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段时间,算是吕戚二人对抗赛的僵持阶段。

    戚姬的靠山是刘邦,而吕雉的帮手则是群臣。如果按照打群架理论来探讨的话,似乎人多一方实力会更强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刘邦是目前大汉天下唯一的老大,他的态度将决定着事态发展的走向。

    应该说,“戚姬进攻、吕雉防守”是此段时间二人pk的总体态势。

    戚姬的进攻手段我们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大概说来就那么两招:一是枕头风,二是掉眼泪。虽然说起来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刘邦就被她的这两招弄的晕头转向。

    而吕雉就有些被动了,她也想吹枕边风,可关键刘邦人家根本就不过来;她也时不时会流几把眼泪,可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戚姬能用的招数,对吕雉来说基本上是无用的。

    但吕雉还是有一些技术手段的。她与戚姬最大的差别是她懂政治,更会搞政治。她很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该见什么样的人,该干什么样的事。连拖带拽地和群臣打成了一片,在“易储”这件事上,几乎把大臣们的观念给统一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吕雉前段时间连着办成的两件漂亮事,一是诱捕韩信,二是绞杀彭越,不光把群臣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连刘邦也对她刮目相看。如果这是个男人的话,刘邦会把他当成主要对手的。然而,她的身份,既不耽误办事,还不会引起怀疑。

    至少当时的刘邦是没有产生多少怀疑的。但极为可惜的是,经过吕雉一段时间的闹腾后,帝王们再也不敢小觑女人了,颇为重视地把身边的女人们作为重点防备对象,还起了个专业术语——“女人不得干政“。

    吕雉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比较显眼,但在这次对抗赛中,依然处于防守位置的。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不是太为被动,还常常腆着脸跟着刘邦。人家不叫她,也不怎么待见她,但她义无反顾地紧紧跟着。当然,她的这种举措,也并不是为了和刘邦修好,主要目的就是别让刘邦胡说话,纵然胡说,自己也能及时现身,最起码会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说白了她这是监视。

    这段时间,吕戚二人的攻防态势也就是如此了。如果一直这样搞下去,应该不会爆出多大冷门。然而,爆冷门的机会还是来了。

    爆冷门的机会就是正在讲的“黥布造反”这件事。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黥布造反”和“易储”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可能联系到了一起,并且还成了个机会?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之所以说“黥布造反”这件事成为“易储”的机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主角刘邦,准备在这件事情上做些文章。

    落实了吴臣的站位问题,增强了一些信心;听完了薛公的分析,增加了一些底气;安抚了冒顿,又增长了一份豪气……至此,刘邦认为黥布闹不出多大的动静。因此,他准备在这件事上做些文章,最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刘邦做的文章很简单:命太子刘盈率军平乱。

    这个诏令似乎没有什么扎眼的地方,甚至会有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差事,因为刘盈经这么一搞后似乎有了兵权。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只能说明你不太懂政治,也不太懂军事。

    当然,对这两门学科,我也不懂,如果没有史料的帮助,我也只能抓瞎。

    我们不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懂,就有一些高手,能在第一时刻窥见其中的奥妙。

    这次率性窥见奥妙的人就是那四个老头——“商山四皓”。

    姜是老的辣,这一点也不假。这四个老头虽然智商不能算是最高,但经验比较丰富,“跨过的桥比别人走过路还长”,在他们面前耍花招,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四个老头一合计,觉得不妥。我们跑这里干什么来了?保全太子。既然如此那就得和太子待在一起吧?也得干点实事吧?然而吃饭喝茶我们能行,并且还比较拿手,但是打仗,这四把老骨头加起来也顶不了一个人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窥见了其中的迷局:“太子将兵,事危矣”。

    这四个人从出山以来就没干过一件实在事,吃完饭聊天,聊完天吃饭,中间穿插一些睡觉时间。这种日子过的非常惬意,也比较畅快,况且这四个老头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事实上,吕雉、吕泽等人也没准备让他们去干正经事,说白了就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等有了机会去刘邦跟前晃荡晃荡,摆摆排场罢了。但很可惜的是,刘邦这么多天以来没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让当事人还是多少有些失望的。

    然而让吕雉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危局恰恰就是这几个被用来装点门面的老头,适时地替她们解开了迷局。

    事实证明,吕泽当初的辛苦没有白费,他费尽心机地把这四位老爷爷请下山,还真是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吕家的这次投资是赚大发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五)黥布造反(五)
    黥布这次造反,引来不少人的关注,有疑惑的,有担心的,有高兴的,有发愁的,无论怀揣的是哪种心情,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极为重视。夏侯婴就是其中之一。

    夏侯婴这个人打仗生猛,极为忠诚,话语不多,但心机不重,总的来说他办出来的事情,绝不会让人讨厌。当然,也并不代表他和老大不唱对台戏,曾经刘邦彭城大败慌忙逃命时,三番两次踹儿女下车,夏侯婴就抗了一次命。但这种抗命,并不会影响其在老大心中的位置,反而加重了自己的分量。

    刘邦对夏侯婴是无比信任的,因此这位夏侯兄每次说出来的话,刘邦都会给他几分面子。当初是他救了将被砍头的韩信,给了姓韩的继续活命的机会;后来是救了季布的性命,让那个姓季的人继续他的传奇生涯。由此可见,夏侯婴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有挖掘人才的能力。

    一句话,夏侯婴是一个有眼光、有思想、很踏实、很忠诚的跟随者,是刘邦的嫡系。

    这一次,夏侯婴又为刘邦挖掘了个人才。

    刘邦的跟前真的是能人辈出,为把这段故事讲清楚,我尽量少牵扯进来些人,免得混淆读者的视线。但有些人,还是需要穿插一下的。虽然这些人就露那么一两次脸,但不拉出来遛遛,就很难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夏侯婴这次发现的人姓薛,名字不详,史书里称之为“薛公”,曾当过楚国令尹。

    提到“薛公”这两个字,我就头大。实际上在楚汉争锋之时,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被称为薛公的人,史料记载那个人早被灌婴砍死在马下,我在前边也是提到过的。

    然而,这个地方又冒出了这么一个人。要说姓薛的人有很多,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可史料偏偏不加以注明,也不写清楚人家的名字,一个代号就直接了事。这种前颠颠后倒倒的叙事方式,让人抓狂。

    事实上,我也没弄明白这两个“薛公”是不是一个人,因为在查阅了有限的史料后,我崩溃了。因此,只好权且认为这个称号所指的并不是一个人吧。

    这位薛公同志目前是夏侯婴的门客。虽然相处的机会很多,但直到这次对话后,才真正被夏侯婴发掘出来的。

    黥布这次突然造反,让刘邦有些措手不及,一时半会没拿出具体方略来,这让一些人很是操心,这些人中包括夏侯婴。

    夏侯婴回去后,和自己有限的几个门客探讨黥布造反的事情。他对黥布的行为有些疑惑。

    薛公站了出来,“黥布故当反!”

    他这句话算是语惊四座。

    薛公接着说话了,“朝廷前年杀韩信,去年斩彭越,此三人同功一体之人,自疑祸患及身,故反耳。”

    夏侯婴随即问道:“可有对策?”

    薛公呵呵一笑,接着说道:“大人为我引荐主上,我有良策对应,黥布此乱不足虑也。”

    薛公的机会来了,因为夏侯婴真的为他提供了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夏侯婴真是太有眼光了,推荐韩信是他的得意之笔,推荐这个薛公算是他的收官之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引荐的几个人都没给自己丢脸。

    站在刘邦的面前,薛公开始了他的表演。

    刘邦虽然看不起儒生,但事到临头,还是想听听这位大言不惭的老头有何高见。

    “先生有何良策?”

    薛公深深一躬,款款说道:“黥布反可用三策。用上策,那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若用中策,胜败结局未可知也;若用下策,陛下可高枕无忧也。”

    薛公的这个开场白很漂亮,给领导汇报工作,就需要这么一二三地进行罗列,一旦罗列清楚,剖析有理,立刻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也能为自己争取些彩头。

    刘邦就被他的一二三理论吸引了,好奇地问道:“何为上策?”

    “黥布若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齐鲁,传令燕赵,则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

    “何为中策?”

    “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韩魏,占据敖山谷仓,封锁成皋,那胜败未可知也。”

    “何为下策?”

    “东攻吴,西取下蔡,辎重转移越地,而黥布本人还归长沙,那陛下可高枕无忧了。”

    薛公说的都是些地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地图,把地图看明白了,就知道薛公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简单说来,齐鲁之地西据险地,东临海边,要造反,这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而韩魏之地却处于全国腹地,扼守关中咽喉,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处,据守此地,也不失是一个选择,当初项羽就是这么做的。至于下蔡、越地什么的,偏据南方荒芜之地,缺兵少粮,一旦开战,无疑是身临死地。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能看明白,难道打了一辈子仗的黥布会看走眼?薛公排列的一二三,似乎并能算是高明的建议。然而,他随后说的话,就高明了。因为他不仅仅能看清楚造反的路数,更能剖析明白黥布的为人,这真的很不容易。

    听完薛公的话,刘邦好奇地问道:“黥布将选何策?”

    刘邦问的这句话实际很无厘头,你说黥布如何选择,人家薛公如何知道。黥布自己又不傻,况且他也不听姓薛的,这不明显是在为难人?但往往此时,也是考验本事的机会。如果判断准确,那将一举成名;但如果判断错误,那也还是比较危险的。

    然而,薛公并没觉得为难,他斩钉截铁地答道:“出下策!”

    刘邦更为好奇,“何也?”

    刘邦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能让人抓狂。这种问题,如果答不好,很容易被认为你在信口雌黄,更有甚者会把那顶“欺君”的帽子让你戴上几天。

    所以说,说话也是一种本事,要么在和领导对话之前,把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