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投资33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投资333-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中国热的过去、现下及未来(1)
【致富交叉点——投资中国的正确心态】
  丁:股票的真正价值
  我一直认为,2005年是中国大陆改革很关键的一年,而且这些改革有着更多的后续发展值得身在台湾的我们加以关注及了解。2005年的中国大陆经济虽然充满生机但也具有极多的不确定性,大陆在对外方面,因为金融改革与贸易纷争,挑动了整个亚洲与大陆人民的感情,而进口商、零售商、制造业者等各方力量的介入,更使得谈判扑朔迷离、一波三折。另一方面; 大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逆流,中海油收购尤尼科遭遇阻碍; 但也斩获了经验;联想并购IBM初步成功; 但来日方长。理清了这些纷纷扰扰,足以让我们更冷静、更理智地对待大陆市场。而如果了解了大陆市场的本质,则会让我们变得睿智。众所周知,人民币渐成世界主流货币之一,其涨跌牵动着世界各地市场的敏感神经。我们从争论中看到了争论的终结,又看到了新一轮的争论。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美国与欧盟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态度各不相同,却又透过G7这一特殊的平台,汇聚成合流,对大陆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矛盾更趋尖锐,股市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不容丝毫闪失;随着西方金融业者入股中资银行,台湾金控的竞争利基好像又小了不少。无论要切入保险市场还是切入基金市场都越来越难。台商望穿秋水; 等不到三通、岛内外银行的资本挹注; 陷入了窘境,这些一直都是我过去一年所关注、现在正在关注、未来还将持续关注的议题。我们应从国际视野到个人视野,从政策到市场,以包容与参与心看待中国大陆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才应该是我们现在应有的一贯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当马可波罗第一次将古老神秘的中国介绍给欧洲人时,西方人就开始了美好的东方梦。物换星移,世代更迭,无论是美梦成真,还是噩梦成咒,人们的东方梦从没中断,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又一次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可见中国这个“冒险家乐园”的美称真不是凭空而来的。但就像美梦有可能变成噩梦一样,投资其实也一定会有风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在中国境内外投资者中引来不少热切的目光和投资的激情。中国来自境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就是这种激情很好的印证。但是,就在这种中国热的激情中,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首先,联想、中海油、海尔等大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投资,象征着中国企业自身有了跨国整合的企图心以及市场、技术和人才的内在需求。跨国投资将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纳入其经营思考的主要议题之一。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用一只眼看中国市场,一只眼盯着海外的投资发展机会。其次,中国市场自然有其诱人的增长潜力,但将整个企业的未来完全建立在这种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之上,也有可能将企业的发展完全暴露在未来可能的风险之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很多企业就是在一片乐观之中折戟沉沙于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那时西方敲中国的门差不多敲了快100年,终于用武力强行打开了。乾隆统治晚期,英国特使马加尔到中国朝拜乾隆,乾隆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与外国通商。五口通商以后,他们以为打开了财富的大门,当时整个英国都沸腾起来了,商人们说一想到要和三万万或者四万万中国人做生意就激动得不能自制。
  当时他们的设想是只要每个中国人消费他们一把刀叉,那么他们的刀叉市场就非常庞大了,只要每个中国人用他们一顶棉睡帽或者一件睡衣,那么曼彻斯特纺织厂的机器日夜开动,都不足以供应中国市场。但是五口通商过去10年以后,刀叉的市场消失了,因为中国人不用刀叉。而且中国人也没有戴棉睡帽和穿棉睡衣的习惯,因为穷人穿的都是自己织的布料,所以这些市场都消失了。
  但是这个梦今天的西方人又一次深陷其中。“中国热”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全球机构的视野。2005年国际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规模已达到300亿美元左右。一直以来,大家对于海外基金进入中国大陆的理解大多停留于房地产领域,但这只是海外基金进入大陆产业版图的其中一个细节。实际上,海外基金正在以收购不良资产、培育创业项目等模式潜行。海外私募基金一般的存续期限是10年,前5年是一个播种、培育的过程,而后5年它们就开始逐渐选择合适的时机,准备退出。
  私募股本基金的崛起是资本市场的新趋势,从专注于亚太地区私人股本投资的国际投资银行的动作来看,中国大陆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地区之一。私募基金对大陆资本市场的进入步伐已经悄然加快。高盛募集了面向全球投资、总规模高达85亿美元的〃高盛资本伙伴第五基金〃,未来3年至5年内,其投资大陆的资产比例会占到资金总额的30%左右。摩根大通“亚洲机会”的基金第二期已经募集到亿美元,凯雷集团首个亚洲房地产基金筹集了亿美元净资产。透过杠杆融资效应,凯雷基金将向中、日、韩投资价值约15亿美元的房地产资产。国外投资者对大陆的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大陆经济目前在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一些只专注于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也在2005年不断涌现。
  

看中国热的过去、现下及未来(2)
除了私募基金长期青睐的互联网、电信、媒体等,一些相对传统的领域都有很多机会,也开始吸引了基金的目光。随着盛大、蒙牛等一批公司在海外上市,加之中国大陆过去十几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国际私募基金对大陆企业有着一定的追捧。如华平重组哈医药、高盛介入海王生物,而2005年,淡马锡31亿美元出手中国银行,凯雷4亿美元购买太平洋人寿股权。最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商品在大陆占领的市场比较有限,许多国家面临的是中国制造威胁他们的同类产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开始考虑如何限制中国产品挤占他们的市场。这一点是欧美国家始料未及的。
  中国大陆现下最大的风险,有人说是农业危机,也有人说是能源危机。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些危机还不是真正的危机。如大家知道的; 近几年到大陆去投资已经形成了热潮,香港猛炒大陆概念股以后,很多美国基金会也去买了中国大陆概念股。到大陆投资已经成了一个趋势,在欧洲尤其如此。我觉得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家跨国公司进大陆的时候,都应有自己的战略,但是有一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能赚钱。其实呢,在大陆投资,有成功赚钱的,也有很多失败而黯然引退的,但是国际社会在目前这个投资大陆热的时候,大家习惯性地愿意看到那些成功的,对那些不成功的不太愿意面对。
  我也问过一些日本人,既然你们在中国大陆遇到种种问题,为什么还去投资?他们说,既然大家都去了,我们也得去, 至少要在那边插一脚,有一个地盘,让它维持在那里。至于什么时候扩大投资, 就看情势了。 好多人告诉我,大陆现下就像一个大赌场,我记得美国的一个使馆人员曾经跟美国一个商务考察团说过一段这样的话:你们到中国大陆去投资就像拎着一袋金钱到Las Vegas去赌博, 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但无论如何; 在我亲身体验了中国大陆这么久之后; 我必须说大陆即使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及风险; 但那里的变化,尤其这几年中产阶级的崛起还是让我惊讶。在经济增长表现最显著的沿海城市,5%到10%的人已有能力购买私人住房和汽车,并能到国外度假。也就是说,全中国有近8000万人有实力且愿意消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一股新力量正接棒推展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内需。随着中国内需能量日渐增强,尤其是当国外的低通胀率很可能导致股市在未来几年持续低迷,大陆的投资前景更显得可观。
  那么,怎样才是投资中国大陆的最佳模式?这是许多投资者面临的关键问题。相对于企业经营者; 个人投资者仍需三思而行。较为聪明的做法是采取迂回战术,围着这头牛翩翩起舞。投资时你首先要懂得的经验之一就是,经济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大陆股票市场就是牛市──反之亦然。  外国投资者一头栽进了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但请注意不要引火烧身,只要以最简单的思维作长期的布局,可能反而成功机率较大。中国大陆拥有全世界最吸引人的经济增长记录——连续多年,经济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尽管遭遇了SARS疫情,但成长率仍达到9%左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陆还在各个市场上大显神威──如铜、汽油等多种商品的价格一路上扬,从跨国公司那里吸收了数十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并且在华盛顿、东京和布鲁塞尔等地激起了强烈的保护主义情绪。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凭借这场“工业革命”,从落后的国家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鉴于此,机构投资者热衷于大陆股票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连华伦·巴菲特也打破了自己“就近投资”的一贯作风,于2003年购买了大陆最大的国有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 China)13%的股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那以2006年而言,不妨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采取更明智的做法,投资于某个管理出色的中国基金,而该基金最好包括多家在海内外均有业务发展的中国蓝筹企业。与此同时; 投资者仍须谨慎从事,因为大陆的证券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市场还相当分散,而且容易受到投机者疯狂行为的影响。与那些在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中工作的同行相比,这里的管理者需要遵守的规则与他们鲜有相似之处。也因为这样; 大陆的股价一直很难反映当前经济的亮丽走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信自己才是财富的主人
【致富交叉点——如何识破坊间媒体的投资行销手法】
  丁:不要把钱随便交给陌生人
  我常说:“买基金跟买奶粉是不一样的,买基金不能光看品牌。”基金公司存在的原因是,现代人忙得没时间投资或是不懂得投资,所以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的专业经理人帮忙投资。请问,你会把钱交给谁?一定是你信得过的人。同样的道理,选择基金公司也是一样,要选可以信任的公司,要知道谁是你的基金经理人,因为钱交到他们手上,每个月你还要支付管理费呢!
  投资基金稳赚不赔的逻辑漏洞
  说起来,中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算是台湾推动“定时定额基金”的始祖之一,在1996年官方开放定时定额基金前,推动定时定额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多。刚好我在那个时候被派去开发消费金融市场,为了针对散户推展业务,我跑遍全台湾,在一个月内就拜访了160多家银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银行卖基金都是用吆喝的,但是问这些行员为什么卖基金,一问三不知,有点像是早期的保险业务员,用的是人情攻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