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清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透过细节看清朝-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2)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后,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改编了。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率领部下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但就在玉田县内,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由准备投降大顺转而对大顺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据说就是吴梅村诗中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在玉田遇到了从北京来的大顺军的使者,听说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所掳,后又被李自成夺去,须发奋张,勃然大怒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随即抽出佩剑,一剑砍下来使的头颅,他的计划也就彻底改变了。
  但如果我们究其根底就会发现,吴三桂当时无论做出什么决定,最终的意图还是要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无论是降顺还是降清都是如此。陈圆圆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吴三桂作为一个当时名震天下的将领,是不是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恐怕还是值得商榷。很可能是从北京传来的消息…尤其是家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陈圆圆被掳)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会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为了保命,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又调头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
  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根本没料到吴三桂竟然变卦,猝不及防,山海关于是重新落入吴三桂手中。唐通率残部撤至一片石,大顺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吴三桂又下令军士为崇祯帝服丧,设座遥奠,啮血结盟,立誓扫灭李闯,为明复仇。也就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具体事件原型。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陡转急下。历史究竟是不是因为陈圆圆而改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历史因为吴三桂而改写却是不争的事实。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选择,给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完全改变了国家命运的走向。吴三桂自忖光凭自己的兵力与闯王交战难操胜券,于是派副将杨坤持书到满清大营,求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出师相援。如此一来,他是准备以父母妻子的性命作代价的。他还致书父亲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在国家民族急剧动荡的历史关口,有些人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可以对时局施加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人则是被命运的漩涡所摆布,连性命都由不得自己!
  就这样,胜利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加到了满清那一边。
  

猝不及防的机会(1)
后金…后来的大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大汗,处心积虑,都没能打开通往中原大好河山的大门,结果皇太极刚刚驾崩,天赐良机竟然不期而至。
  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而在大清,是顺治元年。前一年,也就是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大清的第二位皇帝,英明神武的清太宗皇太极,龙驭宾天。皇太极是一代雄主,他从父亲努尔哈赤手中继承了一个统一的女真族和强大的后金国,在位十七年,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重用汉臣,注重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把父亲的这份遗产发扬光大,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大清,变成了更加团结和强盛的满清王朝,使得大清从一个明朝的藩属小国,变成了能与明朝一争天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满清来说,这是他们的龙兴之时,一切都是蒸蒸日上。但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满洲的兴起,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回光返照,中国就此失去了刚刚露出的一丝近代化的曙光。
  因为满清所学习的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从世界历史宏观角度来说,实际上已经是腐朽落后了。皇太极不可能知道他的所做所为对后世会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他只知道,大清国日渐强盛,大明朝则是日薄西山。在这样的形势下,他难免会生出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野心。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在他眼下,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大明朝的宁远…山海关防线。这条防线是大清的伤心之地:当年先皇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在宁远被名将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后来郁郁而终。后来皇太极虽然多次率兵绕过山海关,取道蒙古南下,还用反间计使得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但是袁崇焕留下的辽东明军,以及辽东明军所镇守的宁远…山海关防线,仍然是大清八旗铁骑南下夺取中原的最大障碍。时不我待,大明朝内部很早就已经流寇大起,现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已经成了大气候,大清若是再不抓紧时间,万一哪天李自成或者张献忠攻破了北京,夺取了天下,那时候大清要是再想逐鹿中原,难上加难。所以在皇太极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针对明朝,尤其是针对大明辽东军,还有很大的动作:大清崇德八年正月甲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回复了祖大寿给他的招降书。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已经归顺了大清,而吴三桂是明辽东军的一员虎将。皇太极早年曾在战场上亲见吴三桂仅率二十人溃围,救其父而去,赞叹道:“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事见《吴三桂纪略》)所以皇太极爱才若渴,一心想把吴三桂收服。吴三桂有很多亲属旧谊都已经降清,皇太极就利用他们招降吴三桂,可是这一次吴三桂的回信还是含义模糊,犹豫不决,于是皇太极当日就亲自给吴三桂回信,“复降敕谕之”。对吴三桂和明辽东军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月乙卯,也就是给吴三桂回信后第二天,皇太极就派谭布等驻守锦州;后来在四月癸酉,又遣金维城等驻守锦州。可以说在对明辽东军的前线上调兵遣将,动作不断。五月份的时候,大清还与大明进行了两次局部战役:一次是庚子日努山败明兵界岭口;另一次规模较大,癸卯,阿巴泰奏我军入明,克河间、顺德、兗州三府、州十八、县六十七,降州一、县五,与明大小三十九战,杀鲁王硃衣珮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五郡王,暨宗室文武凡千馀员,俘获人民、牲畜、金币以数十万计,籍数以闻。”(《清史稿·太宗本纪二》)但是可以看出,阿巴泰的军队虽然大获全胜,攻城略地,但是无法立足,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之后还是放弃了攻取的地盘,又回到了关外。也就是说虽然大清在局部战役中能不断取得胜利,但是由于明军的宁远…山海关防线的存在,清军也只能通过绕道蒙古,南下进入大明境内劫掠,不能进行有效占领,这正说明了明辽东军的重要性。以上是皇太极那一年在军事上的动作,其实他也十分重视发展大清的经济实力。毕竟战争打的是经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作为后盾,军事上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四月甲戌,多铎请暂息军兴,辍工作,务农业,以足民用;六月己卯,皇太极谕诸王贝勒曰:治生者务在节用,治国者重在土地人民。尔等勿专事俘获以私其亲。其各勤农桑以敦本计。”总的说来,皇太极在他在世的最后一年里,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大清的国运。他的目标就是要与大明一争天下,盼望能建立入主中原,江山一统的大清朝。而大清要想征服天下,关键在于宁远…山海关;要拿下这道防线,关键又在于吴三桂。然而就在皇太极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清史稿·太宗本纪二》)
  

猝不及防的机会(2)
《清史稿·太宗本纪二》最后给皇太极是这样下定论的: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正史作者显然是站在大清朝的角度上给皇太极树碑立传的,这也符合中国史官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史官对于历史都不用“写”字,而用一个“修”字,所谓“修史”是也。这一个“修”字真是风情万种。以此为例,明明是对于拿下宁远…山海关力不从心,欲染指中原而不可得,史书里偏偏说是“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最后得出结论说皇太极“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真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其实关于皇太极的死,野史倒是另有很多有趣的记载,有些野史情节之诡奇,近乎小说一类。最著名的一个传说就是关于皇太极、孝庄皇后以及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兄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三角恋的故事,其间的种种纠葛,版本甚多,难以一一赘述,而各种版本的最终结局通常都是多尔衮因妒成恨,最后谋杀了皇太极。这些故事的可信度难以确定,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就是当时在满清上层统治者内部…虽然基本上都是一家人…也并非完全戮力同心,团结一致,而是有很多矛盾存在的。皇太极在世时,雄才大略,其他人不敢造次;他若一死,难免会有纷争。要知道那时候的满清八旗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个个亲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皇上忽然暴病而亡,没留下遗诏,谁能服谁啊?所以说,等到了公元1644年,也就是李自成攻陷北京的那一年,大清朝内部并不安稳,其实并没处于一个适合出兵争夺天下的状态之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死后储嗣未定;各个亲王…包括皇太极的兄弟和年纪比较大的儿子们…都各怀鬼胎;孝庄皇后与五岁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而大清国皇帝的宝座,则虚位以待,不知道谁能坐上。《清史稿·世祖本纪》中这样写道: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史书流水账式的写法轻描淡写,其实这个过程其中的艰难曲折…明争暗斗、对抗妥协…岂是他人所能料想到的?最终结果是孝庄皇后抱着幼子坐上了皇位,而睿亲王多尔衮则成了辅政大臣,后来多尔衮做了摄政王,成了无名而有实的皇上。于是野史家们就又有了发挥的空间,多尔衮和孝庄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妥协?对此事件的种种猜测纷纷产生,甚至福荫后人,成为了当今热门的清宫剧的永恒题材。其实这种妥协必然是危险的,难免有人会跳出来指手画脚。不出一个礼拜,也就是八月的丁丑日,就有人不服了。不服的是多罗郡王阿达礼和固山贝子硕讬,这两人其实并不能算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但是他们都是多尔衮的人,他们觉得多尔衮做辅政大臣委屈了,于是“谋立睿亲王多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