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黄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帝国的黄昏- 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按照他的解释,老百姓辛苦一年后,又接着辛苦起来。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仅练饷的数额就达到了七百三十万两。用他的话来讲,实在是没有办法,造反大军太多,只能再辛苦老百姓一下了。
  当有大臣向他请求少让老百姓辛苦的时候,他却瞪起了眼睛。事实上,他的想法在他看来很有道理。首先,满洲人必须要灭掉,“流寇”也要干掉。这都需要钱的。如果老百姓不给钱,那么,就不能把这些人灭掉。如果不把这些人灭掉,不但江山难保,而且百姓会受更多的苦。
  他认为,他是在为老百姓着想。可老百姓现在就在受苦呢,他在深宫里当然不知道。他同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官员不干活。于是,他将催征饷银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许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他扔进了监狱。
  但是,他并不知道,他手下的那群混蛋官员在加征的同时还偷偷地为自己牟利。比如,他要求征收一两银子,官吏就跟老百姓征收三两,其他的二两就落到了官员自己腰包里。
  崇祯自然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就在他临死前的一个月,他还颁了一道催征的诏令。不知道他又想要银子打谁,那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向北京挺进了。
  崇祯皇帝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为了一个目的(收复辽土和剿灭“流寇”)就只专心一致地做跟这个目的有关的事情。他的思路是直的,作为农业大国,水利无论如何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可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根本就没有兴修过水利。他认为,兴修水利需要钱,但现在所有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那就是收复辽土和剿灭“流寇”。其他的事情,等把这两件事完成了再谈。
  崇祯六年(1633年),他忽然可爱起来,把《山海经》读给大臣们听,大臣们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就下令用书中的兽名重新更定文武官员的服饰、图案。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文武百官的前胸后背都贴了些怪异的兽。他在上面看着很满意,大概在他看来,下面这些大臣就是一群禽兽。可这样的工程在那多事之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所有的官员要把官服交上来,然后又找了大批人来缝制。接着,他又出了新招,下令将宫中历朝铜器熔掉铸钱,以充军饷。且不说这些古铜器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单就这些铜器的成品来讲,很薄很轻,扔到炉子里马上就成一缕轻烟飘走了。
  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他还有这样的闲情为化学实验出钱出力,真是难得。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内犯,有个人给他提个建议,说要天下的和尚与尼姑结婚,生出小孩为以后帝国军队准备着,再把和尚们组织成一支军队。崇祯皇帝居然认为这个办法很不错,其实只要是利于他收复大好河山的建议,他都认为不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可爱的崇祯帝(2)
从各种各样的记载来看,崇祯皇帝都是一个一根筋的皇帝。为了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他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它。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时的时局已经不可能让他实现这个理想了。
  当他走上煤山,找到那棵歪脖树的时候,许多人都疑心,他根本就不想死。如果他想死,那么大的皇宫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把自己给弄死,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山上去?
  他一定是想跑到山上去,看有没有什么奇迹能发生。可如我们所知,这十七年来,在他身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奇迹。
  袁崇焕的吹牛皮让他认为的“奇迹”没有发生,杨嗣昌的“议和”和“四面张网”也没有让他认为的“奇迹”发生,洪承畴的松山之战更是粉碎了他的美梦。到了后来,连吴三桂那厮都不让他心存一点侥幸的心理。
  他还能盼望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但他还是从皇宫里慢慢地走了出来,走上了煤山。谁也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确切地说,这个时候的他想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了。他当初在御案上写的“满朝文武皆可杀”几个字很直接,就像他想达到他的目的一样。他说对了,满朝文武是该杀,可是,是他自己让他们有了该杀的理由的。
  因为他的性格、他的努力,大明帝国只在他手里十七年就灭亡了。大明帝国的灭亡并不怪他,因为这是一个必然。他祖宗万历皇帝时期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了这个必然,但帝国在他手里只存在了十七年,他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数人的观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一点:崇祯皇帝急躁、多疑的性格提前毁了明帝国。我倒觉得是他的思维害了明帝国。
  他的一根筋思维方式是明帝国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另外,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厨子跑进了屠宰场,他想的是怎么样烧出最好吃的红烧肉来,可是,猪还没有杀掉呢。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头猪,而想的却是怎样做出最好吃的红烧肉。
  于是,他生火、烧水、磨刀、洗菜板。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猪还活着呢,他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根本就不懂得杀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