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落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落日-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乱的混乱局面。诸侯、方国趁着商王朝内部的混乱之机,迅速发展起来,与商王室分庭抗礼。身为奴隶主的王公贵族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忙于争夺权力,完全不理国家大事,不顾奴隶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商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阳甲死,弟盘庚立。     
盘庚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抑制奢侈恶习,势必走向衰亡。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到殷这个地方。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但是,当盘庚提出迁都到殷之时,遭到了大多数王公贵族的公然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起来闹事。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迁都的决心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集合到一起,耐心地劝说:“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让你们拥有更长久稳定的统治,让我们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现如今许多王公贵族整天只知道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对百姓则视如粪土,老百姓都快要生活不下去了。长此以往,他们是必定要造反的呀!你们不明白我的苦衷,不明白我的真正用意,反倒是反对迁都,更有甚者竟然煽动奴隶闹事,想以此改变我的主张。你们真是大大的糊涂呀!打个比方说,如果大家都坐上船,而你却不愿意渡过河,这不是等着这条船沉没吗?这样,不但你会沉入河中,大家也要和你一样沉入河中,这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国家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而你们仍然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这样对吗?”见这些贵族没有反对,盘庚接着说:“我准备把都城迁到殷地。大家都知道,殷这个地方不但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控制四方诸侯、方国。迁都到这个地方后,老百姓不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吗?社会不就可以稳定了吗?国家不就可以强大了吗?”(《尚书·盘庚》)那些王公贵族们虽然心里还有些不服气,但看盘庚态度坚决,也就不敢再提出异议了。于是,商朝迁都的计划终得以付诸实施。盘庚带着王公、贵族、百姓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茅草盖屋,减轻剥削,反对营造宫室,严惩贵族奢侈腐化。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称为商。商朝灭亡后,经过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殷早就变为一片废墟。近代,人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的商朝遗物,证明那里就是殷的遗址,所以叫作殷墟。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和兽骨10多万片,而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大都刻着很难辨认的符号。经过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仔细研究,认为这就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证了《史记·商本纪》中对商朝的记载确为事实,而且对研究商朝,特别是盘庚迁都以后商朝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对中华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武丁中兴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势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到了武丁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国力趋于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是商朝的第23个国王。据说,武丁年少之时,父王小乙为了其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省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接触大量的平民和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具有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有个叫傅说的贤人,是个奴隶,他在参加修建工程时,被掌管该项工程的百工发现,向武丁举荐。武丁亲自去面见这位贤人,发现他果然谈吐不凡,是一个经世济民的奇才。武丁为了任用傅说为相,三年不管事,自称梦见圣人,并画出傅说的相貌,令百官去寻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举傅说做宰相;贵族们便不敢反对。事实证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自从傅说被提拔为相后,一心一意辅佐武丁,帮助武丁大力振兴政治、经济、文化,缓和了奴隶的对抗,商因此复兴起来。武丁死后,被称为高宗。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众多的名臣,除了傅说以外,还有甘盘、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之时,一只野鸡飞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飞鸟经常栖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鸡飞到太庙中来鸣叫,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害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祖己趁机劝谏武丁:“请大王不要担惊,不要害怕。现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一切不祥之兆自会烟消云散。”当时,武丁用来祭祀的祭品过于丰盛,而祖己担心他流于奢侈,便劝谏如此一番话。武丁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非常乐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劝谏。聪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异变来劝谏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鸡鸣叫和共生树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丁时期,对周围侵扰商朝的各诸侯国、方国,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征讨。此举在带来了国家稳定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战争同样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等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武丁的大规模战争,为商朝几百年的基业过早唱起了日暮时分的苍凉之曲。武丁中兴既是商朝兴盛的顶点,也是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开始。奴隶制度商朝的奴隶主阶级,由以商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构成。在名义上,商王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他把土地和奴隶分配给王公、贵族、诸侯等,从而形成占有不同数量土地和奴隶的大小奴隶主。     
他们残酷地压榨、剥削广大奴隶,过着穷奢极欲、花天酒地和作威作福的生活。奴隶呢?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牲畜是会发声的工具,无生命的劳动工具是无声的工具,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奴隶是社会上受到剥削和压迫最为沉重的阶级,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本身也是奴隶主的一种财产。商朝时期,奴隶的种类比较多,有农业奴隶、畜牧业奴隶、手工业奴隶和家内奴隶等等。其中,农业奴隶是奴隶“大众”的主力军。甲骨文中常见“众”和“大众”的字眼,经过专家研究,断定这就是商朝的农业奴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甲骨文的“众”字,上边一个太阳,下边三个人,就像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动。当他们在烈日下劳动的时候,都有甲骨文称作“小臣”一类的奴隶主在监督,在催促,在鞭打。除了农业劳动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种劳役,还要接受各种军事训练。在畜牧业和手工业部门,奴隶主还要役使大量的奴隶。在奴隶主的家里,大批奴隶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在众多的奴隶之中,只有极少数的奴隶会得到奴隶主的宠信,从而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比如伊尹原来就是家内奴隶,后得到成汤的信任;傅说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赏识,从而荣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少。在商朝,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生前,奴隶主贪婪地吮吸奴隶的膏血;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