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24台、清毒柜66台、洗碗机4台、饮水机50台、摩托车166辆、组合音响82台、摄像机16架、照相机102架、钢琴6架、中高档乐器4件、健身器材24件、洗衣机108台、传真机4部。

    5、家用小汽车、电脑、移动电话等迅速*普通百姓家庭。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8年前,拥有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等是“富裕”家庭的象征,尤其是“家用轿车”对工薪阶层来说还是个“梦”!在所调查的100户居民家庭中,拥有家用电脑28台、移动电话28部,家用轿车仅有2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讯产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入世后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家用电脑的家庭不断增多,移动电话更新频率也加快。至2003年末,在所调查的100户居民家庭中,拥有家用电脑96部;移动电话224部;家庭小汽车26辆,分别比1998年增加68台、196部和24辆。目前,我市小汽车拥有量在省抽样调查的18个地级以上市中排首位,在珠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汽车*普及时代(国际通行统计惯例中规定,每百户家庭拥有10辆汽车为普及时代)。

    6、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滋补保健品支出快速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年增强,特别是2003年以来,受“**”影响,居民健康意识更强,不但积极参加各种健身活动,而且对身体有保健养颜作用的滋补品以及对身体有益的健身器材等都备受消费者青睐,2003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93元,比1998年的455元,增长52。3%,年均增长8。8%。其中滋补保健食品和医疗保健器材消费支出172元,比1998年增长2。4倍。

    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速加快。随着科技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除了参加国民教育外,成年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日趋普遍。不少的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如舞蹈*、学钢琴、练毛笔、学绘画等,消费支出增幅较大。2003年,人均用于教育文化支出1171元,比1998年增长91。3%,年均增长13。9%。其中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691元,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和*教育支出118元,培训班和其它支出57元。另外,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尤其是高收入的家庭有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后,消费从满足生活生存需求向享受、休闲生活变化,每年利用“五·一”、“十·一”和“春节”期间全家人外出旅游、参观游览购物等消费不断升温,致使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人均用于参观游览和团体旅游消费支出1139元,比1998年的291元,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4%。

    8、城镇居民居住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为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市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住房建设和房改的力度,从而使住宅逐步实现社会化、商品化,不少居民家庭受到房改的实惠,居住面积普遍增加,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同时拥有两套住房的居民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城镇居民户均总使用面积188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59平方米,增长45。7%,年均增长7。8%。随着房改力度的加大,房改房实施到位,不少居民家庭购回房改房,使原来的公房变为私有房,截止2003年末,有94%以上居民家庭住上私有产权楼房,比1998年提高51个百分点。住上单栋住宅占42%,比1998年增长121个百分点;住上三、四居室占54%,比1998年增长2。18倍;住上二居室由1998年的12户减至2003年的2户,减少10户,拥挤户基本上消除,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100%居民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独用自来水、厨房和卫生间,大部分居民家庭居住装修得整洁美观,客厅和卧室还装上空调和配上高档的家具,“富裕”小康从住房的变化也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节 多样化的家庭观念】………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目急增,家庭规模日趋缩小,人们的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一般至少包括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并普遍存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现象,“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大家庭往往备受推崇,而“分家异炊”则被认为是可耻行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截至2001年底,在中国35123。4万户家庭中,平均每户3。46人。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为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由于年轻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家庭观念日益淡薄,对老年人的责任感也逐渐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淡漠,许多人选择终身不婚,单身贵族已形成一个阶层,甚至出现了新形式的混合家庭。他们当中选择“丁克”家庭的人数增多。在父母离婚的单亲家庭中,由母亲抚养孩子的家庭居多,因为绝大多数女性有独立的经济收入,而且在离婚时财产分割照顾带孩子的一方,使孩子随母亲生活成为可能。

    时代的进步,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前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嫁鸡随鸡”,把离婚当做是丢人的事情,如果一方提出离婚,另一方会强烈反对,甚至发生家庭悲剧。现在,对离婚时财产分割、债务、抚养费这些问题的关心,说明对于离婚这个问题人们已经发生了观念的转变,在感情无法维系的时候,双方考虑的是自己以后如何生活,如何开始新的人生道路。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似乎更加实际了,也更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这是一件好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的变化也是正常的。

    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婚姻家庭观念转变,是家庭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生产与现代化生活,特别是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和农民的进城务工,需要劳动力自由流动,而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以及老弱病残的拖累,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进步。因此,结构简单、便于流动的小家庭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的同时,新一代群体为追求更大的个人价值和更多的生活享受,除被动不婚外,选择独身和晚婚的人数日益增长,生育率下降。另外,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也使家庭的传统形式受到挑战。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是中国家庭规模、结构和式样变化的又一原因。一位新女性这样评价自己的婚姻:我喜欢挑战自我,不想受家庭束缚。我是受到多方面压力并犹豫好久才结婚的,现在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且有了孩子会约束我的自由。

    伴随着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使“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夫妇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增加;同时,中青年群体由于生存压力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更倾向于以探访的方式或以金钱的方式来孝敬父母。这样造成了老年人更加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在农村,老人一旦丧偶或丧失劳动力,还可能面临着贫困和生活无着落的危机。家庭对人们获取精神安宁、巩固社会及文化关系以及促使后代健康成长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老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应该受到子女的关注。关怀每一个家庭,特别是“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给老人们更多的物质援助和心灵慰藉,促进老人们身心健康,是做子女的基本义务,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同时也是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城乡社会的结婚率在一九八一年达到最高峰(千分之二十点八)之后,此后开始逐渐回落,从一九八七年至今,结婚率呈连续下降之势。近年来家庭、婚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被社会道德观念所默许。除被动不婚外,选择性独身和晚婚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初婚年龄推迟和独身增多影响到初育年龄后移和生育率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在二十五点一岁至二十五点五岁之间波动,2000年为二十五点五岁,之后一直在攀升。同时,中国的离婚率还将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而大城市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挑战了婚姻所特有的双系抚育功能,让人对婚姻问题不得不深思。婚姻对*关系的约束力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不再借助于婚姻的形式,或者逃避这种形式的约束。

    恩格斯曾经讲道:一夫一妻制家族与对偶家族差异的地方在于婚姻的约束来得更坚固*,此种关系已经不能由某方任意地解除了。这时的通例已是只有男子可以解除婚约抛弃他的妻子。男子的通奸权,这时已为习惯所保证(《拿破仑法典》曾确定地给丈夫这一权利,只要他不带情人到家里来),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这种权利也愈行得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章《家族》,生活书店,1945。)男权制是封建社会的支撑,家庭的稳定代表了男权制社会的稳定。恩格斯生动地阐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之所以稳定的原因以及社会对这种稳定的需要,虽然他的直接研究对象是从原始公社末期到19世纪初期的人类历史,但是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末期中国家庭和婚姻状况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否定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事实上,也只有在个体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照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证在必要的时候人们选择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传统社会在保障个体的这种权益的时候,是以牺牲和剥夺婚姻中女性的权益来达成的,法律出于男性利益而保障家庭稳定。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给中国的婚姻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口学者唐灿认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婚姻功能正逐渐在被削弱。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传统的婚姻功能正在受到“更注重个人价值和生活享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挑战,正在被削弱、淡化”。1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宣布,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联合国的这些举措,是为了让国际社会都来关注并努力解决现代家庭中所存在问题,鼓励人们用生命和爱心去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