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嵩所害,削职下狱,被100廷杖打得皮开肉绽。亲友们听说就托关系送了一颗蛇胆给他解毒,杨继盛不肯吃,说:〃我杨椒山有胆量,不需要吃蛇胆。〃
  在狱中得不到治疗,杨继盛的腿部伤口逐渐化脓溃烂。一天半夜醒来,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亲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块块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帮他打灯的狱卒,看不了这样惨烈的场面,浑身颤抖,手一松,灯也摔在地上。杨继盛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报,秋后问斩。在刑场上,杨继盛可以说得上是铁骨铮铮,临刑前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民间记忆
  谏草堂石刻是仅存的文物之一
  ●张秋生(54岁,现故居住户)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就搬进院里来住了。当时,整个院子还都是贯通的,从东北角的山门进来可以从后花园的西南门出去。前后的院子里都有假山,还有几棵果树,环境不错。听说我们住的谏草堂原来都是打通的,有五间宽,两间深。后来为了住人方便,才用薄墙隔成几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屋里墙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经过〃文革〃后,院子里仅存的几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来做过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来没有颜色,现在看起来发白,是因为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按老传统刷一遍墙,石灰粉就填进了凹槽。
  ● 专家考据
  松筠庵的公祭
  从前清到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松筠庵一直由河北旅京同乡会管理。该会有工作人员100多人,到1955年为止,每年仍由河北同乡会筹办,按〃松筠庵条规〃如期在夏历五月十七日隆重公祭杨椒山先生。祭品是购买整猪、整羊各5头左右,与祭者虽无定员,但总在200人上下。祭后用祭品会餐,解放后改为将猪羊肉等祭品分发与祭者带回家,每人1份。
  …林克光 《松筠庵与公车上书》
  ● 地名溯源
  达智桥:最早称〃鞑子桥〃,因为这里曾经是蒙古或满族士兵驻扎练兵的地方。达智桥胡同虽不长,却也曾车水马龙、风光一时。清朝凡是在内城没有赐第的汉人,一律住在外城,而宣武门南一带也由此而官宦云集。
  杨椒山被害后,其住宅屡经变迁。曾为城隍庙,后称〃松筠庵〃。清乾隆年间,刑部官员设立祠堂,起名〃景贤堂〃,以后道光、光绪、宣统年间曾多次扩建。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河南中学,现已成民居。如今的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大杂院。
  杨椒山在北京另有一处故居在宣武门内西单东侧旧刑部街〃杨忠愍祠〃,是杨椒山死后,明穆宗为其平反建立的。现已不存。
  

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
整个庭院小巧玲珑,草堂甚是清雅端庄。
  纪晓岚本是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著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但今人对他的认识,却无可避免地染上了或多或少的娱乐色彩,且不论是得是失,能让这座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保存下来便是好事。我们关注纪晓岚故居,更希望它在体现北京古都风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放射出更加辉煌的人文光彩。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让纪晓岚这个原本有些冷僻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纪晓岚故居也随之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各家旅行社老北京游览路线中重要甚至必要的一站。即便是在淡季,这里仍然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曾经文人荟萃
虽然这所老宅以纪晓岚故居命名,最初的主人却并非纪氏,而是雍正年间的权臣、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岳钟琪。但让老宅告别默默无闻的却是一代名臣纪晓岚。他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被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并因此奠定了这所老宅今天的名望和地位。纪晓岚在此宅中前后共居住过六十余年,
  直到1805年去世。之后,其子孙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国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和经费转送地…刘公馆。之后,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扎营于此。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此后再未有变迁。2001年10月,阅微草堂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到2002年11月30日,修复一新的纪晓岚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当代与纪晓岚故居有着莫大渊源的还有数位伟大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或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就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的诗句。但老舍和诸位学者所熟悉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却又并不相同,那是呈倒〃凸〃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就是〃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西厢房已被拆除,东厢房也被改建成很有〃现代气息〃的旅社,故居现存的只有两堂一园,面积不足原来的1/3,即便老舍先生重归故地,恐怕也无从辨认。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如今游客如织
在珠市口西大街上,即可见故居外观。
  来纪晓岚故居的那个下午,春寒料峭,但远远地,记者便已望见故居前攒动的人头。走近一看,原来是导游正在讲解临街而立的紫藤树,只见它枝干虬曲,树皮灰白,显然还没有从冬寒中恢复过来。这棵紫藤据说正由纪晓岚亲手种植,原来身处两进院落的深闺之中,如今因为前面的房子已拆,所以被迫裸露于街边了。但别看它现在这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到了夏天又会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踏上游廊进得南北朝向的院内,只见雕梁画栋、红油绿漆,一律色泽鲜亮、光彩夺目。院子的南端是正厅,厅内正对着门的便是等人高的纪晓岚画像,长须飘飘,面庞甚是清峻。四周陈列着有关宅主的各种资料,甚至还有一个纪念品销售点。有趣的是,几乎每个游客面对画像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惊诧反应,似乎不愿相信这就是他们心目中风流倜傥的纪大学士。
  院子很小,总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四角缀有草坪,院的正西方有个绿面红沿的大鱼缸,东北角则是纪晓岚亲植的海棠树,原先是两株,上世纪60年代砍去一株。如今,剩下的这株也被截去一半,孤坐在袖珍的小院中默默纪念着纪晓岚少年时与婢女文鸾相恋终又不能成为眷属的凄美故事。
  院子的北端便是大名鼎鼎的阅微草堂。堂内正对大门是一尊纪晓岚雕塑,后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书房家具,但都是仿古物,用以营造气氛。正要赞叹草堂的宽敞时,旁边一位自称是古建学者的老人冷不丁说道:〃这间房被改造过了,原先不可能这么大。一则纪晓岚只是个大臣,不够资格有这种规格的房子,二则这里只是书房,不可能建得这么大。很有可能是原先的廊子封起来,做了屋子的一部分。〃但热情高涨的游客们显然不以为意,照样成群结队地围着雕塑、陈设,热烈地品头论足。
  这个下午,记者在故居里总共呆了两个多小时,期间老宅大约接待了近百名游客,而这还只是门卫口中的〃淡季〃。
  

感悟北京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隐士〃,他们通常被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小隐隐于山林寺观,如弘一法师李叔同;第二类为中隐隐于田园,如晋代陶渊明;第三类为大隐隐于市,如书法家吴玉如;第四类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叫做极隐隐于朝,即避世于朝廷显宦,听起来有些荒诞,但的确有人做到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武帝时的狂人东方朔和乾嘉时期的大才子纪晓岚。
  东方朔何许人也?纪晓岚一生旷世傲物,却在诗中屡屡以此人自况,所以要弄清楚纪晓岚,首先需认识东方朔。《汉书》中评此人为〃滑稽之雄〃,善于各种各样的诙谐,智慧过人,敢于直谏,而又敏于以一些小的失礼污德的行为保全自己,像隐士一样。他甚至教导自己的儿子应该在朝廷做官容身,只要〃不太贪,食可果腹,安步当车,便同隐居在田园山林没什么两样,完全可以不遭逢灾祸〃,更不会成为〃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确,从各种史书记载和评论上来看,东方朔堪称〃避世于朝廷〃的高人。
  无独有偶,纪晓岚在千年之后重〃演〃东方朔。可惜的是,近两百年来,这位学术鸿儒多彩的内心世界却被平面化和单一化得太久太久。在百姓眼中,他是诙谐、幽默的大师;在学者心中,他是学贯古今的通儒。但这些认识却都有失全面和公允。在纪晓岚一生的八十余年里,除了领撰《四库全书》等11部巨帙、点勘20部名著外,他都是艰难地生活在君君臣臣的夹缝中。他虽因文采受宠,却被禁止参政议政;他曾经在被贬黜时无比向往出世,自号〃观弈道人〃,但一朝官运走俏,又不能放下手中权贵,重归两袖清风。智慧过人、心思缜密的他深知触怒龙颜的后果,却也始终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矛盾心态,期望〃隐于朝〃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有所作为的机会。他一生宠辱不惊,其仕途也不如电视剧中描绘的那般,要达到〃极隐〃境界实在艰难。但纪晓岚毕竟做到了,隐身于朝廷的结果是他的确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强过白白饿死的伯夷、叔齐。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短短几百年后,纪晓岚故居也表现出从它的主人那里继承来的气质,不过这次的〃极隐隐于潮〃却不是〃朝廷〃的〃朝〃,而是〃人潮〃的〃潮〃。从故居工作人员的口述到我的亲眼所见,每天从早到晚,用〃车如流水马如龙〃来形容参观纪晓岚故居的游客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在故居中呆久了,听着、看着来客的各色言词和举止,竟会于忍俊不禁中感受到些许浮华,但正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狐仙之口所言:〃天下之大,孰肯以真形示人者,而欲我独示真形乎?〃故居的存留,也并非强求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它背后深藏的历史分量和价值真意。怀古也行,猎奇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织的人潮虽然令故居显得过于喧闹,但强过落寞寂廖。与其他众多命运令人嗟叹的名人故居相比,这所虽然已经残缺的老宅却被打扮得珠光宝气推到了热闹的前台。尽管左手繁花似锦,右手寂寞戏谑,但毕竟保留了下来,〃大隐隐于潮〃也因此不啻为〃大隐隐于朝〃的高级延续,老宅和它的主人一样练就了一身宠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