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活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生活记事-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旧婚姻如桎如梏  寄豪情博览群书(3)
后来,一个姓庄的省府幕僚从抚台衙门里骑着马走出来,说官府将采取措施帮助饥民,但需要时间和步骤、安排;饥民们感到他的这个许愿还是可以信赖的,便放弃了对抚台衙门的攻打。
  没过多少天,朝廷派员来降了圣旨,严厉谴责了那位姓庄的省府幕僚“勾结暴民”,革除了他的官职;新任抚台立即下令逮捕暴动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被杀的人头还被挂上了旗杆示众,用以警告日后胆敢再暴动的人们。
  豆商们叙说的这件事,引得学生们议论了好多天,给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跟“暴民”在一起的那些人,也和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是普通的人,对于他们的被杀头、被镇压,毛泽东深感愤慨和不平。
  又过了一个多月,发生在韶山的另一件事也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韶山的一个秘密会社“哥老会”的会员们,同本地的一个财主发生了冲突,这个财主到衙门里去控告了这些“哥老会”的人。官府得了这个财主的贿赂,判处“哥老会”的人败诉,但“哥老会”的人们不屈服,采取行动与财主和官府相对抗,这些人占据了距离韶山不远处的浏山,并在山上建立起了营寨。官府派了重兵去攻打他们,那个财主便趁机四下里散布谣言,说“哥老会”打起反旗时曾杀了一个小孩子“祭旗”。这次组织人们起来闹事的领袖是一名姓彭的铁匠,他领导人们几次与官府派去的军队打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镇压下去,彭铁匠也被官府杀了头。但在乡里人的心目中,彭铁匠是一个英雄,大多数人都同情“哥老会”的人,同情这次起义。
  耳听省城长沙饥民和眼见韶山乡里人闹得越来越凶,毛顺生便托人到东茅塘的私塾去叫回了毛泽东,很严厉地告诫他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不要参与任何人鼓动的聚众活动。文素勤也担心这个儿子在外边会闹出什么事来,便劝说他不要再去东茅塘读书了。毛泽东说了他的看法:“穷人没办法生活下去才会闹事,这不能怪穷人,只能怪官府!”并说,“如果官府的人善待穷人,拿出粮食来救济穷人,穷人是不会起来闹事的;官府的人和那些有钱的人勾结起来欺压穷人,穷人们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所以要闹……”
  见到儿子这副态度,毛顺生觉得再采取强制的手段是不行了,只得另想办法。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送大儿子到湘潭县城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老板那里去当学徒。起先毛泽东并不反对这样做,觉得这样做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就在这时,他听说外祖父家所在的湘乡县成立了一所与私塾不同的新式学堂,于是决心去那里继续求学。
  毛顺生开始时坚决反对大儿子去新学堂,一是听说新学堂里的费用太高,二是听说那里的教学方法“过激”。为此,父子俩大闹了一通,儿子威胁说,如果不让他去湘乡县的新学堂读书,他也不去湘潭县城里的米店当学徒,而要离家出走。父亲则强硬地表示说,如果儿子离家出走,他不会给一文钱——就这样,父子俩僵持着,文素勤哪个也劝不了。恰在这时,文家来人说毛泽东的一个表兄就在湘乡县的新学堂里上学,新学堂里虽然不怎么重视经书,较多教的却是些西方的新学,教学方法也相当“激进”,但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赚钱的本领。毛顺生最终还是满足了大儿子去新学堂读书的强烈愿望。
  得到了父亲的允许和经济保障,毛泽东立志闯出韶山冲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了。
  时近深秋,韶山冲天高气爽、金桂飘香,青山绿水伴着簇簇枫红和一片片金黄色的待收稻田,呈现着一派温暖、祥和的景象。
  毛泽东就要离开家乡了。临行前的夜晚,一轮明月挂上树梢。在毛家“凹”字型的房舍里,文素勤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到了新学堂一定好好读书,抽时间常去外祖父家看一看,顺便时不要忘了给家中捎信来;毛泽东频频点头答应着母亲,望着母亲那日渐衰老的面容,一股母子连心的骨肉亲情令他潸然泪下……
  在堂屋里,毛泽民认真地为大哥收拾着行装;三弟泽覃看上去倒显得极为安静,似乎他也晓得大哥就要出远门了,在这个时候不应该调皮捣蛋。只有父亲坐在竹凳子上默默地吸着旱烟,并不时发出一阵阵咳嗽声。作为父母的长子、作为弟弟们的大哥,毛泽东明天就要离开他们,就要离开生他、养育他的韶山冲了。
  深夜,明月渐渐升高。躺倒在木板床上的毛泽东久不能寐,一种从未有过的无以言表的激情,使他平日里对父亲的“恨”好像突然间消失了,而对母亲的爱却更加眷恋、更加深切了。他又一次起床,坐在昏暗的桐油灯下,澎湃的激情令他不能自持,拿起笔来,饱蘸浓墨,改写了一首日本政治家的诗留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
  17岁的毛泽东告别父母,并特别嘱咐小弟弟泽覃在家好好听父母的话、听二哥的话,不要再调皮捣蛋;小泽覃突然间像是长大了许多,听了大哥的临别嘱咐,使劲地点头答应着,保证以后不再调皮。
  毛泽东双膝跪地向父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起身背向了家乡。毛泽民挑着一担行李,迈开大步送大哥上路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少年立志出乡关  忍辱赍志东台山(1)
少年立志出乡关忍辱赍志东台山
  毛泽东在二弟毛泽民的陪伴下离开了韶山冲。
  一路上,一阵阵秋风送爽,一阵阵桂花飘香。毛泽东几次要换了弟弟肩上的担子,都被弟弟拒绝了;毛泽民脸上淌着热汗,越走越有劲,他真心希望哥哥走出家门到外面去闯天下,并羡慕和感谢哥哥为他和三弟的将来先行去闯出一条人生的奋斗之路……
  两兄弟就这样一路走着、说着、笑着,向南步行了50多里的路程——途中,毛泽民问哥哥:“离开家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首先是要掌握知识,开阔眼界,见见世面,然后再说具体做什么。”毛泽东这样回答。
  临近中午时,两个人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歇歇脚,吃了几口随身带着的干粮,然后继续赶路。
  午后,兄弟俩到了湘乡县城南的东岸坪。在东岸坪古木参天、巍峨葱茏的东台山下,一处砖砌的圆形院落展现在碧波荡漾的涟水河畔,远有桂林茶山,近有稻田滚浪——这里就是东山高等学堂了。
  毛泽东两兄弟进入围墙,但见小河环绕,流水清清;河边草茂林森,鸟语花香。第一次进入并亲身感受到这么幽雅而肃静的环境,两个人高兴极了,先在小河边洗了脸,然后找了文家表兄领他们到学堂的“入学登记处”为毛泽东注册。
  毛泽东以为这所学堂是专门为湘乡人开设的,便填写自己是湘乡人,同时交纳了1400个铜板,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
  看着哥哥办好一切入学手续之后,毛泽民就要离开学堂了,说是受母亲之托,要到唐家土乇去看望外祖父一家人。临分手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二弟再次吟咏了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东山学堂是戊戌以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它实行“新式教育”法,讲授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这些都大大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毛泽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从来没有与这么多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的人生考验。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地主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衣着讲究,这使毛泽东从心里感谢父亲舍得花这么多的钱供他到这里来念书。初来乍到,毛泽东说话的口音带有浓重的乡土气,再加上他衣着朴素,只穿了两件自以为像样的短衫长袍,脚上穿着草鞋,在同学中年龄又偏大,先他入学的学生们便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奚落他、歧视他,这给他的心灵深处蒙上了十分沉重的阴影,也促使他暗地里更加发奋读书。
  毛泽东感到自己被人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原籍并非湘乡县人;入学的学生是否是湘乡人,学堂是不限制的,所以毛泽东去改写了注册登记,写明了自己的籍贯是湘潭县韶山冲,这使他在学生们中间更加受到歧视。湘乡县在习惯上分为上、中、下三里,上、下两里的人纯粹由于地域观念而争斗不休,多少年来势不两立;毛泽东在这种态势下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湘乡人,结果三派学生都疏远他、看不起他。
  那些富家子弟经常欺辱毛泽东,对他蛮横无理,不仅给他取了一个极为难听的绰号,还有人当众嘲笑他、讥讽他说:“挑粪桶去吧!还穿草鞋呢,脚上有牛粪哩!”
  尤其不能令毛泽东容忍的是,不知谁探听到的消息,知道了毛泽东在家时曾经讨过老婆,有人便拿这件事挖苦他说:“上什么学呀?回家抱伢子去吧!莫把老婆一个人晒在家里……”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的自尊心,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毛泽东发奋进取的拼搏精神。同学们的态度,对刚刚步入社会的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许多想法都记录在了一个小本子上,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借以发泄自己的苦恼、怨恨和激励斗志。他写道:
  我连自己的老子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娃娃!全中国我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碌碌小人!
  类似这样的话,他也对他同在东山学堂读书的表兄讲了。
  此时的毛泽东,先是爱读南宋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卜算子?咏梅》词;心情消沉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教室外面树丛中的空地上一边踱步一边吟咏:

六、少年立志出乡关  忍辱赍志东台山(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面对众多同学的排斥,多数情况下毛泽东并不直接反抗,而是独处一隅,默默地写了一首《咏蛙》诗,借以发泄他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身处逆境,毛泽东忍辱赍志,他经常联想起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感叹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那种虽遇险山恶水、妖魔鬼怪、千难万险而不屈不挠、一直奋而前行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联想到《水浒传》中众豪杰的英雄群体,还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到荆州投奔刘表时讲过的一句话:“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在这一段郁闷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吹长箫。
  夜深人静时,他会拿了长箫独自一个人到靠近学堂围墙附近的山坡地上去吹。月光下,松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