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自女人的关爱。1914年春末的一个深夜,董竹君从堂子里逃出,投入了夏之时的怀抱。
  几天后,董竹君与夏之时就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途。在日本,董竹君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还在家读完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这六年是他们婚姻当中最美满最甜蜜的六年。夏之时在那时候从事推翻袁世凯的工作,董竹君就利用这个机会读书。董竹君真正的文化素养,还有后来她很多开明的思想,应该说源自在日本读书的这六年。
  因夏之时父亲病危,董竹君不得不与丈夫一同回国。而此时的国内,到处是军阀火并的混乱局面。不久,董竹君又独自带着女儿,由重庆回到了四川合江夏之时的老家,从此卷入了旧式大家族的复杂生活。
  由于董竹君低贱的青楼出身,夏之时的家人起初对她冷眼相待,幸亏她早有准备,预先购买了大批洋货作为礼物,分送全家上下,这才换来了一些笑脸。此后,董竹君凭着自己治家的才干逐渐争得了尊严与地位,夏家为此决定重办婚礼,以确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个精心选择的日子,夏家张灯结彩、杀鸡宰羊,董竹君带着大女儿与夏之时行了结婚大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戴季陶:喜欢喊“杀杀杀”的政客(8)
1919年,夏家迁居成都。这时的夏之时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一个革命者转变为守旧的乡绅。这个辛亥革命的老将不仅对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非常生气,还对董竹君热心社会事业深感不满。老实说,董竹君那个时候很能干、很多见识,在社会上人们对董竹君的赞扬比他多,而夏之时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更能干。董竹君容忍了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够恢复当年那种革命青年的朝气,另一方面她也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恩感德,毕竟是夏之时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给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
  然而,夏之时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后来,董竹君虽然生下一个男孩,但夏之时重男轻女,不允许四个女儿读书。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枪来威胁董竹君,董竹君伤心绝望。这样的侮辱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夏家的空气越来越令人窒息。
  据董竹君回忆说:“戴季陶也跟夏之时谈过,他说你对你的老婆不可这样子的,将来你的老婆就要跑掉的。他(夏之时)不相信。他(戴季陶)说你们两个人的思想呀,背道而驰了。”
  1929年,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董竹君毅然放弃了华贵和富裕,带着四个女儿回到上海。
  离婚后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苦度岁月,生活的艰辛有时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1930年春末,董竹君向朋友借钱创办了群益纱管厂,眼看事业慢慢红火起来,不料厂房却被日军飞机炸为一片废墟。
  不屈不挠的董竹君经过一番策划再次筹集资金,于1935年3月创办锦江川菜馆 (即现在享誉全国的锦江饭店前身),成为女权运动的典范人物。戴季陶曾力劝董竹君加入国民党,都遭她婉言拒绝,反以女老板身份为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邓颖超登门鼓励和交待革命工作后,她更加积极参加共产党的地下工作,送一批青年去苏北解放区参军;虎口救出革命同志,租房掩护革命工作。她创办永兴印刷所、协森印刷局,不顾个人安危,秘密印刷革命传单、《解放》杂志、《告上海市市民书》等。1946年,上海发电厂发生“索夫团”事件,董竹君利用与戴季陶及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为共产党搞“特别通行证”及“记者证”,多次营救革命同志脱险。
  1997年12月,董竹君在北京安然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在1924年戴季陶与孩子们于四川成都将军街的夏公馆前合影中,后排左为杨吉甫博士大女儿杨毓琳、右为夏国琼、中为戴季陶,前排左为夏国秀、中为夏(董)国瑛、右为杨慧琳的二女儿。这张照片证明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保存至今十分不易。
  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处抄家,董竹君的家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为了保存这张照片,董竹君用墨笔涂掉了戴季陶的上半个脸,好让抄家的人看不出是谁。如果当时发现是戴季陶的照片,说不定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
  1997年,在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一书出版前,夏(董)国瑛请北影厂原厂长、摄影专家朱德熊于病榻上,在腹部刀口尚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一笔笔地修复了这张照片。现在仔细看还能看出,戴季陶的额头有修复过的痕迹。
  国民党党歌的谱曲者
  戴季陶出任国民政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之后,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他将孙中山1924年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所做的十二句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追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正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谱上了曲,后经国民党中央确定为该党党歌。这首党歌一直延续到###上台才废除。
  戴季陶就职考试院长后,选择南京鸡鸣寺东关岳庙兴建考试院大楼,1929年夏落成。院外书写耀眼的大字:“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材,鼓励有方,则野无抑默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悻进之徒。”在其接待室悬挂一联:“入此门来,莫作升官发财思想;出此门去,要有修己安人功夫。”其办公室则自称为“待贤馆”,以“选贤任能”自命。从设立考试院,直到1948年7月,戴季陶连任考试院院长达20年之久,经手制定颁布法规多达100多个。1931年举行第一届高等考试,考试的范围为普通行政、财务行政、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和外交事务5种。以后逐渐增加,到1946年第十三届高等考试时,范围扩大到13种。此外还有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

戴季陶:喜欢喊“杀杀杀”的政客(9)
1931年7月,戴季陶在南京主持第一届高等考试,担任主考官兼典试委员长,亲自主持命题。考试完毕,2000余名考生在南京停留等候发榜,他组织人员日夜阅卷核分,因及格人数寥寥无几,决定凡得分55分者均算合格录取。放榜后,发现有一考生在录取分数线内而被遗漏。戴季陶一面下令补录,一面上报呈请处分,甚至声泪俱下,承认忙中出错,不能免其咎。在他坚持下,决定罚扣戴季陶本人薪俸3个月,秘书长扣薪1个月,科长记过一次。戴季陶苦心经营考试院,其目的是选拔效忠于国民党政府统治的人才。但是在独裁政治体制下,真正能够猎取到较高职位的人,大都是靠与当权者的私人关系,考试院实际上是国民党统治装潢门面的一个机构。
  戴季陶在考试院设立的初期,比较专心主持院务,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自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绪和行动,与蒋介石的政治需要息息相关,考试院的院务主要交给副院长钮永建等负责,而戴季陶只是成为该院长期挂名的“长官”。
  在生活上他标榜“舍己为群”、“清廉寡欲”,实际上始终得到蒋介石的特殊关照,多处住宅都相当豪华、典雅、舒适。例如他在南京汤山购地引泉,修建别墅,落成“望云书屋”,还在上海觉园修西式住宅,所有经费都是经蒋介石特批的。这是因为蒋介石不仅与戴季陶有金兰之谊,需要他作为幕后智囊,参与重大决策,而且需要他在宗教、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戴季陶自己信佛,同时主张运用宗教手段对内蒙、西藏王公喇嘛、上层宗教人士实行怀柔政策。蒋介石对有关边疆地区的决策和重要人事安排,往往先征求戴季陶的意见后,再决定。1933年12月,###十三世病逝于拉萨。次年1月班禅来南京时,戴季陶便提议由国民政府举行###大师近孝会,设坛诵经。他陪同班禅主法,内外坛设于考试院和鸡鸣寺。当时北平《世界日报》登载了刘半农撰写的《南无戴传贤菩萨》一文,描绘了戴季陶官、佛两栖生涯的状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抗日高潮。为应付这一事件,国民党政府设立一个“特种外交委员会”,由戴季陶任委员长,宋子文为副委员长,专议对日事宜。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戴季陶提出了一个所谓“以抱定国际联盟为主要方针”的对外策略:“第一,中国无论如何,决不先对日宣战;第二,须尽力维持各国对我好感;第三,须尽力顾虑实际利害。”力求对日妥协。11月,戴季陶以“国难严重”为词,发起“修建仁王护国###”,用“诵经护国”等办法祈求“神佑”。
  政客原是风流才子
  戴季陶一生中的婚恋,也十分富有浪漫色彩。
  戴季陶东渡日本留学时,开始在一所师范学校读书,两年后毕业,接着进入久负盛名的日本大学法科学习,其时,他用的名字叫戴良弼。
  戴季陶天资聪颖,才思过人,文笔优美。他用“散红生”的笔名,在《新闻杂志》等几种日文报刊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少文章,被同学们广为传诵。
  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戴季陶还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几乎使他一夜成名,并得到了一位朝鲜皇族公主的垂青。
  原来,当时在日本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为数多达千余人,但一盘散沙,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组织。戴季陶跟同学们串联后,酝酿成立一个全校性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戴季陶被公推为代表,向校方提出了申请并获得批准。
  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成立大会召开那天,日本文部省和清廷驻日本大使馆专门派代表出席,校长和许多教授也到了会,日本学生和朝鲜等国留学生纷纷闻讯而来,到会人数多达两千余人。戴季陶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他用汉语、日语致了热情洋溢的开幕演说,博得了满堂掌声,人人称赞,风头出足。会上,他被选为中国留学生同学会会长。
  一位朝鲜女留学生一直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丰逸英俊的戴季陶,她满怀钦慕之情,对戴季陶已芳心暗许了。
  女大学生姓李,据说是一位朝鲜皇族公主。戴季陶在学校中交友广泛,和朝鲜留学生也常有往来。李公主早就开始注意戴季陶,大会后,她和戴季陶有了单独接触,双方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戴季陶:喜欢喊“杀杀杀”的政客(10)
这桩普通的异国情缘,在今天来说司空见惯,但在那时却惊动了日本、朝鲜、中国三方的官方。特别是日本,一口鲸吞朝鲜后,由于朝鲜人民的不断反抗,所以对朝鲜留学生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和防范,对他们的活动有着严格的限制。李公主作为朝鲜皇族的后代,影响很大,日本当局对她的限制也更严。
  戴季陶第一次谈恋爱,炽烈似火,哪管这一套;李公主对戴季陶爱得也是热烈、执著。两人遂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邀约到一起,举行了一次宴会,公开宣布正式缔结婚约。谁知这一下捅了“马蜂窝”。此后几天,李公主突然失踪,去向不明。戴季陶痛哭失声,到处寻访,可是偌大一个东京,人海茫茫,到哪里去寻觅她的芳踪……
  戴季陶铭心刻骨的初恋,就这样在不明不白中宣告结束。一直到死,他也不知道一往情深的李公主的下落,弄不清是谁拆散了他们的姻缘。但有一点可以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