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谈谈在广州的行商和其他人。谨小慎微的清朝政府有一套法律,可以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所有交易——在没有特别许可的情况下——定性为卖国罪;于是,可怕的“勒索引擎”应运而生,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对特许条件的解释,以及对一再颁布的特别章程的解释,通过法律的形式开辟一大块非正义的或者不公正的土壤。因此,虽然在中国的成文法中,有很多条款针对勒索和压迫,同时也规定对滥用权力要进行严厉谴责,但是,在广州,数不清的罪恶仍然昭彰。归根结底,支付“勒索金额”的是外国人;行商是真正的“奶牛”(即“摇钱树”),外贸则是“奶牛们”吃草的牧场。

    通过地方政府的明确授权,某位最能干的行商已经让“公所”——即行商组织——享受了很多年的对外贸活动征收税费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筹钱贿赂官员。其他的每年都要征收的税费,被用于替拖欠外国人债务的行商个体偿债;不过,在债务偿清之后,这些税费仍在继续征收。要不是因为权力被滥用,广州的公平的外贸活动会比现在有利可图得多;如果权力滥用愈演愈烈,则将是死路一条。

    如果贸易活动只有本国人参与,那么,这样一套体制绝不可能实施,否则,这个国家将呈现非常不同的景象。过分的富有会招致危险,用中国人的话说即是“象因牙死”。他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知足常乐”。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国家的芸芸众生可以十分安全地享受着他们辛勤耕耘的成果;要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勤劳。
第4节。罕见而反常的现象:百姓公然批评政府
    罕见而反常的现象:百姓公然批评政府

    还有一些在专制制度下非常罕见、奇怪而反常的现象。中国人有时会公然聚在一起,对地方官发表讲话或向地方官申诉,却不会受到惩罚。这种做法似乎体现了公共舆论的影响力。他们还经常通过(当然是匿名)张贴文告和发表诗文的方式讽刺可恶的官员。

    公正的地方官会被授予荣誉;在他离任时,百姓会对他发表感言,高度评价他的德行。休谟的政府理论没有涉及这些现象;他提到了英格兰的海员征召以及其他一些背离自由的例子,而上面提到的例子则是对专制的背离。需要补充的是,中国没有成文的报刊审查制度,也没有其他限制;但是,社会和平与秩序等方面的利益使它们似乎有必要存在。毫无疑问,在这些利益受到危害时,政府的传票甚至远不如英国总检察长签发的通知翔实。г米г花г书г库г ;http://www。7mihua。com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知识与教育的传播渗透到了底层阶级,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普遍繁荣与和平。在这个帝国的无数个百万人口中,几乎每个人都能读能写,水平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下层社会的识字率之高值得尊敬。在定期向百姓朗读的《圣谕广训》十六条中,第八条讲的是“讲法律以儆愚顽”;他们印制的《刑律》卖得很便宜。他们认为,如果百姓不懂法,即便对其进行惩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者,如果百姓熟知法律上的禁忌,犯罪的可能性会更小。这似乎正是所谓的“预防性司法”,“根据理性、人道以及合理政策的一切原则,预防性司法在各个方面都优先于惩罚性司法。”

    教育的普及是为了让百姓懂得畏惧,拥有希望。他们被灌输以律法知识,又被鼓励通过公开竞争去获取最高奖赏。

    每一个中国人都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学;而他之所以如此,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因为他知道,在他自己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因为儿子的罪行而受到惩罚,也可能因为儿子的功绩而受到奖赏。在中国,父母亲的地位经常因为儿子的表现而得到提升。对于父亲会因为儿子的罪行而受到惩罚的司法实践,孟德斯鸠进行了强烈谴责,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父亲被赋予绝对权力的结果;既然他被赋予了绝对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不仅可能受到惩罚,也可能得到奖赏;这取决于他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父亲的权力与责任,正是他重视教育的动机,这一点已经很明显。唯一的问题是,个人自由的牺牲程度与公共利益的收获程度是否相称。

    他们十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有许多关于教育的格言,比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不入学堂,当官无望”,等等。所有州府都设有府学,富有的人家则聘有家庭教师。
第5节。脾气最好的民族
    脾气最好的民族

    至于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安静而守法的性格,孟德斯鸠的一段话对此进行了解释,即,政府在为其子民的言行立规矩时已考虑到了这一目标:“鼓励温文尔雅的气质,维护和平井然的秩序,消除一切源于暴戾性格的罪行。”就整体而言,他们是世界上脾气最好的民族之一;要找到其中的主要原因,必须从他们的政治与社会制度着手。

    在《圣谕广训》十六条中,第二条是“笃宗族以昭雍穆”,第三条是“和乡党以息争讼”,第九条是“明礼让以厚风俗”,第十六条是“解雠忿以重身命”。在这些圣谕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中国人胆怯特性的根源;与其胆怯特性相伴随的,是其狡猾与欺诈的品性。↖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和平状态中,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与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十分厌恶政治的无序。他们共有的信条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他们说:“坏人最喜欢乱世,以期浑水摸鱼;如果世道和平稳定,乱变不生,他们就得不到任何好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简言之,中国人都是不可救药的保守派。从他们的史书中可以看到,人民的忍耐力是亚洲专制政体仅有的资本。

    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有句名言:“弦紧则易断,民苦则易反。”还有一位皇帝对他的继任者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水,君为舟。”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大变革,没有一次是为了改变建立在家长权威基础上的君主制政体,大多数只是为了推翻某位暴君的统治;而在国家四分五裂时,会有人揭竿而起,去角逐囊括四海的权力;如果这个人能对前朝合法君主保持一种排他性的尊敬,那么,他可能会由此得到一些有利条件。

    真正的贵族

    我们认为,罗杰斯在给他的某首诗做注解时写的一段话很有道理:“在古代,老年人与权力同义;而且,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老年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荣誉,就像男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美德。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只要是在出身和财富可以决定地位和权力的地方,就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年轻而放荡的人总是凌驾于那些年老而可敬的人之上;在这些地方,老年人不再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古代的许多民族的风俗则不同,老年人可以收获因高寿带来的好处。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因而有了晚辈必须绝对服从长辈的传统道德,可如今这项道德已经无以为继。(孟德斯鸠语)”

    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中国人保持着这种古老的风俗;但是,他们对老年人的尊敬,比不上他们对有学问的人的尊敬。他们有一句格言:“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在中国,获得地位与尊敬的主要渠道就是钻研学问;无论学子的地位如何,通过钻研学问而赢得尊敬,至少比通过财富、穿着打扮以及出身等庸俗矫饰去赢得尊敬更加合法,更加有益。

    无疑,财富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几乎所有国家,光有财富在中国得不到太多尊重;原因在于,在这个国家,荣誉和地位几乎全部来自科举功名。政府官员——他们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贵族——的选择,几乎完全根据科举的结果,只有少数的例外。因此,在这种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得到了尽量好的治理。

    一位在北京的法国记者这样写道:“在汉朝,文人们很受尊重,他们拥有使他们有别于平民的大量特权。无论在哪朝哪代,政治家们都牢牢地控制着文人阶层,原因或许在于,他们的想法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幸福、和平与繁荣。”

    官宦贵族满足于他们稳固的地位与权力,并不追求外在排场;相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假装崇尚简朴,以与百姓的习俗相一致。我们要承认,某些罪恶的存在源于财富的过剩;掌握在庸俗之人手中的那些过剩的财富,会成为他们追求声色享受的本钱。

    不过,财富过剩的现象在中国并不普遍。儿子们都从父亲那里分得一份遗产;有的甚至并不分割遗产,而是共同生活在一起,长子享有的继承权,似乎只是作为地产的受托管理人。他们跟我们不同,不会无节制地去积累财富;他们也不像我们那样,有很多机会积累财富。我们必须重申,在广州的“河伯”与行商们拥有的财富只是个案,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一般情况。

    这个国家的真正贵族是官员,但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不能世袭,其家族地位不会永恒不变。如果某个人想通过没完没了的转让的方式来转移财产,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休谟写道:“世袭贵族的缺位可以确保国内局势稳定,因为派系林立或发生叛乱时,他们不可能找到有权威的首脑。”这或许正是中国政府忌讳身世显赫的家族存续时间过长的原因。

    满洲皇室家族的后人确实享有某种世袭身份,这种身份可以传五代,而且还享有佩戴黄色或红色腰带的特权;但是,他们只是有名无实的贵族,远非真正的贵族;再者,因为没有个人功勋为基础,他们并不受尊重。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大意是:“为学,田舍郎可登天子堂;不为,宰相儿跌入卖油坊。”

    在中国,所有真正显贵的身份都取决于才学,而才学要通过科举考试进行检验。即便是最穷苦的百姓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也有一些人被排斥在外,比如卑贱的奴仆、优伶以及最底层的走卒。政府似乎认为,通过将最优秀的人才——即便他们并不都具有最纯良的品性——安置在政府部门,可以最有效地确保其政权的稳定。为了提升其常规军队的效能,满洲王朝的皇帝已经确立了一套军事考核体系,效仿科举取士制度,甄拔优秀的军事人才。
第6节。“三位一体”的皇帝
    “三位一体”的皇帝

    现在讲中国的政府机构,让我们从其最高首脑——皇帝——开始。皇帝拥有“天子”和“万岁”的头衔,他像神一样受到崇拜;整个国家都属于他。下面这段文字的作者,曾在北京见证过庆祝皇帝生日的景象;在中国,各大城市要以相同的方式同时为皇帝祝贺生日。

    “第一天的日程是,通过庄严、神圣并且虔诚的礼仪向皇帝陛下宣誓效忠。王公贵族们、属国代表们、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