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残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残影-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前,西方对中华的描写太富理想主义色彩,大多是不切实际的美言。至今仍有中国人引用当时西方的虚幻辞藻,来证明中国之发达。而使团的全面考察,将这层虚幻面纱无情捅破了。
  使团成员的著作中,安德逊的《英使来华记》算是最“亲华”的一本。它的代笔者孔博为迎合读者,挖空心思描绘一幅中国美景。但笔端触及目睹的事实时,仍暴露了乾隆“盛世”的真相。比如,书中写道,英国人因船上的肉已发臭,便扔进海里,没想却被中国人捞了起来,吃的津津有味,可见中国物质之贫乏。另一处援引一位英国人的评论说,中国人“对陈规陋习顶礼膜拜”,“对机械工艺一无所知”,使得“造船技术不发达”。书中还写到中国兵士以鞭子开道,中国人做饭环境肮脏,见到外国人便哄堂大笑,所有这些,都令人极反感。
  赫托南(Huettner; J。 C。)的书,则揭露中国人全然不懂制革技术,不会远洋航行,游船缺乏“舒适设备”,建筑虽然远看富丽堂皇,近看却粗糙不堪,镀金不匀。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2)
至于卫兵霍姆斯(Samuel Holmes)的日记,则更直截了当。他写到,中国民众见英舰鸣放臼炮时,吓得魂飞魄散,不禁怀疑中国到底是不是火药的发明国。他还写到,中国人虽然恭敬有加,却限制访客的自由,不让你在城里走出一步。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多疑,又非常之无知,“中国人无法相信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别的民族存在。”
  而正使马戛尔尼本人则迟迟才动笔,他的手稿很晚后才发现,于1908年出版了其中一部分,1962年才被全文整理出版(An Embassy to China。 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Lord Macartney's Observations on China)。
  林林总总的出版物中,副使乔治·斯当东从男爵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此行的官方版本,内容也翔实全面,一直占据最重要地位。
  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文版
  (STAUNTON; Sir George; Baronet;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cluding Cursory Observations made; and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r*elling through that Ancient Empire; and a Small Part of Chinese Tartary。 Together with a Relation of the Voyage Undertaken on the Occasion by His Majesty's Ship Lion; and the Ship Hindostan; in the East India pany's Service to the Yellow Sea; and the Gulf of Pekin; as well as of their Return to Europe; with Notices of the Several Places where they Stopped in their Way out and Home; Being the Islands of madeira; Tenerife; and St。 Jago; the Port of Rio de Janeiro in South America; the Islands of St。 Helena; Tristan d'Acunha; and Amsterdam; the Coasts of J*a; and Sumatra; the Nanka; W。 Bulmer, London; 1797)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两卷本,记录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活动过程及见闻,巨细不遗。全书共十七章,分两卷,其中卷一(1~10章)记录了使团离英赴华途中的航海情况及沿途见闻,涵盖了南欧、非洲沿岸、大西洋和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卷一的卷首为乾隆帝肖像,由随团画师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精心绘制,并有六幅插画;卷二(11~17章)主要记述了使团在中国的活动,包括使团与清政府的外交往来,及作者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记录。卷二的卷首有马戛尔尼画像,为使团另一名画家希基(T。 Hickey)的手笔,并有21幅插图,主要为亚历山大作品的雕版。此外,书中还有四十四幅雕版地图及插画,也是亚历山大的作品占压倒多数。这些图画以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复制了乾隆时代中国社会的景观。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主要功绩,在于它还当时的中国社会以本来面目。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把中国的落后具象化了,却绝无诬陷和抹黑。
  该书于1796年先由伦敦Atlas公司出版;1797年再由伦敦W。 Bulmer 出版;1797年Stockdale公司出版皮卡迪利(Piccadilly)的剪辑本(辑本共十二章,其中1~8章是原书卷一的缩写;9~12章是卷二的缩写);1799年美国费城pbell公司也出版该书。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3)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中文版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民盟中央前副主席叶笃义。中文版的译文精当,无恶劣的翻译腔,读来轻松。想了解该书内容的人,不妨一阅,一定有收获。可惜中文版未标注原文的版本信息,其中的插图,除亚历山大的作品外,还加进了四十多年后奥伦《中华帝国图景》中的作品,不知何解。因中文版不含序言、说明或后记,因此无法推断。中文版也不具收藏价值。
  市场实例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文头版的当前市场价,一般在12;000美元至20,000美元之间。
  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州目前有一本伦敦W。 Bulmer 1797年第一版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售,要价为14;177美元。
  此外,伦敦有一本年的第二版在售,是专为王室供书商G。 Nicol印制的御用书,要价19;665美元。
  法文版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出版后,欧美各地纷纷跟进推出,各语种的版本不计其数。单法国一地,自1798年起,便由巴黎Buisson公司出了法文版,且一版再版。其早期版本为四卷本,目前的售价较低,在6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稍后出了五卷本,目前售价较高,在2,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
  市场实例
  四卷本
  照片所示的为《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法文版(Staunton; Sir George Leonard;VOYAGE DANS L'NTRIEUR DE LA CHINE; ET EN TARTARIE; FAIT DANS LES ANNES 1792; 1793 ET 1794; PAR LORD MACARTNEY; AMBASSADEUR DU ROI D'ANGLETERRE AUPRS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 。。。 RDIGS SUR LES PAPIERS DE LORD MACARTNEY; SUR CEUX DE SIR ERA*E GOWER; MANDANT DE L'EXPDITION; ET DES AUTRES PERSONNES ATTACHES A’ L'AMBASSADE。 1~4。 Paris; F。 Buisson; 1798。)此书为巴黎Buisson公司1798年第一版,由J。 Castéra翻译成法文。目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古旧书店挂牌出售,售价780美元。
  五卷本
  意大利某古旧书商目前有一套五卷本的法文版在售,为第二版。该书的外部尺寸为 8 1/8×5 1/8英寸,原始封面,一半蒙皮,一半为仿大理石纹纸板。第四册及第五册后面有折页地图,内里的书名页完整。整套书品相完好,书脊无开裂破损,内页只有极轻微少量的印渍,总体干净。该套书于2008年4月在Ebay推出,最后以610美元成交。
  二.《英使来华记》
  (Aeneas ANDERSON; 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in the Years 1792; 1793; and 1794; Containing the various Circumstances of the Embassy; with Accounts of Custom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Towns; Cities; &c。 &c。 New York; 1795)
  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最早面世的相关著作,并非官方版本的《英使谒见乾隆记实》,反而是马戛尔尼跟班安德逊所著的《英使来华记》。安德逊的书,是英国书商雇记者孔博为“枪手”,根据安德逊的日记整理出来的。使团回国的次年,该书便匆匆出版,显然是为了迎合英国公众一睹为快的迫切愿望。但出书的速度固然够快,质量却难说是上乘的。而且,安德逊作为马戛尔尼的跟班,于外交活动之核心内容,自然所知有限。此书在时间上拔得“头酬”,替出版商挣到一票,却因价值不高,较早淡出了公众及学界的视野。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4)
《英使来华记》共二十五章,以日志为形式,叙述了1792~1795年马戛尔尼使团的在华活动。书的内容为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的过程、使团在中国境内航行所经市镇及作者目睹的中国生活百态与风俗习惯。该书于1795年由伦敦J。 Debrett出版;同年纽约的T。& J。 Swords、费城的 Dobson及瑞士巴塞尔的J。 J。 Tourneisen都据该本重印;1796年都柏林J。 Debrett公司重印。
  市场实例
  《英使来华记》各种版本在市场上都能觅到踪迹。目前,波士顿某古旧书行有一本伦敦J。 Debrett第一版在售。该书为四开本,正文278页,封面为原始的牛皮蒙面硬板,边角全部破损,无封底,书脊松散,靠胶带粘住。内页有少量印渍。该书标价785美元。
  巴塞尔的头版,目前售价介乎数百美元至2,000美元之间;美国各地出的头版,售价也在数百美元左右。本书图示的为该书巴塞尔公司1795年版,标价2,018美元;另一本为纽约T。 & 年第一版,标价800美元。
  三.《中国旅行记》
  (John BARROW; Tr*els in China; containing descriptions; observations; and parisons; made and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of a short residence at the Imperial Palace of Yuen…Min…Yuen; and on a subsequent journey through the country from Pekin to Canton。 In which it is attempted to appreciate the rank that this extraordinary empire may be considered to hold in the scale of civilized nations。 printed by A。 Strahan for *is; London;1804)
  巴罗生平
  巴罗(John BARROW,1764…1848)是马戛尔尼的秘书,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介绍,他与丁维提都是“娴熟天文、力学和其他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他们在这样的旅程中有很大的作用。”
  巴罗的出身贫寒。他13岁即辍学,到利物浦一家翻砂厂当职员。因为性喜探险,几年后辞去工厂工作,到一艘格陵兰捕鲸船当水手。后经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为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数学老师,其职业取向,仍紧贴航海事业。后经一位学生家长的介绍,他进入了政府公务员的行列,第一份工作,便是以马戛尔尼秘书的身份,随英国使团前往中国。
  回国后,巴罗便撰写了《中国旅行记》,一炮而红。对于巴罗的能力,马戛尔尼一直非常欣赏,当他赴南非开普敦任总督时,又邀巴罗同往。巴罗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广遭后世诟病,被指为帝国主义分子的典型。他的自传对非洲土著用语恶劣,作出*裸的种族攻击,以今日观点看,是活脱脱的殖*义反面教材。
  有趣的是,巴罗对南非这块土地,倒是陷入深爱,在开普敦附近成家立业,准备永久厮守。不想,南非于1803年再次落入荷兰人之手,他只好返回英国。回国后,才知道自己在好望角的作为居然大获国人好评。不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