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回顾的过程中,项羽看到了一个熟人,那不是吕马童吗?这个人我很熟,曾经还很亲切,哎,可现在却是敌人。

    项羽的确对吕马童很熟悉,吕马童也的确很有能力。早在吕马童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曾对人说,“人生一世,不锦衣玉食,枉为人矣。”人们私底下窃笑说道:“没想到这个穷孩子还有这个白日梦呢。”

    后来项梁叔侄起事,吕马童跟随起义,一战斩获首级12个,项羽十分惊奇,让他做自己的马童,格外关照。而当时的吕马童也很是感激,经常对人说:“我吕马童,只不过是吴中地区的一个普通人,能有今日,都是项将军所赐呀。”据说当时的吕马童对待乌骓马就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亲切体贴。

    后来项梁定陶战死,当时吴中很多人离开项羽各奔前程,而吕马童却比较忠诚,不但自己不走,还四处劝诫别人:“怎么能为了这一战败而弃大将军而去呢?灭亡暴秦的一定是他,且临难而退,这是为臣之道吗”就这样无论别人怎么跑,怎么散,吕马童留了下来。

    再后来巨鹿大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吕马童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杀敌过百。这一战,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吕马童私底下很是高兴,想到项羽马上会君临天下,自己也会节节高升,心中无比舒畅,也对项羽更加的敬佩。当然,项羽也很器重这个年轻人,曾抚其背对人说:“这是我的一条胳膊呀。”

    就在看似该皆大欢喜之时,矛盾发生了,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诸侯,而没有封锁吕马童,这让吕马童怏怏不乐。不过没有封赏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龙且、比如钟离昧,这些猛人没有封赏,自己的这种结局也说的过去。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吕马童不高兴点到也无所谓,对项羽不满的人多的很,一个吕马童翻不起什么大浪。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等到刘邦重用陈平,在楚军中大使离间计后,范增气死,楚营人人自危,这些人中包括吕马童。吕马童害怕被杀,又怨恨项羽不封赏自己,于深夜逃跑,投奔了刘邦。刘邦倒很干脆,直接封他为郎中,留其效命。

    就这样,这个曾经最信任的人,成了敌人,并且成了围困自己、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

    看到吕马童,项羽的心里一阵冰凉,仰天长叹,“天要亡我!”然后高声喊道,“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

    吕马童这才与项羽打了个对脸,心中多少泛起一些愧意,于是转身背对项羽,伸手指给身边一起跑来的王翳,说道:“这就是项王。”

    吕马童背对着项羽,而项羽还是对他高声喊道:“我听说刘邦用千斤黄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豪礼送给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结束了自己辉煌灿烂、波折起伏的一生,这一年他才31岁。

    项羽一死,汉军蜂拥而上,最终王翳抢到了项羽的头颅,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羽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是项羽的全尸。因此,刘邦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死后,楚国各地纷纷投降了汉军,只有鲁城不降。刘邦非常生气,准备亲率大军屠毁鲁城。就在刘邦准备动手时,张良提了个建议——天下将定,此时宜予恩而非行暴。刘邦这才同意放鲁城一马,然后派人拿着项羽的头颅让鲁人观瞻了半天,鲁城才宣告归降。最初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等到项羽身死,鲁城又最后投降,所以刘邦用鲁公的礼仪把项羽埋葬在谷城,并很有水准地表演了一场,痛哭流涕,为其发丧举哀,然后高高兴兴地离开鲁城。

    也许你会问,刘邦多此一举,明明和项羽争夺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把老对手逼上了绝路,现在人家尸骨未寒,你都在人家面前假惺惺地表演。如果你真这么认为说明你太表了解政治,政治这东西,办老实事、说老实话那种人是玩不来的,犹如项羽。现在的刘邦的心里实际高兴的很,想笑都来不及,还去哭?你要让他真哭,恐怕还的要二两辣椒帮忙。而刘邦还是义不容辞地表演了,这个主意真不知道是谁替他出的,既简单又高明,只需挤出几点眼泪,甚至连眼泪都不用流干嚎几声也算数,这么简单一搞,项羽曾经的手下心里面多少会舒坦一点,当然也会听话一点,这种一举双得的事情,刘邦一直用的比较顺手。他能走到现在,和这一点本事是分不开的。

    刘邦挤出的这几点眼泪真没白流,在外人看来,虽然人家打的热火朝天,私交还是不错的嘛,不然的话这么搞有什么意义?那些心中有些波动的人多少会得到一些慰藉。

    刘邦一直以来就很注重搜罗人心,这一次他又成功了,很多项羽的跟随者这一次踏踏实实地待了下来,不再闹腾了。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胜利后,没有继续对项氏宗族下手,而统一赐为“刘”姓,把项家连根拔起。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个人的结局。一个是项伯,这个双面间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跑到刘邦手下后被封为射阳侯,这个封号真的很符合他的身份。

    另一个就是吕马童,他被封侯后还乡,据传有一天,吕马童夜里睡觉,侍童在旁边。忽然起来说:“我背离了我的主人,我不如猪狗呀!”说完就死掉了,死时才三十五岁。不过还有传言说他是被项羽留下来的一些老人给黑了。

    不过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再重要,因为项羽死了,刘邦可以尽情表演了,我们的故事也开始真正进入两汉时期。
第五章 楚汉争锋—(三十)奔逃
    刘邦毕竟人多,几十万人围着城池闹腾,这对城里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城外的刘邦也是一个不小难题。先不用说要打发这几十万大爷一起撬城砖,单是让这些人排好队就有不小的难度。当时又没有麦克风、扬声器之类的高级货,发布个命令全靠嗓子喊。如果给几十万人发布个命令,光用嗓子喊会把他累死,那真的要是这样,选将军绝不能看本事,只管挑嗓门就行。

    事实绝非如此,发布命令也不太需要练嗓门的。

    刘邦的嗓门就不高,但把几十万大军组织的井井有条。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止他一个,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在他之后也不胜枚举。当然能做到这些的,绝不仅仅是靠个人魅力,有些很不咋地的将军也能有声有色的组织个自助旅游什么的。这就有必要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当时军队的编制,那就更容易让我们了解为什么随便拉出来个将军都能做到这些,并且做的有声有色。

    具体的设置是这样的: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基准。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

    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

    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

    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

    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

    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两千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为都尉;

    都尉之上是校尉,校尉官两千石,堪比九卿,兵员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战时要管三五个都尉,人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有些独立军团会更多。

    校尉之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军。当然将军又分三六九等,带兵人数就更不好固定,但通常将军之下又会有三五个校尉。至于将军的设置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要想说清楚,再写几千字也不容易介绍的很明白,因此我们就此打住,不再向上叙述。

    单这九个层级的设置就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奥妙,每层机构下边实际只管那三五个人,只要机制运行良好,一个命令下去只要给这三五个人说明白就行。由此可见,当将军也就是搞管理,只要能把管理机制做好,把庞大的机构切割成一个个小块,操作起来就会很便宜。

    层级多了,便于控制,也便于管理,当然还是需要支付一些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效率。一层传一层,待得传到第一线都要半天时间;与此相反,下边有个信息,层层汇报,等到老大们知道一线情况,最少也得两三个小时。如果再遇到表达能力差点的主,那就更让人头疼,三传两不传,一线员工所听到的是不是和老大的愿意相吻合,那就要打些折扣。这就体现一个将军的本事了,有能力的将军绝对不是只会喊打的角色,通常表达能力还需要很过关,不然南辕北辙的笑话会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他。

    刘邦这方面的能力很过关,这似乎不存在争议,但效率问题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并且这个效率问题让他亲身体会了一次。

    项羽半夜突围而去,等刘邦得到这个消息,天已大亮。因为层级太多,从伍长开始一级一级汇报到刘邦跟前,这当中最少隔了八级,加上当时汇报个情况全靠两条腿跑,按每个层级汇报需要30分钟计算,八级就需要240分钟,也就是4个小时过去了。就这种效率,项羽深夜逃跑刘邦天明知道,这一点也不奇怪。

    虽然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还是让刘邦极为恼火。跑了项羽犹如放虎归山,纵虎容易伏虎难,刘邦可不愿意再抖精神,表演《大决战续集》什么的。恼火的刘邦发了一阵牢骚后,随即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前去追击。

    项羽冲出重围后,一路向南,跑到了淮河北岸,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困难——没船。乌骓马虽然厉害,但归根结底只会在地上跑,还没学会在水里游,乌骓马这么厉害都不会游泳,那么跟着项羽跑出来的几百骑兵所乘的普通马驹当然更难以为之。

    眼前这个困难让耽搁了项羽不少时间,七零八凑地好不容易找了几艘渔船,终于能解了这燃眉之急。然而,几百骑兵连人带马靠这几艘渔船摆渡,一次性渡河肯定是实现不了,那么船夫同志们只好辛苦点,划过来返回去,再划过来再返回去……在这一趟趟往返过程中,汉军渐渐近了。

    汉军的不请自来,让很多项羽的追随者没能顺利登船,最终渡过淮河陪在项羽身边的只有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成了项羽现在仅存的兵力。虽然陪在身边的人并不多,但项羽刚才面临的困难,汉军追兵也同样会面临。这一困难,使得项羽能够带着仅剩的一百余骑顺利南撤,又一次把汉军追兵甩出老远。

    这似乎让项羽看到了一线生机,但这毕竟是似乎,因为一个更大的困难等待他去面临。

    项羽马不停蹄地跑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把汉军甩的没影,可不幸的是自己却迷了路,东南西北分不清,左右两条道路不知如何选择。就在纠结之时,终于找到了个在田间种地的老农,上前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