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党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党争-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卖了。他儿子告发了他,因此他儿子受到赞誉,但法与理却产生了矛盾。对这件事,您有什么见解呢?”孔子答道:“所谓正直不阿,也应该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父亲包庇孩子,孩子包庇父亲,虽然于法不容,但是却合乎人情啊。儿子指证老父偷羊,这是违反天理人情的,虽然合法但是不可取”。叶公信奉的是法家,对孔子儒家的说法颇有些不以为然,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位喜欢假龙的叶公,听了孔子这一席话后,对他逐渐冷淡起来。
  孔子第二次碰壁是拜访道家领袖老莱子,二十四孝中有个故事叫“戏彩娱亲”说的就是他。这位世外高人,家里很穷,但是却很贤能。楚王听说他贤能,就想启用他,带着厚礼去他家接他。老莱子正犹豫,恰好他老婆砍柴回来,见门前车马,问老莱子怎么回事,老莱子说:“楚王想纳我为相。”他老婆很生气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你受了人家的东西,就会被人家左右。”
  这番话说的老莱子五体投地,因此选择了隐居生活。孔子拜见老莱子,受到了老莱子的一番训导:“违反自然规律是不好的,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要逞能”,他怕孔子不明白,老莱子用了个比喻,他说:“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答:“没有了。”老莱子又问:“我的舌头呢?”“还在。”老莱子说:“牙齿坚硬,上下磨擦,故容易脱落;而舌头柔软,所以能长久,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去做官啊!”老莱子的意思,是想劝说孔子放弃儒家学说,改奉道家无为。而此时孔子正热衷于推广他的政治学说,岂能听得进去?
  孔子的第三次碰壁是拜访楚狂接舆。这位楚狂姓陆名通,唐朝李白有首诗中言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说的就是他。据说这位陆接舆上通天文,下精地理,日月星辰,五行八卦,无所不晓。特别是思想博大精深,谙通事理,明察秋毫。为人耿直豪放,笑傲王权,不与小人为伍,不随时俗所流,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剃了个秃子,装疯卖傻不出来做官。楚昭王派人带着黄金百镒请他去治理淮南,他坚决不答应,待使者走了,他就到小溪边洗耳,一边洗一边说:“官吏的话,太脏,连我耳朵也听脏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听到大名鼎鼎的孔子前来拜访自己,陆通对这位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所谓君子颇不以为然,佯装疯狂在孔子车前高歌一首:“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陆通赶快走开了。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一章(4)
而孔子“傻呵呵”地一直待到楚昭王咽气也没受到重用,没有官场潜规则经验的他万万也没有想到是自己的学说对自己的仕途动了刀子。痴心未改的他还盼着接班的楚惠王是个伯乐,而楚惠王却是个讲究实用的国君,历史上记载他倒是聘用了一位人才,但不是孔子,而是大名鼎鼎的公输班,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鲁班,鲁班倒也不负重望,为他造出了最先进的攻城用具云梯,要不是墨子反对,楚惠王在灭亡了蔡国、杞国之后,一定还会发动对宋国的战争。孔子的仁义道德那一套,楚惠王根本就一点也听不进去。孔子见楚惠王对自己一点也不感兴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至此,孔子终于彻底死了心,六十多岁的他再也不想做官了,回家专心做起了学问,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第二节学术江湖的门派斗争
  在儒学与道学争雄于南北的时候,法学家也在齐国兴起了。
  齐国是依靠大海兴起的国家,从世界历史看,齐国的兴起与古希腊兴起大致处于同一阶段,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除了君明臣贤、重民务实等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变革,依据沿海地理优势,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传承、弘扬海洋文化。齐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约五千年前,山东沿海居民就已经“煮海为盐”,在数千年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处于山东半岛的齐国,继承了利用海洋的历史传统,从而创造了鲜明的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齐国产生过两种观念:一是国家观,二是世界观。国家观发展成了法家学说,世界观发展成了阴阳学说。
  法家的创始人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代。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十分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就这样,齐国成了“依法治国”的典范。《管子》这本书是治理策略的最好阐述。
  到了战国时代,群雄纷争,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强大的楚国,也不是殷实的齐国,而是起初并不起眼的秦国。秦国的兴起关键人物是商鞅。他就是遵循《管子》的治国理念来治理秦国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历代党争》第一章(5)
商鞅是卫国人,原来不叫商鞅,因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叫卫鞅。他年轻的时候见卫国势弱,就到当时最发达的魏国,给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当门客。这个公叔痤是个知人善用的人,发现他是个人才后,推举他为中庶子,一有大事,还总要与商鞅一起谋划,并总是成功,公叔痤很器重他,打算引荐他做更大的官。
  秦建国之前,乃至在春秋三百多年的时间内,和诸夏各国几乎没有往来,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这种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时代才被打破。
  只可惜公叔痤不久得了重病。就在只剩一口气的时候,他还想为祖国和人民做点好事,于是向魏惠王推荐了卫鞅,怕魏惠王看不起卫鞅,公叔痤还特别嘱咐魏惠王说“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国,比我强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杀了,以免后患”。
  可就是这么着,魏惠王还是没听进去,没有启用商鞅。可公叔痤却因此留下心病了。按照他的逻辑,不用就得杀,可那样又太对不起卫鞅了。于是公叔痤对商鞅说:“我先公后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赶快逃走,我已建议他杀你了”。
  卫鞅则一笑了之,也不急着走。这可把公叔痤急的够呛,心想:小子,老爷子我是为你好,这可不是耍个性的时候,再不走,小命就没了。
  卫鞅见公叔痤真急眼了就解释说:“既然魏王不听您的话用我,那他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的。”
  果然,魏惠王认为商鞅没什么作为,这是公叔痤病重,在说糊涂话,因而,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
  此事过了不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登基了。根据《史记》记载,秦孝公当秦王的时候,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齐、楚、魏、燕、韩、赵不相上下,而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余个小国。周王朝衰微,诸侯都靠武力征伐,争相兼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能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结盟,不为各国重视,大家都用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还不时派兵侵夺其土地。秦孝公看到秦国外受强邻欺压,内有贵族专横。于是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政改贤才,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一时间,各国的游学士子都密集的出现在秦国,而秦国也很重视他们。这时候秦国各种学术思想都很发达,有凌驾于其它地方学术的趋势。
  卫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并以一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秦孝公,官拜左庶长,受命主持秦国的变法,改名商鞅。
  变法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然而商鞅却钻了文明发展中的空子。
  据史料记载,秦久在西陲,尽管一直在抵抗犬戎等异族,但其生活状态却是和西戎一直处于杂居的状态。秦以游牧为生,与这些所谓的“夷狄”杂居,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夷狄。所不同的是,它积极地向中原靠拢,而其他各族却是一味地侵略和掠夺。所以《春秋·谷梁传》把秦称之为“狄秦”,一口断定“秦人,夷也”。秦与周边戎狄这种既共处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决定了秦的文化风俗打上了浓厚的戎狄的烙印。这是秦的历史,是褪不去的。
  不仅如此,秦宣太后在各种外交场合还公然拿男女之间的苟且之事当例子。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派使者向秦国求救兵。秦宣太后要挟韩国使者给秦国一定的好处作为出兵救韩的条件,她说:“我服侍惠王时,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撑。他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时,而我却不感觉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对我来说比较舒服。秦国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多,就无法解救韩国。

《中国历代党争》第一章(6)
秦建国之前,乃至在春秋三百多年的时间内,和诸夏各国几乎没有往来,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这种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时代才被打破。也许是因为秦世代忙于与戎狄争斗和厮杀,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东顾,也许是因为黄河横亘中间,淆山南北绵延,阻碍了交通,隔绝了信息。不管怎样,秦在文化方面几乎没有受到诸夏所谓的宗法文化的影响,却是一个铁定的事实。
  由于受戎狄习俗的影响,秦人的文化和风俗一直是原始的,素朴的,或者说是野蛮的,保留着大量的母系社会的痕迹。《商君书》中说:秦人的野蛮在于其还没有经过人文教化,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两个人在一个床上睡觉。这在中原各国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商君书》中还说:儿媳妇给孩子喂奶的时候,竟然不避开自己的老公公,撩起衣服来就喂,乳房袒露在外面。商鞅变法中有一条禁令是:“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可见,至少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没有孝悌之道和所谓的男女有别的观念,公公、婆婆、儿子、儿媳妇、小叔子,大家都睡在一张床上。直到变法以后,才男女有别。
  男女无别,角色混乱,导致了秦人民风的开放,从王室贵族到普通百姓莫不如此。比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