迟,想不到白兄弟这般猴急。”
  “不是人家猴急。”贺婉贞忍俊不禁一笑,接着道:“那孔家二太太做的事,你还不知道呢。”拣要紧的说了说,“你说,白兄弟他能不急吗?”
  “竟然有这种事?!”江廷书吃惊道:“我说祖母怎么突然变性子了,居然肯找到祖父,还欠下二房这么大的一个人情。”然后点点头,“那倒是越早娶了越好,一则免得那孔三小姐在家煎熬,二则也免得给人带坏了。”
  贺婉贞笑道:“以后我可就有个好妯娌了。”
  “你呀。”江廷书跟妻子感情甚好,取笑道:“瞧你高兴的,跟一个小姑娘似的。”
  有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大太太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十分的郁闷。
  玉仪的婚事定在了明年三月,不足半年。也就是说,玉华必须赶在这半年时间内订亲,然后迅速嫁人,不然又要落在妹妹的后头了。
  三房抹了一回脸不够,还要等二房再抹自己一回?
  大太太又气又急,也顾不得挑挑拣拣了,赶紧找了人,去江家四房打探消息,想把女儿嫁给四房的喻二爷。
  孔老太太知道消息后,不悦道:“怎么又是江家?难道两姐妹都要嫁给他家?好像咱们多稀罕似的,还上赶着去!再说了,四房的二爷又比七房的大爷年纪小,以后华姐儿见了三丫头,岂不是还得叫嫂子?不妥不妥。”
  大太太一向听姑姑的话,这次却不肯答应。
  谁知道去了江家四房的人回来,并没有得到准信儿,没过几天又传出消息,说是江家四房另外订了亲事。
  大太太一气之下,便病倒了。
  玉华在跟前伺候母亲汤药,劝道:“女儿该嫁什么人,那都是命里头注定的,母亲又何必着急上火?若是连累的母亲不好,岂不是女儿的罪过?三妹妹先嫁就先嫁吧,也没什么大不了。”话虽如此说,心里头到底还是难过的。
  “胡说!”大太太更是恼火,斥道:“女儿家出嫁,这可是关系一生的头等大事。你不只要嫁在三丫头前面,还要比她嫁得好!”
  玉华实在有些忍不住,涌出眼泪道:“母亲只为了自己的脸面,就急着把女儿嫁出去,万一嫁错了人,又当如何?既如此着急,早些年又何必那般挑拣。”这些话,在她心里已经憋了太久,今日终于说了出来。
  “你说什么?”大太太更加生气,“我难道不是为了你好!”
  玉华眼泪簌簌的流,轻声道:“母亲,我真的不想嫁人了。”说完,也不管大太太如何作想,站起身来,一脸疲倦的走了出去。
  大太太那边病了,阮氏这边也不好受。
  公公婆婆和丈夫订下来的亲事,不容她不答应,——且玉仪不是她生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反对,不论对错,都会显得她居心不良。
  更何况,马家的亲事本来就有问题。
  还有江家送来了六十四抬聘礼,从来聘礼和嫁妆都是互相匹配的,那就意味着,玉仪也得陪六十四抬嫁妆过去。
  如果想要少花钱办好事,还真的费点脑子。
  最最主要的是,阮氏不甘心就这么让玉仪嫁了。
  一是自己没得到半分好处,二是将来玉娇很难比过去,三是先前双方已经交恶,——可以想象,嫡女嫁得春风得意以后,肯定不会给继母好脸色。以后见了面,难道自己还要低声下气?一想到这儿,阮氏就仿佛吞了一只滚烫的苍蝇,又疼又恶心。
  阮氏想起了自己未出阁时,百般讨好嫡母和嫡姐,结果嫡姐高高兴兴嫁了出去,回头却对自己百般挖苦、讥讽,说自己是只配给人做妾的命。虽然赶上了巧宗,好歹没给富贵人家做妾,但也只是一个继室,到底矮了一等。
  倒是玉娇还不识愁滋味,听说玉仪要嫁了,满心高兴道:“等她走了,我就可以搬回锦绣堂正房咯!”
  “你懂个屁!”阮氏气不打一处来,骂得女儿不知所以。
  玉娇委屈的不行,气道:“我说错什么了?”
  因为阮氏自己是庶出,在家受了不少的委屈,所以对儿女十分的溺爱,凡事都是尽量满足,生怕吃了一点点苦头。
  正所谓过犹不及,阮氏自己却尚不察觉。
  玉娇从没被母亲如此骂过,鼻子一酸,就哭了起来,“明明从前说好的,锦绣堂只给她住一段日子,等她嫁了,我还要搬回去……”
  “小祖宗!”阮氏急忙过来捂嘴,低声斥道:“你还嫌不够乱啊!乱嚎个什么?”又往外面看了看,“亏得这是在咱自个儿的屋子,外面都是自己人,不然传出什么,你爹还不知道怎么怨我呢!”
  玉娇扁嘴道:“我没说错嘛。”
  “是是是,你没错。”阮氏安抚了两句,但心中却是恨意难消,——江家的人突然来提亲,还能说是意外,但丈夫听到的那些闲话,到底是谁传的?!叫自己知道,一定要叫那个人好看!
  阮氏恼恨的这个人,眼下正在玉仪的屋子里说话。
  “照姨娘这么说……”玉仪诧异道:“是大姐姐透露的消息了?”
  “是啊。”周姨娘道:“要不是大小姐,我也不知道太太订了那样一门亲。”却对丈夫高看了几分,也对自己的功劳高估了不少,“到底老爷还是明理的,疼爱三小姐,这才许了江家的亲事。”
  便宜爹对自己有这么好?江家提亲,真的是便宜爹促使的?
  不是玉仪不孝,从便宜爹平日里不闻不问的态度来看,实在想象不出,他内心深处还藏一份浓浓的父爱。
  浓浓的?父爱?
  呃……,真是想想都叫人起鸡皮疙瘩。
  不过不管怎么说,便宜爹到底还是有一点良心的,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女儿,肯为自己出头,——到底还是亲爹啊,至少会盼着女儿过得好一点。
  倒是周姨娘这边,玉仪一方面感激,一方面也明白她的心思,于是笑道:“多谢姨娘,这次多亏你帮忙了。”
  周姨娘忙道:“不用不用,这原是应该的。”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应该的,除了亲生父母,谁肯掏心掏肺、不记得失的付出?玉仪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郑重道:“姨娘只管放心,今后但凡有我一口饭吃,就绝不会忘了四妹妹的。”
  “三小姐,我能帮忙的地方一定不马虎。”周姨娘得了这个保证,自己也表了一番忠心,然后欢天喜地告辞了。


风起(上)

  “太太,就这么答应江家了?”赵荣家的也不甘心,如果阮氏收了银子的话,自己肯定能捞上一点油水,“三小姐嫁到江家,那可是一个亏本买卖啊。”
  阮氏冷声道:“还能怎样?”
  “太太……”赵荣家的压低了声音,“还记得三小姐回来的时候,不是在船上被那江家七房的救了?听回来的人说,两个人仿佛还见过一面……”
  阮氏看了她一眼,明白赵荣家的话里的意思,倒也有一丝心动,继而摇了摇头,“这件事不行,若是毁了那丫头的名声,坏了这门亲事,老太爷那边不会放过我的。”说着冷笑,“老太爷连嫡亲的孙女都舍得,难度还会心疼我一个儿媳妇?”
  赵荣家的想了想,叹气道:“也是。”
  阮氏道:“江家必定给了老太爷偌大的好处,至少要大过马家才行,——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应该就是今年秋末考察之事。”脸上带着怨恨和不甘,“罢了,如果老太爷秋末考察政绩不好,咱们也会跟着孔家失势,那可得不偿失啊。”
  “算她命好!”赵荣家的愤愤道:“那如今,也只有在嫁妆上做文章了。”
  “这件事可以先放一放。”阮氏烦躁道:“倒是马家那边,咱们还得亲自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