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臣(GL)》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臣(GL)- 第1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直到吃饭的点,魏池才发现不见了珠儿,戚媛轻描淡写说了她的不愿回京的意思,因为南直隶并没有可以久居的住址,便差了老家的亲戚带她回江南了。

    “走的水路,想来都快到家了。”

    多日的疲惫累积到了一处,魏池便没有多问,梅月偷偷的跑来给魏池说:南直隶那边好多逃难的人,南京乱的很,幸好有锦衣卫关照,离开了南京的亲戚才这样顺利地回了京城。

    京城的门禁是余冕很早就颁布了的,可以说自己的家人是为数不多能够离开京城的人,为何南京会有很多难民?还比戚媛他们都到的早?魏池忍不住一丝疑惑。

    “所以夫人才让家里的亲戚从水路接珠儿姐姐,”梅月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她了。”

    自魏池重回师父的位置,每天几乎都会进宫,陈熵非常用功,虽然早朝他插不上话,但是每每回来便请魏池教他看奏疏。

    “魏师父?魏师父?”

    叫了几次魏池都没理,陈熵只要摇了摇他的手。

    魏池这才从发呆中惊醒过来:“失态了,皇上请说。”

    陈熵关切的看着魏池:“师父不适?最近还有些冷,皇姑姑受了风寒,和师父的样子好相似呢。”

    “公主受了风寒?”魏池还没听说,只是确有些时间没有见着她了:“臣没有,只是刚才在想些事情,皇上问的是哪一段?”

    陈熵却合了奏疏:“内阁催着要定司礼监的人选,朕的不知要怎样选。”

    难不成不是吕公公?魏池忍不住揣测陈熵的意思。

    “朕如果暂空着司礼监的职位,不知道内阁会不会同意。”

    不设司礼监?魏池忍不住有些惊讶:“那没人批红了可怎样做?”

    “如果要安排司礼监的职位,除了吕敬还有三个缺,朕不禁想,即便吕敬忠心耿耿,却难免因为朕年纪小,其他人被外臣左右,所以便起了这个念头,只是不知可行不可行。”

    陈熵自幼长在宫里,母妃的地位又不高,陈鍄虽然看重他,但早年的心思却放在王皇后的嫡子那里,直到对王皇后死了心,才决定立他为储君。陈熵多数时候呆在陈玉祥旁边,宫闱里的事情,各种的暗自较量,他看了太多。单是魏池见他被胡贵妃的大太监李敏逼着吃果子那次,都有够心惊胆寒。为了妥协斡旋,吕敬在石板砌成的地面上疯狂的磕头,至今还能见到他额头上的疤。陈熵害怕被人左右,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

    “如果不设司礼监,全部奏疏便要由皇上亲自批阅,两京一十三省的奏疏可不是一个人能看得了的。如果出了纰漏,便要起一阵风波。”

    “那,如果设了吕敬的位置,其余奏疏由师父,皇姑姑陪着一同看,这样是不是可行?”

    陈熵不想设立司礼监的想法看来已经是定了,但是自己不过是个大理寺的小臣,这样插手宫内,怕会招来闲言,至于陈玉祥,那就更不合适了,宫内宫外从来就界限分明,如今国主年幼,若此事被外臣知道,定是会大书特书的。魏池十分为难:“如要这般,那万不可给臣定这个职位,就当是臣过来教学便罢,所有披红都由吕敬去做,与内阁的接洽亦是如此,这样勉强能够服众,公主那边,还请询问公主本人的意思才好。”

    魏池出了宫,心思不免沉重,陈熵是她的学生,是她看着长大的,她不能不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但如今自己是自身难保啊!陈熵知道太监的利害,却还不知道大臣的利害,说句实话,太监哪里是大臣可以比拟的?只是陈熵疑心病重,自始不愿相信余冕,如今自己只能舍命陪太子,只是不知这样能拖多久,能瞒多久。

    陈熵则觉得魏池说得很有道理,这件事情是得问问皇姑姑本人,想起她抱恙以来自己还没过去问过安好,便暂时把手上的学业放到一旁,想赶着去合德宫一起用晚膳。

    “你是谁?”陈熵见出来迎接的不是糖糖,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那宫婢跪在地上:“奴婢是新晋的掌宫宫女如意,如意给皇上请安。”

    见了陈玉祥,看她脸色尚好,陈熵不禁放心了起来:“你们都退下吧,朕与皇姑姑单独用膳,吕敬留着伺候就好。”

    如意听闻此言,不禁有些尴尬,但吕敬向她做了个眼色,她便顺从的退了出去。

    “姑姑怎会染了风寒?”

    陈玉祥穿着便服,细看瘦了许多,陈熵如此的问,她只好搪塞了几句。

    “皇姑姑。”

    “嗯?”

    “今天魏师父的样子和姑姑好像呢。”陈熵希望说个事情逗她开心。

    听到那个人的名字,陈玉祥忍不住脸红了红:“胡说,怎会像。”

    “都是这样,呆呆的,叫了几次都不答应。”陈熵学着魏池发呆的样子。

    因为只有吕敬一个人伺候,上菜慢了许多,有些都凉了。

    “行了,那些就别弄了,看看莲子百合羹是不是还热着?盛一碗过来。”陈熵端到嘴边试了试:“正好,姑姑还是吃些清淡的好些。”

    陈熵一向都很体贴,如今越发懂事,陈玉祥内心颇感安慰。

    “姑姑,”陈尚思索良久,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如今没有可信的人,只是这样不知是不是可行,姑姑的身体能不能承担得了。”

    陈玉祥听了陈熵的意思,还是有些惊讶:“这样大的事情,如何瞒天过海?”

    “宫内之事尚且好说,皇祖母可下诏让姑姑协理即是,只是不知道姑姑做何想法。”陈熵还担心另一件事,那便是他姑姑的婚事,这事情真的不宜再拖了,但作为晚辈,他又不好明说。

    “皇上觉得合适便好,只是这事情想来只能拖一阵,还是要尽快安排人进司礼监才好。”陈玉祥其实同样非常担心未来的司礼监会成为他人的爪牙。

    “那就太好了,”陈熵一击掌:“就如以往姑姑和魏师父陪着朕的一同读书一般,那时候朕的还是个小孩子呢。”

    魏师父?陈玉祥脸色变了变,他要来?

    “不好?”陈熵不知为何陈玉祥会面露难色。

    “皇上现在还不是个小孩子。”陈玉祥讪讪的笑道。

    陈熵还有许多要看的东西,寒暄关切了几句便准备离开了。陈玉祥拉他站起来,发现这个当年被自己抱在怀里穿花瓣的小男孩已经长到自己齐胸高了,他的脸越发有陈鍄的影子,而自己转眼间已不再是那个单纯快乐的少女,时光已经飞速走远,自己却还停在原地。

    呆呆的站了需求,天际渐黑,陈玉祥叹了一口气:“把本宫的书拿出来。”

    如意赶紧过来候着:“殿下是要哪些书?”

    “啊,”陈玉祥看着面前有些陌生的宫女,心中更是漠落:“不必了,准备着沐浴吧。”

    春天最适合的就是犯困,梅月抱着碗都能打盹,她就不明白了,为何魏池能抱着碗发呆。

    “喂!”戚媛第三次敲了敲桌子。

    “咳,”魏池呛了一下:“怎么了?”

    “你这口饭嚼了多久了,想到哪里去了?”

    “你们到南京的时候,看到了许多的难民?”魏池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开口问:“那都是哪里的难民?”

    “哪有难民?”戚媛不明白。

    “梅月说的,说挺乱的,珠儿得走水路才能回江南。”

    戚媛笑了:“你就在想这个?那不算难民,是江南的织工,南京是个富庶之地,到此找生计罢了。你还真是个忧国忧民的料,早年有过这样的事情,不必太放在心上。”

    魏池想起来了,在这次北伐前,戚媛就说过,许多丝绸作坊可能要破产,看来是应验了。

    “这类经商的事情,我还真不是那块料,我还是忧国忧民罢。”魏池嬉皮笑脸。

    “知道自己不能,还贴金,脸皮真厚。”戚媛嗤之以鼻。

    “书房确实太乱了,近期若是得空,把正房的那个书房打扫出来,我把正经的文案都放到那边去,免得太晚了打搅你。”吃了饭,魏池想到自己可能会带陈熵那边的奏疏回来,还是不要夹带混了弄错才好。

    戚媛早就有这个想法,早间书房就乱得不行,这几个月不在家,就越发不像话了:“那你先去歇息,我去正厅看看。”

    正厅的格局其实更加华丽,可能魏池就是喜欢哪种简单的房间,自从戚媛来了就理所当然的窝在书房里不出来了,空着这样好的房子没人住。戚媛媛大概走了一圈,交待了些要准备的东西给梅月,便准备第二天再动工。

    回书房的时候,发现魏池已经睡了,看来这几天的劳累确实让他精力渐弱,吹了外面的灯,里屋顿时暗了许多,但借着微弱的长明灯,戚媛还是能看清魏池那张皱着眉头的睡脸。

    看了一会儿,戚媛便忍不住用手指揉了揉她的眉间,可惜这个人似乎被巨大的烦恼困扰着,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看着她苦大仇深的表情,戚媛只好叹了口气,在她旁边躺下。

    可能是感到旁边的人回来了,魏池不自觉的抓紧了别人的袖子,又在被窝里扭了扭才再次均匀了鼻息。

    戚媛习惯的任她抓着,只是不知道这是她从哪里养成的习惯,自己似乎都被她的坏习惯惯坏了,在南京的日子,没有她抓紧的手,总是觉得睡不好觉。如今能够再回到这里,看到平安的她,是不是经历再多,都值得了?

    卯时前,魏池便去衙门了,戚媛便准备着手整理正厅的书房。其实这个书房同样有很多乱放的书籍,梅月不认识字,戚媛便只能自己收拾,让她做个帮手。

    书架挺多,在收拾到一个角落时,看到了几个用油纸包起来的小本子,打开一看,是个账本,瞧着字应该是珠儿写的,想来可能是自己进府之前珠儿给家用记的帐。随手翻了翻,正准备放回去,却看到有一本本子有些怪异,戚媛便翻到第一页,准备仔细看看。

    掀开封面,戚媛惊呆了,这一页页纸上满满的都是魏池的名字,在这些名字的空隙中,写满了“恨”字。

    惊呆之余,她终于明白了,珠儿为何不愿回京,为何执意要去江南。突然之间,她觉得魏池有一点可怜,可怜在于这么多年,她竟然不知道身边的人如此恨她。而对于珠儿,也许她用了多年都没有办法走出梦魇,便只能选择离开。

    想来那天在送别她的时候,她说:“老爷待我其实是很好的,这次老爷一定会问我为何不愿回京,就请夫人转告老爷,说珠儿总有些事情忘不了,如此别过,恰是正好。”

    这话不像是一个丫鬟应该对主人说的话,戚媛并不知道她们之间有怎样的积怨,直到回来问了益清,才知道多年前魏池拒绝了去帮珠儿家人求情的请愿,直至珠儿目睹家人惨遭荼毒。

    在那本小册子的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想来皆为痴与怨,恨字皆源不可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