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残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残影-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翟理斯留下的著作中,以此书最为稀罕。此书与他的另一本书《中国人概述》(Chinese Sketches)名字近似,却并非同一本书,不可混淆。《中国人概述》一书出版于1876年,成书时,翟理斯在中国生活了八年。而《中国历史及其他概述》出版于1882年,成书时,翟氏在中国生活了十四年,对中国的看法也更为成熟深刻。
  英国人对中国持一种较全面的态度,既不会践踏中国的文明,也绝不讳言中国的丑陋。《中国历史及其他概述》之主题,与翟理斯的其他著作不同,较多揭露中国之丑陋。“司法概述”一章通过实际案例,对清朝司法体制作了剖析。据他观察,县太爷在断案时,为让证人开口,动不动是要刑罚伺候的。屈打成招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经办人员还频频往庙宇和坟地祭拜,求冥冥之中的鬼魂相助,破解真相。在“本朝刑法”一章,他则以文字形式,再现了梅森少校在《中国刑罚》一书展示的一系列中国式的酷刑。此处不再赘述。此外,作者笔触所及,还包括喝人血、写血书、缠脚、吞金等中国特色。本书各章节的重点,均是在讲述神鬼崇拜及迷信无知对中国人之重要,并以方方面面的实例,加以证明。看了这本书,读者自会觉得,中华民族实在是无可救药的一群。这恰恰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的标准形象。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10)
本书展示的《中国历史及其他概述》为1882年的第一版,藏青色封面,大量烫金,书脊底部印有出版年份“1882”字样,封面尺寸为7×5英寸。书内共405页,有原主人签字一款,纸张干净如新,含大量插图,书后附有出版商的广告页。此书曾于2008年3月在Ebay网上成交,因其稀罕性未获充分认识,成交价仅为293美元,拍得者属于捡漏。按笔者的估计,此书应值1,000美元以上。
  五.宓吉(Alexander Michie; 1833~1902)
  宓吉并非领事官,但他于1883年起任李鸿章的外交顾问,也算是清政府的洋员。再者,宓吉与英国驻华外交界关系密切,其主要著作《阿礼国传》的传主又是英国驻华公使,因此将他归入领事馆汉学家,似无不妥。
  宓吉,英国人。他于咸丰三年(1853年)来华,在上海经商。同治三年(1864年)牛庄开埠,宓吉是第一个赴该埠居住的英国人。光绪九年(1883年),宓吉迁居天津,任伦敦《泰晤士报》驻华通讯员,兼任天津英文《时报》(The Chinese Time)编辑,并充任李鸿章外交顾问,活跃于外交场合。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五日,宓吉奉李鸿章之命随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赴日本接洽和议,日本因德璀琳非全权大臣、非中国官员而拒绝接见,无功而返。
  宓吉被视为英国的亲华派。他在华近五十年,周旋于清廷上层,与王公贵族、资政督抚混得烂熟,说一口流利汉语,主张西方人都学汉语。
  宓吉一生著作极丰,绝大多数与中国有关,如《从北京到彼得堡的西伯利亚路》(The Siberian overland route from Peking to Petersburg; through the deserts and steppes of Mongolia; Tartary; etc)、《在华传教士》(Missionaries in China)、《中国与基督教》(CHINA AND CHRISTIANITY)、《中国危机》(The Crisis in China。 Her foreign relation with Britain; Russia; etc。 With map)等。这些书的头版,大多价值不菲,而他的代表作,当数《阿礼国传》。
  《阿礼国传》
  (Michie; Alexander; 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As As Illustrated in the Career of Sir Rutherford Alcock; )
  传主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 1809~1897)是英国在远东区的英雄。对中国人来说,他却是“英国侵略者的代表”。
  阿礼国于1836年加入英国海军陆战队任军医,因表现卓著,逐步升至军医院的副总院长,1837年退役。1844年被任为福州领事;赴任途中曾留在厦门担任领事数月;与李太郭共事,翌年始到福州,期间经历了李太郭的因病亡故。他因在福建表现出色,便于1846年被升调至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上海期间是阿礼国在华的事业高峰,他将上海一手打造成英国在华的最大商业中心,也使中国从此有了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与此相对的是,日后的亚洲强国日本此时还在蒙昧中,尚未开放。
  阿礼国因处处展示出才华,深获伦敦赏识,遂于1858年被任命为驻日本公使,翌年又升任特命全权公使。当时,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仇洋排外,驻日的西方外交官身陷险境,举步维艰。1860年,阿礼国的日籍译员在公使馆大门口被杀,次年,日本浪人又成群攻击公使馆,被阿礼国率使馆员工击退。此事发生后,阿礼国便返英休整。1864年,他再回日本,住了一年后,终于在1865年被委任为英国驻北京公使,重返中国,直至1871年退休。阿礼国退出公职后,仍活跃于民间,曾任皇家地理学会主席等职。他两度结婚,第一任夫人死于1853年,第二任夫人晚他两年辞世。
  阿礼国本人著作也丰。奇观的是,他曾在上海大大辉煌过,但观其所写,大部分都是研究日本的,居然无一册专讲中国或上海。他关于日本的著作中,最为重要的,当数《太君之都》(Sir Rutherford Alcock; The Capital of the Tycoon: A Narrative of a Three Years' Residence in Japan; Longman; Roberts & Green; London; 1863),其次便是《日本的艺术及艺术行业》(ALCOCK; Rutherford ; Art And Art Industries In Japan; London; 1878)。两书都是研究日本的珍籍,备受后世推崇。
  阿礼国在华活动累计20多年,被中国历史学家指责为大玩炮舰外交,干涉领事报关制,庇护外商走私漏税,创立领事代征制,掠夺江海关行政权,并大肆破坏中国对租界的领土主权,行为具有侵略性。
  宓吉的《阿礼国传》首版于1900年,分上下两册,为红色布面装帧,上册共442页,下册共510页,内有30幅插图,6幅地图,书末附索引和附录。上册主要讲述阿礼国在中国的活动,下册则着重于他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的活动。此书讲述了阿礼国早年的军医生涯及首次来华情况,并以阿礼国的职业活动为主线,讲述了中国新开各通商口岸的情况、青浦事件、中国海关的创立、《南京条约》签署后的中英贸易局面、早期英国驻华公使馆形态、传教士遭遇的问题、1870年的天津大屠杀、日俄冲突、马嘉利被杀案、额尔金使团、西藏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异常丰富,对研究早期中英关系,具重要参考价值。《阿礼国传》的头版目前已极罕有,只要品相完好,价值都在2,000美元以上。本书展示的一套《阿礼国传》,目前在美国加州一家古旧书店出售,开价2,043美元。该书店另有一套同样的书在售,开价2,635美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宏大的东方场景(1)
奥伦生平
  1842年,银版摄影术已经成熟,但大规模制版印刷,还在摸索中。这时,英国出版了一本中国内容的图集,其中每一幅画,对细节真实的再现,可媲美照相,而场景的宏阔与震撼,则是远非照相可及。这本图集中的所有画作,都出自英国画家奥伦之手。他早就是欧洲“地貌画”的名家,这本图集,只是为他锦上添花而已。
  奥伦(Thomas Allom; 1804~1872)生于英国伦敦南部的Lambeth,父亲是马车夫。1819年起,他在建筑师古德温(Francis Goodwin)的事务所当学徒,一直工作至1826年。随后他入皇家学院学习建筑设计。入行后,他成了英国的顶尖设计师之一,他设计的大量教堂、图书馆、贫民习艺所等建筑,至今仍矗立在伦敦、利物浦等地。
  奥伦是当时历史主义建筑学派的一员,这些人通过广泛旅行,大量绘制所谓的“地貌画”( topographical drawings),来研究古往今来的建筑艺术形式。对奥伦而言,绘画原不过是职业精进的手段,没想手段演进成目的,他也由单一的建筑师,进化为建筑师兼画家的两栖人。而绘画才能的突飞猛进,反使奥伦的建筑设计才华相形见绌。他之所以青史留名,主要也是因他的画作,而非他的建筑设计。
  从1820年开始,奥伦便广泛旅行,足迹遍及全英和欧洲大陆。这时,他已开始大量绘制地貌画,主要用作各种旅行书籍的插图。“地貌画”的概念今日已罕用。其实若以当今视角看,奥伦的作品都是典型的风景画或场景画,以风光和建筑为表现的主体,人物反倒次要了。
  1834年,他走出了欧洲,去到了土耳其,然后在安娜托利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行走,作画数百幅,并于1838年出版了《康士坦丁堡暨小亚细亚七个教堂的风光》(Constantinople and the Scenery of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Minor),为上下两册。此外,里夫所作的《土耳其与意大利的人物及装束》(Emily Reeve; Character and Costume in Turkey and Italy; London; 1840),也大量采用了奥伦的画作。
  中东之行结束后,奥伦便奔赴远东的中国。对当时的欧洲人而言,中国只是商人、教士和士兵的目的地,赴华的建筑师屈指可数,奥伦是其中之一。中国之行让奥伦发现了宝库,对一个欧洲人来说,中国的绘画元素之丰富,实在超乎想象,让他亢奋不已。他下笔如有神,创作的佳作无数。回国后,便出版了《古老中华帝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图景》(《中华帝国图景》)一书。
  作为著名建筑师,奥伦还参与创立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他因心脏一直不佳,自1860年后,便难以远行了,绘画及建筑设计的工作,也均告放缓。他于1872年过世,享年68岁。
  《中华帝国图景》
  (Thomas Allom & George Newenham Wright; China; in a series of Views; 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 London; 1842)
  该书由伦敦的Fisher & Son公司首版于1842年,共含128幅钢板雕刻的奥伦作品。该书由赖特牧师((1790~1877)撰写图片说明,并对中国历史作了简明介绍,主要论及中英关系及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奥伦的画作气派恢宏,总体格调类似一幅幅巨大的舞台布景,无论山水还是建筑,氛围都似人间仙境。他对光影的强调,更加深了画面的剧场效果。由于奥伦对细节近乎执著,这些画作,完全具备了历史文档的价值。这些画作的钢板雕刻由不同的雕工完成,工艺精湛,堪称完美无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宏大的东方场景(2)
通过画面对比,可看出奥伦受前人亚历山大影响不小。但他后来居上,在气魄、场面、细节和氛围方面,把亚历山大比了下去。不过,他的浪漫情怀,使他对现实美化过度。而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又使他偏爱崇高静穆,替中国的场景,染上太多欧洲古典色彩,粗粗一看,总以为画的不是中国。
  该书在英国出版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