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时代的中国海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时代的中国海权-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略核潜艇,包括34艘667A型、18艘667B型、4艘667BII型;14艘667BIIP型;7艘667BIIPM型,苏美间海上战略力量取得了大致平衡。
  新概念:“载机巡洋舰”和“饱和攻击”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远洋海军的巨大成就除了庞大的水下舰队外,水面战舰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相继研制出莫斯科级反潜载机巡洋舰(1123型)、基辅级航空巡洋舰(1143型)、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132型)、尼古拉耶夫级导弹巡洋舰(1134型)等大型水面战舰。其中莫斯科级反潜载机巡洋舰建有二艘,分别为“莫斯科”号(1967年12月下水)和“列宁格勒”号(1969年2月下水)。它们的建成表明,随着美国战略核潜艇的出现,苏联近海水域被封锁和美国一家独霸辽阔海洋的危险在大大增加,苏联必须建造载有卡…25型反潜直升机群的远程反潜防御舰只来应对。而基辅级航空巡洋舰,则是苏联在莫斯科级的基础上,追求更大制海权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用途由单一反潜向综合对空防御、对舰攻击和反潜的多功能作战平台转变,成为用来掩护水下核舰队,同敌对集团作战舰群作战和显示核威慑的水面舰队的核心。
  在苏联海军向大型化、导弹化和核动力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配备P…700“花岗岩”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和S…300F区域防空导弹的基洛夫级(首舰“基洛夫”号1980年12月交付海军)和尼古拉耶夫级导弹巡洋舰等型舰艇扮演着水面“突击手”的角色,是形成对美海军航母编队远程密集打击的主体。由于苏联航母发展刚刚起步,无法与浩浩荡荡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抗衡。所以苏联确定了大力发展远洋战舰,并大规模发展与大型海基平台相配套的重型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对抗美国海军航空兵优势的思路。

“发达社会主义”海军之梦(3)
苏联式大海军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海军实力大幅提升。到1979年,苏联海军战斗序列中的现役舰艇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63艘,巡航导弹核潜艇40艘,攻击核潜艇44艘,常规潜艇200艘;反潜航空巡洋舰4艘,导弹巡洋舰35艘;导弹驱逐舰71艘,护卫舰162艘,小型战斗舰艇940艘,两栖作战舰艇91艘,辅助船舶385艘,此外,海军航空兵拥有各型作战飞机1310架。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曾自豪地宣称:“在这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里,苏联的海军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因素,变成了一支能够抵抗来自海上各个方向的侵略和在世界海洋上完成重大战役和战略任务的力量。”
  与此同时,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也相应地增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海军相继举行由各大舰队参加,各军兵种协同行动的战略性演习,如“海洋…70”、“南方…72”、“海洋…75”、“西方…81”等。苏海军舰艇同时在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进行对抗演练。200余艘潜艇、水面战舰和辅助船只参加了“海洋…70”演习。120多艘舰艇参加了“海洋…75”演习。这些对抗演习包括反潜、反航母、封锁海上交通线、护航和两栖登陆等几乎所有海上作战科目。同时突出强调反航母、保护海基战略力量,封锁海上交通线、保障国家对外政策的实施。
  在苏联看来,正是由于舰艇在使用时具有很大灵活性,很好的侦察能力,不受领空权、领土权的限制。因此,远洋舰队对于保障不断扩展的苏联利益,以及在远离本土的海域充分展现国力和威望都具有重大意义。
  向全球海洋进军
  1963年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命令“向海洋进军”,这是苏联海军扭转近海防御状态,向世界水域挺进的号角。苏海军开始逐步向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张渗透。
  地中海是苏联主要战略利益所在。1967年苏联组建地中海分舰队,其正常组成包括:8…10艘鱼雷攻击潜艇,2…3艘巡航导弹潜艇,2…4艘导弹巡洋舰,9…12艘驱逐舰、护卫舰,1…3艘扫雷舰,5…6艘电子侦察船及其他辅助船只。这支舰队的存在增加了苏联在东地中海的政治和军事选择权。在第一、二次中东战争中,苏联都向埃及的塞德港和亚历山大港派遣舰艇,打消了以色列进攻这些港口的企图。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特别是危机达到高潮的11月份,苏海军在地中海的舰只数目达到96艘之多,并一度与美国第6舰队形成剑拔弩张的对峙之势。
  苏联海军向加勒比海的部署开始于1969年7月。1970年5月,包括1艘导弹巡洋舰,1艘核潜艇,2艘常规潜艇和1艘后勤补给船在内的一支苏联特遣舰队再次进入加勒比海,随行工程人员旋即在古巴南部西恩富戈斯港修建战略潜艇补给基地。后在美国政府强烈抗议后,这一修建工程中止。尽管后来关于这项工程是否恢复的报告相互矛盾,但苏联舰队在加勒比海的游弋次数大幅增加是无疑的,仅从1970年6月…1972年1月,这样的远洋航行就多达5次。苏联海军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存在是继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对西半球水域的重新试探,反映了勃列日涅夫的一个重要判断:海军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承担支持苏联的政策和联合第三世界反美民族主义,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

“发达社会主义”海军之梦(4)
1968年苏联组建了印度洋分舰队。一般情况下,印度洋分舰队的舰艇数量保持在20艘,包括1艘导弹巡洋舰,2…3艘潜艇,5…6艘驱逐舰,1艘两栖登陆舰和其他支援舰船。1968年2月苏印签订一项秘密海军协定,由苏联向印度提供海军船只,来交换印度的几个海军基地使用权。双方就苏联使用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达成协议,并且印度允许苏联海军在维沙卡帕特南和安达曼港停泊,加油和维修。1971年8月,苏印签订了为期20年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为苏联以印度为基地在印度洋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此外,苏联也大力加强与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合作,严密控制西方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北上波斯湾的咽喉要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海军在太平洋的战略重点在东南亚,并建立了一支以金兰湾和岘港为基地的特遣舰队。为了同驻扎在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的美军对峙,同时从南部对中国形成战略牵制,苏联海军在1976年开始进驻金兰湾,并于1979年9月正式接管金兰湾。在鼎盛时期,苏在金兰湾停泊的战舰多达30艘,其中包括尼古拉耶夫级导弹巡洋舰,D级战略核潜艇,以及50余架图…16、图…142、图…95等型战略轰炸机和1万名官兵。正是因为金兰湾成为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桥头堡,苏联太平洋舰队的立足点,一下子从海参崴向南推进了两千多海里,逼近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要冲——马六甲海峡。
  赶超与衰落的悖论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对外战略逐渐从积极防御转向全面进攻,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是苏联国势日趋强盛,领导人心理日渐自信的表现。此时的苏联军政领导层坚持“帝国”政治思维方式,在“世界革命”旗帜的掩盖下,以图实现“红色帝国”的野心。占据我们这个星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洋“自然”成为苏联的扩张重点区域。
  苏联之所以把全面夺取对美军事优势作为内政外交的第一要务,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战略的理论基础;而勃列日涅夫僵化地套用“帝国主义”,“总危机”教条,超越社会发展现实,肓目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则标志苏联海上扩张的政治准备完成。
  在苏共二十四大(1977年)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完整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它写进了1977年修订的苏联宪法。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77年已经建成了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可捍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军事力量强大无比,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苏联必须成为“世界革命浪潮”的中流硫柱,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
  苏联海军向远洋化、大型化、导弹化,核动化方向的发展正是由这种扩张倾向决定的。但苏联远洋扩张的背后却是争霸斗争所带来的国家实力衰落,社会发展的全面停滞,和危机因素的暗中积聚。远洋海军的发展使苏联具备了提升国家海上威力的物质基础,但强烈的扩张欲望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结构性紧张,则决定了它自身无法调和战略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矛盾,注定要走向衰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途岛战役新检讨(1)
中途岛是日本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道伤疤;中途岛也是一个分水岭,分水岭之前,日本人不知失败为何物,分水岭之后,日本人不知胜利为何物;中途岛更是一个神坛,山本五十六从神坛上走下,尼米兹站了上去。但是山本是日本的民族英雄,他背后有珍珠港的光环,而光环中不允许有暗影存在。这便需要有人代替他背上日本帝国衰亡的沉重十字架。战后半个世纪,我们从纸上,从银幕上看到的,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曲解。直到所有人都认为南云在那个致命时刻的致命决策导致了日本的失败。
  历史是允许偶然的,但偶然的背后有着更多的必然。在中途岛这幕大戏中,南云忠一不过是在那个命运时刻恰好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一个小人物。
  命运的时刻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争以及日本帝国
  》文 爱  澜
  吉日出发
  1942年5月27日是日本海军节。在这个“吉祥如意”的早晨,一支庞大的舰队离开了日本本土的柱岛锚地,通过丰后水道,驶入了辽阔的太平洋。他们就是日本海军的精锐——第1机动部队。因为指挥官是南云忠一中将,所以又被称做南云部队。
  他们此行是执行日本联合舰队下达的占领中途岛的命令。按照计划,他们将在中途岛登陆日(简称N日)前2天,抵达中途岛西北250海里阵位,并对中途岛发起航空攻击,摧毁岛上的航空力量和防御设施。此外,对岛四周发现的美国舰队发起攻击,并予以歼灭,然后随同主力迎战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在N…5日,日本的潜艇部队将在夏威夷西北和西部部署,为他们提供早期预警。而在5月31日…6月1日,一支由潜艇负责加油的二式大艇也将对珍珠港实施侦察。
  南云部队的“命运旅程”的初期可谓一路顺风,出丰后水道后也没发现有美军潜艇。当时的太平洋,几乎是日本海军的天下,美国舰队除了小打小闹来点偷袭,没有什么大的动作。而日本舰队内部士气高涨,认为取得中途岛大捷只是时间问题。南云部队的那些飞行员和水兵们也是如此乐观。5月31日,舰队遇到了强风和大雨,在风雨中编队进行了加油。此后编队继续前进,直到2日闯入一片大雾之中。虽然在雾中航行十分危险,但是雾同样也提供了保护,使得美军飞机难以侦察。虽然在雾中编队无法执行Z字机动,极易遭到有雷达的美军潜艇攻击,然而一路还算顺利。到了3日那天,大雾仍然未散。按照原计划,10时30分,南云舰队将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