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清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清朝- 第2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抖缰绳,战马先前窜去。柳云龙不甘落后拍马就追,跑了几十米,二人并驾齐驱。战马迈着小碎步,发出咴咴的叫声,似乎在庆祝着。

    “李大人,坐篷车如同蜗牛再爬,简直让人无法忍受,骑在战马上驰骋,才有金戈铁马的感觉。”“你是军人,自然想到了征战沙场,我是文官,骑在马上的感觉是视野开阔。说到视野开阔,我现在是深有感触。这段时间为了出访暹罗。我看了不少有关暹罗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方面的书籍,大受裨益。”

    柳云龙来了兴致道:“李大人,旅途枯燥。正好我对暹罗不了解,你介绍一下暹罗的情况,让我涨涨见识?”李桐笑道:“要说谈古论今,当属总统。总统不仅能妙语生花,而且评论精彩,每每有新意,让你欲罢不能、记忆深刻、无法忘怀。出访暹罗你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我就借花献佛卖弄一番。”

    李桐略微沉吟了一下道:“暹罗的历史要追溯到600多年前,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大约在公元1238年,暹罗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初步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暹罗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成王朝,吞武里王朝和现在的曼谷王朝。”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罗。最后终老暹地。元朝国势强盛,一度向外扩张,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暹罗也不例外。从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开始频繁侵略暹罗,这个弱小的民族随时都会被蚕食。”

    李桐停顿一下接道:“大约500年前,暹罗境内出现了一个强悍人物,他是泰族部落的一位酋长。并率领该部落迅速崛起,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建立了新的王国。并使暹罗王国的疆域囊括老挝、柬埔寨、缅甸沿海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部分地区。”

    “暹罗王国这位强悍的人物。死于明洪武2年。明洪武10年,暹罗王子承其父命来朝拜,明太祖大喜,令礼部员外郎王恒,赐暹罗王国大印,并赠世子衣币和路费。洪武28年,暹罗王子遣使来朝,告知父丧。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并赫世子继承王位。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金银大印,暹罗王也遣使谢恩。”

    李桐深沉道:“鉴于历史渊源,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明朝为了宣扬国威,明成祖令郑和7下南洋,走的是西洋航线。郑和每次下南洋都在暹罗停留,由此更加加深了两国之间传统友谊。总统说,现在中华帝国是孤独的征战,我们必须有朋友。那么暹罗就是中华帝国的第一个朋友。”

    队伍到达土瓦,当地驻军亲自派部队接应,李桐、柳云龙及夫人在土瓦呆了一天,继续向东行。几个小时后一行人马进入暹罗境内。暹罗的田园村舍,大体与缅甸差别不大,但是仔细察看还是有区别。两边的穿衣打扮不一样,而僧侣的打扮也不一样。进入暹罗境内,李桐的情绪更加昂奋,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继续给柳云龙描述暹罗的风土人情。

    一路上通过李桐的讲解,柳云龙对暹罗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行人马到达某某,暹罗王朱拉隆功亲派特使前往迎接。到达曼谷这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暹罗王朱拉隆功率领手下大臣亲自在城外迎接,礼仪是最高的。泰族少女翩翩起舞,用暹罗最优美的舞姿,欢迎远方来的客人。欢迎的场面空前绝后,彰显暹罗对中华帝国的深深情谊。

    李桐和夫人。柳云龙一身戎装和夫人缓缓向前,几名漂亮的泰族少女上前,把象征最高礼仪的花篮分别戴在他们脖子上。朱拉隆功年龄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15岁继承王位,20岁开始执政。朱拉隆功继承王位的之时,正是西方殖民者大肆向亚洲蚕食的时期,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和恶劣的外部环境,这位审时度势的暹罗拉玛五世,大胆进取,锐意改革,并在夹缝中寻求一条弱小民族的自保之路。

    朱拉隆功选择了一条非常聪明的国策,就是谁也不得罪,保持中立。这几年他利用西洋各国全力对付中国的契机,周旋在西洋各国之间。朱拉隆功为了防止西方势力进入暹罗,忍痛割爱用土地换和平。他把柬埔寨让给了法国人,确保法国人的势力不进入暹罗。他还随时准备把马来半岛让给英国人,并确保暹罗的绝对安全。

    如今庞大的清朝倒台了,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取而代之。而且这个强大的帝国把同样强大的西洋人打得体无完肤,作为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的暹罗。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尊敬的远方来的客人,请允许我以真诚的主人身份迎接你们,虽然我们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传统的友谊长存。”朱拉隆功双手合十,神态真诚、淡定。

    李桐用泰族的礼节回敬道:“尊敬的朱拉隆功国王,我代表中华帝国总统,向你问候。总统让我转告你,中国、暹罗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中华帝国将义不容辞继承文明之钵,继续履行和发扬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且始终不渝。”李桐的开场白,让朱拉隆功大喜接道:“请转告邓总统,原佛祖保佑他永远安康。”

    宾主真诚友好的见面场面。让人动容,彰显着浓浓的文明气息。远处站着一群西洋各国使者,他们冷冷的观察这动人的场面,内心恐怕五味杂陈。对于中国使节来访。以英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要求暹罗与中华帝国保持关系,他们可以理解,但是不得利用暹罗国土,为中华帝国提供军事行动的便利,不得为中华帝国提供任何有损西方阵营的事物。保持中立与各国交往,是国王朱拉隆功制定的国策,他自然不会自毁前程,因此对于西方各国提出的要求。表示完全遵守。“

    其实李桐这次出访,首要任务就是表明中华帝国的态度。暹罗保持中立,也是中华帝国所期盼的。另外,李桐要和住朱拉隆功国王商谈中国与暹罗王国有关军事、经济援助等一揽子双边的约定,并正式签署两国的备忘录。双边商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所有的一切都十分顺利。三天后,李桐代表中华帝国政府与朱拉隆功国王,正式签订两国友好条约。

    有一条密约是不会写入文件的,那就是暹罗将派遣500名青年,秘密进入中华帝国的军校,系统培训三年。正式条约约签订后,朱拉隆功国王在王宫隆重的设宴,招待了李桐、柳云龙及夫人,宾主再一次在友好的气氛中进餐。

    当天晚上,李桐和柳云龙在李桐的房间秘密会见一个婆罗洲岛来的客人。

    夜色渐浓之时,来访的客人到达。来着年龄大约40多岁,面色黝黑、瘦小,但是两支眼睛炯炯有神。当侍卫队长介绍完李桐和柳云龙的身份时,来者突然跪在地上,眼含热泪道:“天朝弃民陈达拜见李大人、柳将军。敝人是兰芳共和国礼宾官员,受大总长之托前来密约。100多年来,我们是日思夜想和大陆取得联系。如今中华帝国横空出世,做为海外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

    李桐明显有些激动,亲自残搀扶起陈达道:“同胞,你们吃苦了,今后中华的大家庭不会再抛弃你们。邓总统让我转告你,请你带向大总长问候。同时邓总统让我转告大总长,大陆将全力援助兰芳共和国,日后要让兰芳共和国在南洋不断壮大、发展。”“感谢邓总统的仁慈和博大的胸怀,兰芳共和国的子民会永远敬仰他!”陈达眼睛又开始湿润。

    李桐接道:“眼下南洋的形势看似风平浪静,但是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中华帝国正在全力对联军作战,无暇顾及你们,为了自保你们必须建立现代军队,打造强大的武备。邓总统决定给兰芳共和国提供武器弹药和军事人员,尽快把兰芳共和国的军队建起来。另外,中华帝国日后还要帮助你们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最后双方敲定了,如何对兰芳共和国进行援助,并初步达成了协议。同时双方约定在曼谷建立秘密据点,方便两边联系。由于兰芳共和国与暹罗有密切的商贸往来,因此,不会引起洋人的怀疑。李桐、柳云龙与兰芳共和国取得联系后,迅速结束访问,并辞别朱拉隆功国王返程。

    李桐要把结果传回京城,让邓子轩尽快了解南洋的情况。不经意间,新生的中华帝国,开始把触角伸向南洋。(未完待续。。)

    ps:一个新朋友,一个新伙伴。

    &nb为你提供精彩热门小说免费阅读!
正文 第104章京郑铁路
    &nb永久网址,请牢记!

    开国大典结束不久,时间很快进入10月中旬。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寒风肆掠之时,盛怀轩的身影出现在郑州。

    根据国府拟定的铁路近期计划,首先铺设京城至郑州的铁路。由于南京徐州、徐州至郑州的的铁路,在战前就开始铺设路基,建设桥梁,战争爆发后,清廷停止了筑路。

    但是这条铁路当初是左宗棠力主,胡雪岩亲自督办,因此筑路速度很快。确切说,南京至郑州的铁路线,沿途的路基、桥梁基本上完工,就差铺设钢轨等设施了。

    战争前,南京至徐州的铁路已经开铺轨,而徐州至郑州的路基、桥梁也基本上完工。北伐军完成北疆占领后,铁路施工队迅速进入这条线路开始大规模铺轨。预计明年4月份,南京至徐州、徐州至郑州的铁路就会通车。目前那支最早的法国战俘工程部队正在全力以赴铺轨,这支法国铁路施工队,经过8年的历练,已完全成为行家里手。

    目前这支法国战俘施工队,已经有大约1000人离开了施工队,离开的大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因此被方方面面录用。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困境中都会寻找出路,法军战俘也是如此。8年时间过去了,这些法军战俘似乎无奈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关键是战争似乎遥遥无期,若等到战争结束不知道何年何月。

    开国大典结束后,盛怀轩便全力以赴投入筑路工作。首先打通进京铁路是头等大事,届时,京城直达广州的南北大动脉一旦通车。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虽然京广铁路绕道南京经武汉直达广州,路程有3000多公里,但是能通车就是目的,以后有条件了,再取直铺设郑州至武汉的铁路。

    根据国府的统筹,征调2万名法军战俘奋战在京郑铁路线上,而且要全线开花。根据邓子轩的提议。并且亲自敲定了京郑铁路的线路,目的就是节省勘查时间,争取明年底具备铺轨条件。

    秋色渐退、初冬乍现。(本章节由网友上传&nb)原野上只能见到少许的绿色。铺设铁路线,是当下国府的头等大事,因此盛怀宣必须亲力亲为,因此他冒着寒风。来到郑州。

    负则管理2万名法军战俘的人。是在郑州放下武器投降的法军司令官贝尔格尼。一开始这家伙死活不同意,并扬言军人只能呆在战俘营里,绝不会为做苦役而苟活,似乎有些大义凛然。

    常言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更何况是阶下囚。贝尔格尼不愿干,可是属下的将官有的是愿意干。国府明文规定,法军战俘、法军将官参加筑路,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