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黑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东黑血-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犹太人的梦想(1)
“我们人民的选择,总统先生,是处在建国和灭种之间。”——魏兹曼
  随着二战的硝烟逐渐消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受战争之累风光不再,其一直稳居第一的世界霸主地位也摇摇欲坠。就在英国为自己霸主地位不保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则凭借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实力扶摇直上,逐渐爬上了霸主宝座。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能够尽快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美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它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利用了*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宿怨,积极地支犹反阿,排挤英国这个异己,意欲在中东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区称王称霸。
  借着美国所造的势头,犹太复国主义也趁此机会依靠美国的力量反对英国,要求其结束在中东地区的委任统治。这股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打击*人,壮大犹太武装的力量,并逐步在巴勒斯坦站稳了脚跟。
  犹太复国主义让英、美两国与中东的关系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早在3000年前,在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就在此地诞生了。可谁又想到在几百年后,那片土地就不再属于犹太人,他们被驱逐出了巴勒斯坦,从此犹太人没有了祖国。
  犹太人是执著的,没有了国家,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国家被灭后的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大部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义,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犹太人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有人曾经设想过,如果犹太人不是那么的执著,而是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或者是把自己很好地融合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而各国也摒弃异见,那情况会是怎样?恐怕就不会有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惨剧,而今天我们也看不到中东的民族冲突了。
  犹太人在自己的国土被驱逐,而随后在那片土地上,与自己同宗的后裔穆罕默德创立了*教,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从此,巴勒斯坦*人成为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主人,之后他们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1518年,巴勒斯坦被并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内。在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400年间,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教和*文化,巴勒斯坦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被传承了下来。
  与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不同,因为基督教在欧洲被广泛传播,话散落分布于欧罗巴大陆上的,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被视为异教徒。从中世纪起,就有欧洲人*犹太人的事情发生,而歧视*犹太人“风气”的形成则是在19世纪后半叶。可以说,现在没有几个欧洲国家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自己没有*过犹太人。在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由于被捕的嫌疑人中有一个是犹太人,结果牵连了在俄居住的所有族人,俄国乃至东欧随即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为了逃避屠杀,不少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被迫另觅住地,在这群人中有一部分人就迁居到了巴勒斯坦。这可以说是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第一次高潮。
  最初,面对迁居到来的犹太人,巴勒斯坦的*人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尽管双方的信仰不同,但这对同根兄弟还是能相互共存,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冲突。可是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风潮愈演愈烈,打破了本来尚算祥和的局面,从此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最好的txt下载网

1。犹太人的梦想(2)
复国主义旋风的刮起,与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直以来的悲惨处境有很大关系。在1894年,法国就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事件中的主人公德莱斐斯是一名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犹太人。德莱斐斯由于是犹太人的身份,竟然被当作德国奸细而被判了刑。事件被披露后,在全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同时也震撼了一名犹太人赫茨尔,而他后来也成为了“犹太复国之父”。
  早期的赫茨尔并未有“复国”的思想,他觉得只要犹太人尽力接近并融入基督教社会,那样欧洲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就会慢慢消失。可是在“德莱斐斯事件”发生后,赫茨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意识到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犹太人唯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才能改变悲惨的现状。1896年,赫茨尔再次将自己的想法具体化,也就是这一次,犹太复国主义的烈火在犹太人当中熊熊燃烧起来。“犹太人的问题非社会问题,非宗教问题,而是一个*。解决之根本就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赫茨尔的一席话让犹太人激动不已,他们再也不愿苟且偷生了,他们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
  1897年,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赫茨尔被推选为主席。会上犹太人的思想空前统一:“要想使我们的子孙不再受我们现在所遭受的歧视、*、甚至屠杀,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一个人要组建一个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一个民族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世界上的土地是有限的,况且绝大多数土地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人。到哪里去建立一个新的犹太人国家呢?按照赫茨尔的设想,他是希望能选一块当地住民性格较好相处的,与周边国家不会发生大摩擦的地方,他将目光投向了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对于犹太人的“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的构想,欧洲人大多是持赞许态度的。毕竟犹太人不受自己欢迎,能离开他们的土地去别的地方生活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在诸多欧洲国家中,以英国对“犹太建国运动”最为支持,它甚至还表示愿意提供它在东非的殖民地乌干达,把那里作为犹太人建国的基地。
  对于“建国”的设想犹太人大都很赞成,可建在哪里却是各有各的想法。在犹太建国运动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威尔兹曼,也就是后来以色列国的首任总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把犹太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之所以说这是个大胆的想法,那是因为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就不是单纯的建国,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国”之举了。由“建立犹太国”到“恢复犹太国”,这个转变使得后来的中东成了流血冲突的代名词,这恐怕不是当初犹太人所希望看到的。但对于当时而言,犹太人的复国情感压倒了一切,他们最终统一了话认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圣地”。
  可是建国不容易,复国又谈何容易呢?奋斗目标虽然是有了,但如何实现它大家却是一筹莫展。有人向当时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请求,但被拒绝了。复国之路有了阻滞,犹太人的内部也开始有了分歧。不少人认为,与其抱着渺茫的巴勒斯坦复国梦,不如实际点在东非的乌干达建国。
  正在犹太人为“建国”还是“复国”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而这场战争也给犹太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犹太人的“复国梦”有望实现吗?
  

2。战祸的起因(1)
一战爆发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让犹太人看到了“复国”的曙光。一战中,奥斯曼帝国是英国所在的协约国的敌人,而为了增强协约国的实力,英国意欲拉美国参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人将眼光放在了在美国政治、经济方面有着很大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人身上。在美国,犹太人数量庞大,有几百万人,是犹太人势力最大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复国思想,美国由始至终都是强力支持的。为了投其所好,英国发表了一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声称英国会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国家。尔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即刻表态支持《贝福尔宣言》,并在该宣言发表后6年,由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支持《贝福尔宣言》的决议,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接手了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领土,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成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区。在巴勒斯坦归自己所有后,英国对犹太人敞开了巴勒斯坦的大门。一时间,大量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在英国治下的巴勒斯坦,最初当地的犹太人数量不多,只有5万人而已,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人。在大开方便之门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了1939年,巴勒斯坦那里的犹太人已经猛增至近50万人之多。
  犹太移民的不断涌入给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犹太移民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巴勒斯坦各地,开始不时出现*人针对犹太人的抗议和*。当巴勒斯坦社会发生*,加之欧洲当时的反犹风潮又有加剧之势,英政府也开始反思自己对犹对阿的政策,对早先那句“支持犹太人建国”的承诺动摇了。从1939年开始,英国当局开始限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并设定了每年的犹太移民上限,还规定一旦发现非法犹太移民,将即刻强制送其出境。为了保证这些新的政策得以很好的落实,英政府还让军舰在巴勒斯坦海岸线24小时巡逻。
  英国当局的做法大大安抚了*人之前所积压的不满,可也惹恼了犹太人,尤其是一些由激进者组成的激进团体。为了所有犹太人的梦想,他们首先开始了对英国人还以颜色的“武力反抗”。在当时,犹太人根本没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武力反抗”也就是搞点恐怖袭击,和现在*激进分子的做派没有什么两样。比如,他们会在巴勒斯坦各地搞一些专门针对英国人的恐怖事件,包括破坏英国的各种设施,制造爆炸和恐怖枪击事件。
  恐怖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让英国当局焦头烂额,而美国政府也在暗地里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看到了新的强大的后盾,对英国当局已经失望的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更是毫不犹豫,热情投奔向他们张开臂膀的美国。美国也是相当的识相,罗斯福就曾在大选演讲时信誓旦旦地承诺,如果他当选将会帮助犹太人实现“复国”的愿望。
  生前的罗斯福并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承诺,但是其后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为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依然用巴勒斯坦问题向英国施压,排挤英国。在1945年的时候,杜鲁门就向当时的英国首相施压,要求英国改变先前在巴勒斯坦压制犹太移民的政策。迫于美国的压力,英国无奈之下只得组建了旨在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的“英美调查委员会”,并于次年1月邀请美国派专人参与委员会工作。

2。战祸的起因(2)
英美专家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巴勒斯坦的问题,他们最先是从欧洲开始调查之旅。通过亲身与那些犹太难民接触,大多数的委员都心生同情,甚至有一名美国委员提议立即打开巴勒斯坦大门接纳这些颠沛流离话的难民。仅仅是出于感性的提议当然会遭到反对,理由很明显,连巴勒斯坦都还没有实地勘察过,根本无从得知当地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如此庞大的难民队伍,而且他们也担心这样做会给*人落下口实。
  不过该名美国委员并不愿就此罢休,他使出了辞职的撒手锏威胁委员会。后来,委员会为了破除僵局,决定先在开罗听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