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书来

第三节 徐福东海求仙
徐福是秦朝时期的名人,他的名声仅此于是在秦始皇之下的。他出名,就出在他带领童男童女东海求仙。

  秦始皇封禅结束后继续东行,来到渤海,四处游览,一直跨海来到之罘,当时之罘是中国重要的海岸港口,秦始皇来到这里是因为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就在这里。所以秦始皇希望能见到神仙。在之罘没有找到神仙,又沿着海岸线前行到了琅琊,非常的开心以为要见到神仙了,为此在这里等了三个多月。

  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见到神仙。此时徐福就出场了。

  徐福跟始皇帝说,东海里有三座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都住着神仙。只要带着童男童女去邀请他,神仙就会降临。

  秦始皇很高兴,就给徐福准备了大船,安排了数千童男童女就出发了。徐福一去不返,一直到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徐福才再次出现。

  秦始皇在安排徐福求仙以后,就要回去。秦始皇不是原路返回,而是特意从泗水过了一下。因为相传周朝的传国至宝“九鼎”就沉没在泗水里。

  相传九鼎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划分成九州,每一个州筑一个鼎,刻上该州的名字。到了商周,就成为国家的象征了。

  派了上千人去泗水里打捞,都没找到九鼎。于是就经淮河,到了衡山,南郡。这个衡山并不是现在的名山衡山,而是当时的一个地区,大致在安徽,湖北,江西交接的地方。南郡就是差不多是整个湖北了。

  在湖北的时候,过湘江的时候,遇上大风大浪,秦始皇当时在船上,就非常的恼火。就问随行博士,湘江的神是谁?

  博士回答说是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山海经》里说娥皇女英死后,性情大变,充满了怨恨,就开始兴风作浪,报复百姓。

  秦始皇可不畏惧这两位神灵,就派了三千个囚犯,把湘山上的树都砍光了。以此来报复这个穿传说中的神。

  始皇帝过江来到湖北,进过河南的武关,回到咸阳,结束了他第二次的巡游。

  秦始皇对于前两次的巡游很满意,到了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开始他的第三次出巡,但是这次出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四节 博浪沙张良刺秦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韩宣惠王,襄哀王时期的丞相。父亲张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可以说是韩国忠实的跟随者了。而到了张良的时候,韩国就灭亡了,所以张良就想为韩国报仇,杀了秦始皇。

  张良曾在淮阳学过礼,是位礼生。礼是杀不了秦始皇的,就向东找到了沧海君,沧海君是东夷的首领,东夷泛指辽东以东少数民族地区。

  在沧海君那里,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而且还得到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就是现在的31公斤。

  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郊。而且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四驾”就很容易区别。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准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据说这一方法是由原来秦国的国尉尉缭准备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准备被狙击秦始皇。可是当马队出现的时候,在判断上就出现了失误,因为不知道砸哪辆马车,张良也算是赌博了,就指着其中的一辆让力士砸去。力士看来也是接受了这方面的培训,非常准的就击中了那辆马车。马车被砸的粉碎,车上的也死了。

  张良见了,就赶紧逃跑,张良身材矮小,而力士体格庞大,就跑的慢了些,被秦军追到,在与秦军的对峙中,被击毙。张良全身而退。

  力士砸中的是安排的副车中的一辆,秦始皇没有受到损伤,但受到惊吓,就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是力士被杀了,张良又逃走了,根本没办法寻找,就这样瞎找了十天也没有什么收获。

  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一次路过沂水的一座桥上,一位老者显得非常的邋遢,故意把鞋丢到了桥下,就让张良去捡上来。张良正在亡命,不好惹事端,就乖乖的下去把鞋子拾上来了。捡上来之后,老人又要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也帮他穿了。老人就很高兴,就对张良说五日后凌晨在桥上约见。张良见到老人神态非凡,就答应了。

  五日后的凌晨,鸡刚叫张良就起床来到桥头,可是老人已经早早的在那里了,就责备张良不应该让老人等他。就又约定五日后见面。

  又过了五天,张良比上次更早的来到桥头,可是老人还是在他前面一步到了这里,就又批评了张良,又定下了五日后在会面的。

  到了第五日,张良,没睡觉就来到桥头等老人,老人来了以后,非常满意,称赞张良“孺子可教也!”,就送了一本兵书给张良,兵书是《太公兵法》,以太公之名就是齐国的姜子牙吕尚的名字,有可能是吕尚的著作,又称之为《六韬》。而这个老人是黄石公,相传他写了《三略》而送个了张良的就有可能是这本《三略》而不是《六韬》。张良后来与韩信一起收集各家兵法,汇编成《黄石公三略》,这里也表明了张良接受的实际上是黄石公的《三略》。后世在说兵法的时候,喜欢用“三韬六略”,实际上讲的就是“三略六韬”。

  张良就依照黄石公赠送的兵书研习,十年后辅佐刘邦,成为刘邦的高级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就是张良。

第五节 “亡秦者胡也!”
张良的刺杀事件,没有影响到秦始皇去巡游的心情,只是有惊无险,继续向东前进。

  秦始皇又来到第二次出行来的之罘,并且在之罘岛上刻石扬功。在东观台眺望东海,东观在当时的琅琊,越王勾践筑台,眺望东海。

  始皇帝对东海的向往,还是源自与徐福所说的三座神山。对于求仙的渴望,也是因为他已经兼并天下,没有什么好追求的事情了,物极而汰。

  这次巡游,游玩琅琊后,就折道上党,从赵国故地返回咸阳。

  到了始皇帝三十一年,该十二月腊月为嘉平。而且赏赐天下百姓每一里六石大米,羊两只。里的概念就有些像今天村子的概念,但是人口没这么多。秦朝每十里设置一亭长。

  始皇帝为为人胆略,曾带着四个大内高手在咸阳城里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这次是夜里出去的,在到了兰池这个地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盗贼,因为始皇帝是微服出行,知道的人很少,而遇到的这个人,也只是普通的盗贼而已,兰池是始皇帝引渭河的水灌注进去模仿徐福所说东海神山的样子筑造的。

  盗贼估计也是没有想到有人会来,而随行的大内高手立刻将盗贼击毙。盗贼死了也不知道遇到的是始皇帝。

  秦始皇以为这个盗贼是行刺他而来的,就下令在整个关中搜捕刺客。搜索了二十天,而且还出了一千六百石的大米作为赏赐,也没有结果。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再次出游东方,目的直奔碣石。还是为了求仙。派燕国的术士卢生去找羡门和高誓两位仙人。又在碣石刻上了求仙的渴盼,他希望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仙能看到。

  为了扩大寻找仙人的机会,又派当时著名的术士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这次秦始皇暴露出他寻找仙人的最终目的。

  虽然忙着求仙,始皇帝还是关心政事的。在结束自己主要的行程后,改到上郡,视察了北边驻地。

  卢生此时也从海上回来了,说见到了神仙,而且还从神仙得到了一本谶语图书,谶语是指预言,而且还是会实现的预言。这本谶语出自卢生提供的《图录书》,谶语上说“亡秦者胡也!”,灭亡秦朝的是胡人,胡人就是指当时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民族。

  没有什么事情比国家安危更重要了,从秦始皇开始,统一中原的皇帝,就开始不断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动了进攻,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生活内需以及政治野心,也不断向南面的汉族政权发动侵扰,双方都以灭对方为保证自己的安危。

  秦始皇派遣了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方的匈奴等部落发动攻击。攻取了现在河套黄河南面地区。

  第二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征集亡人,赘婿,贾人五十万人,亡人是指犯了刑法的人,赘婿是指因为家境贫寒而嫁到女方家的男性,贾人,就是商人,士农工商,在农业社会里商人是最低等的。将征集到的这些人,组织起来向杨越南越发动进攻,杨越就是扬州的南部地区,九州之中扬州与荆州最大,而扬州南部就是今天浙江,福建地区。而荆州南部就是南越,有两广,越南地区。将攻取的两广以及福建,设置郡县,分桂林,南海,象郡,在杨越设置了闽中郡。

  一方面对南越加兵,而北方的战事也比较紧张,攻下了内蒙古黄河以北地区,因为中原与北方匈奴的战争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而且秦朝军队也很难彻底击败能征惯战的匈奴。秦始皇为了阻止匈奴人南侵,就在秦朝的边关开始亭障来阻挡匈奴,又迁徙内地贫困人口到边关,充实当地人口数量。。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节 修筑长城
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朝开始建造他的第二项国家工程,在秦朝的边关修筑长城。

  长城,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个王国,都建有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赵国大将李牧也是常年驻守长城的名将。

  长城的主修监督官是蒙恬,蒙恬利用合理的地形,连接组成与现有的赵,燕,秦三国长城贯通的万里长城。

  动用修筑长城的人多达百万,起初的主要人群是犯事的囚徒,以及*。但是随着长城工程的浩大,这些人远远不够,就开始征用黔首,黔首是秦国对百姓的称呼。

  很多人因为修筑长城而被活活累死,而内地也因为修筑长城造成一定程度的空虚。因修筑长城,而流传了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被秦朝官吏抓到边关,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去了之后很久没有音信,孟姜女就去寻找他的丈夫,结果到了长城的时候,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活活累死了,孟姜女哀痛万分就不停的哭泣,甚至哭倒了一段长城。哭倒长城可定是不可能,只是为了夸张他的哀泣。

  其实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可信的,这个典故出现在元明时期,在明朝时期就有学者指出这个是错误的典故。早在《左传》中就提到了这件事,齐国名将杞梁因为没有得到齐庄公的重视,在攻打莒国的战斗中,抱着必死的信念与其他两位壮士为前锋攻打莒国,杞梁三人在莒国死战,最终战死。齐庄公与莒国黎比公都很赞叹杞梁的英勇,为他举行了厚葬,而杞梁的妻子孟姜在得知丈夫去世后,哀痛万分趴在杞梁的棺材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