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谜- 第7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谧约旱摹安皇け谩焙汀捌S谟印保凰臻诤贾菔俏骱【铺焯熳恚壬肆松硖搴然盗宋福运懿豢推匕讶思涮焯煤贾莩浦熬剖车赜薄

    在杭州,苏轼还很荒唐地带着女人去调戏和尚。杭州的大通禅师,“操行高洁”,并有洁癖,“人非斋沐,不敢登堂”。而苏轼“一日挟妙妓谒之”。禅师生气,斥责苏轼。苏轼甩手写了一阕《南柯子》,劝大通禅师“山僧莫皱眉”,“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让妙妓唱给严肃的大通禅师听来消火。禅师无奈,只好任他胡搞,遂“盘桓终日而罢”。

    在杭州,苏轼还很风流千古地掏钱买了王朝云回家“暖床”。

    王朝云是一歌妓,长得漂亮:“美如春园,目似晨曦。”气质很好:“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歌舞曼妙轻柔:“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是个迷人的小妞。苏轼在一酒会上看中了朝云,眼花耳热之后,问了价钱,当即买下。当年他三十九岁,小朝云只有十二岁,“来事先生方十二云”。

    苏轼对小朝云很满意,为她写了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有了脸色绯红的朝云小姑娘,从此以后,西湖也有了一个相当qing色的别名:西子湖,西子之湖。所以,王木木真的很无语,不少后人,一说起西湖,就赞美它“浓妆淡抹总相宜”,那个美啊,你不觉得酸楚?呵呵,苏粉们,人家苏大人的“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在夸小朝云,西湖是沾了西子的光,是西子姑娘“浓妆淡抹总相宜”在先,是西湖被公认“浓妆淡抹总相宜”在后!所以啊,这个“浓妆淡抹”啊,是不是有点酸溜溜?粉塌塌?粘孚孚?香喷喷?

    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给一个三十九岁的花心男人做小妾,其婚姻生活超出了网文允许描写的范围。可想而知,除了被尽情玩赏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任务呢?好在小朝云聪明美丽,苏轼给小朝云写过不少诗词和文章,远比写给正妻王弗和续妻王闰之的多,妻不如妾嘛!

    苏轼在杭州,喝酒,泡妞,划船,调戏和尚,攻击他人,此外好像没有其他的什么大事了。至于对杭州的西湖和苏堤的工程的理解,王木木想起苏轼在杭州当官期间,有一次,他到湖州考察堤坝工程,得到知湖州的孙觉的接待,这个孙觉刚从京城贬下来。苏轼喝了几杯酒,就写《赠莘老七绝》劝孙觉说:我和你都离群很久了,早已是“耳冷心灰百不闻”,现在我们约好,都不许谈政事,谁敢犯规,罚一大杯酒。其实苏轼他不但喜欢八小时外不论政事,而且在八小时内,他也不喜欢去干份内之事,你听,他对孙觉说:“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意思是宁愿闲坐着看河水向东流淌也不愿开工建堤坝。所以,那次,去考察堤坝工程的苏轼,工地都没去,而是请孙觉“暂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玩了一通宵官奴后,临走,还说,“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他玩完了女人要去玩和尚了。

    所以,就苏轼的“闲送苕溪入太湖”的作派,王木木真想不通他还能在什么地方搞什么水利工程?!如果他涉“水”、涉“湖”了,也很是可能因为“闲”而去“送”的。

    苏轼在杭州是qing色满西湖了。那么他在颍州西湖与惠州西湖时,风格是否有所转变呐?

    在惠州,苏轼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呵呵,如果政府工作人员都像他那样任性,“逮晓乃归”,那谁来朝九晚五?维持政府工作机关正常的运转?

    在颍州,苏轼是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太守的。在颍州期间,万名黄河夫疏浚颍州西湖,直通焦坡塘,清淤的泥土堆成颍州西湖的护堤,遍植垂柳,称为苏堤。苏轼公务缠身,却玩心不已,“伴我霜夜号秋虫”,苏大人还好斗蟋蟀。

    其时,苏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故云: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来诗云与杭争雄)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

    在雷州,苏轼其实仅仅是“途经”,结果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很是“疯狂”了一番。兄弟俩游湖泛舟,踏庙宿寺,身在“双规”期间的苏轼竟会“恋不思归”,可想而知,这一位的玩心是何等浓重。题字,筑事,写了“万山第一”,还不爽,又写了《伏波庙记》。只是,“渊深鱼乐”与“水到渠成”之余,“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忆杭州”,疯玩之余,有否辛酸?

    ……

    王木木的心里长叹了一声,他的“钟意海岛”,海外发展,内心深处就是不想与那些历史大佬有什么纠葛,尤其是像苏轼这种人,就是千年之后,海内外苏粉成群,可是,现在,许仙“搭桥”,自己又被摊上了,怎么办呐?其实自己并不是刻意要去质疑他政治生涯上那最为光辉的“苏堤”,而是想从那活生生的事实来理解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来破解两宋的必亡。当然,这些话说出来,要被苏粉们拍个鼻青眼肿恐怕是免不了了。唉,死都怕,死都怕,自己这次去杭州得低调一些,得技巧一些,得周全一些,别再被人追杀、暗杀了……

    4fob

    。。。

 ;。。。 ; ;
第0668章 苏堤的反思
    王木木听到许宣出家当和尚了,很是不可思议;王木木听到此事可能会关联到苏轼和佛印,更是头大。王木木知道,苏轼这第二次来杭州是他自己在汴京当京官不顺心而请求外放的,现在在汴京的苏轼是龙图阁学士。他的这次来杭是带有情绪的。有可能,许宣就成了他的第一只出气筒了。王木木的心很烦,在想,这个苏轼,自己怎么穿越千年就跟这有着万千苏粉的大众情人苏轼杠上了呐?现在,是1089年了,苏轼已调任杭州太守兼浙江军区司令了。

    后世顶苏轼的人说,他是个博览群书的学者和爱民勤政的官员。别的不说,就说他在眼下的第二次来杭州,将因为他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淤塞了西湖,湖面已有一半之多成了葑田。他是怀着忧虑之情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后,在1090年4月,他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章,要来了100份御批度牒,遂拉动投资,用了20万民工,修造了苏堤。这苏堤,千年传颂,是苏轼一生中最光辉的政绩。

    后世质疑他的人说,他是个治学不严的书虫和吃喝嫖赌的花花公子。别的不说,就说他在杭州搞的那个苏堤吧,这种在西湖湖内筑堤,充其量也就是满足下景观和环境的需要,是个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风月工程,跟农田水利、国计民生完全没关系。

    穿越过来的王木木是在杭州假死重生的,他的哈佛大学离西湖不远,他也曾带领着首批1200孤儿学生环西湖跑步和跳西湖游泳。王木木闭起眼睛,在用科学的眼光来评判这西湖和苏堤给人带来的烦恼和愉快。

    王木木凭记忆,知道这西湖,最早在唐朝,这片水域就被人称为武林水,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等。其实,这西湖原是一礁湖,即环礁湖、珊瑚湖,是指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这西湖那位置上,本是钱塘江口的一小湾,故古人有称其为“钱塘湖”或“钱源”的。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南山古生代岩层的山坡,使溪水北流,西湖遂成。现在的西湖,其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可视作被孤山、唐建的白堤及未来的苏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甚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

    王木木在想,史载,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

    对于苏轼所表述的这个修建苏堤的动机,王木木不大认同。首先,他说修堤是为了保护杭州人的生活用水。那么,事实证明,他错了!他在杭州另有一个被传颂千年的政绩,就是他这次到杭州时,杭州人饮水已经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只要有小学生智商的人都能看出,这两同期的政绩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建堤是为了保水,那又何必拜求老僧建井供水;如果拜求老僧建井是为了供水,那又何必去大兴土木说什么风马牛不相干的“民足于水”?

    再说,“水浅葑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