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花赋: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终光绪一生,他都在慈禧的掌握中,摆脱不了。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慈禧对光绪心理个性的准确把握不能不说是个重要方面。这个老婆子其他方面或许懂得不多,但她对别人心思想法的把握那是神乎其神的,并总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向西安逃难的途中,路上境况凄凉,又遇到了危险,此时岑椿煊带兵来了。岑椿煊本来是光绪的人,在路上就和幕僚商量着怎样救皇帝脱出慈禧的毒手。慈禧逃离了紫禁城,可可怜怜的就十多个人相随,岑椿煊此刻要发动兵变那简直是易如反掌,且看《黄花赋》中的这一段: 
  正惶恐欲死,忽然马蹄嗒嗒,脚步沙沙,一大队人马转过山坳,从前边的山路上弯过来了,载漪载澜急问:“什么人?” 
  那队人最前边骑白马的魁梧汉子高声说:“甘肃布政使岑椿煊带兵赴京救驾。” 
  慈禧听见答话,猛然间哭出了声,泪如断线般掉下。后边的樵子见了大队兵马,急急转身溜了。 
  却听载漪叫道:“太后皇上都在车上,还不下马叩头。” 
  岑椿煊一惊,迅即下马,与身后的几千官兵一齐跪倒路侧,叩头说:“恭请太后皇上圣安。” 
  慈禧揭起车帘,招手叫岑椿煊上前。岑椿煊恭身走近马车,慈禧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流泪哽咽说:“救驾之德,永不忘也。” 
  岑春煊一边说:“微臣来迟,罪该万死!”一边偷眼朝车中一看,却见光绪在车内面无表情,嗒然而坐,失魂落魄,对一切似都不挂念没兴趣的样子。岑春煊不觉叹了一口气。慈禧便命岑春煊的兵将护卫了马车,继续前行。岑春煊朗声应命,指挥官兵拥卫了慈禧一行,朝西进发。官兵中却有一人虚刀做势,眨眼向岑春煊示意,岑春煊摇头。 
  原来岑春煊从兰州带兵西行之时,即与幕僚张鸣岐商量,欲在半路迎上慈禧一行时,擒了慈禧,拥戴光绪复政,却又怕其他督抚不服,商量未决,便约定到时见机行事。岑春煊本来对光绪皇帝心怀感恩之念,救他还政的心思颇盛,不料慈禧流泪说了一句“救驾之德,永不忘也”,让岑春煊心肠一软,又见光绪失魂落魄,毫无君上的威严气度,不觉长叹口气,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光绪当时正苦忆珍妃,想到一生一死,从此再也不能见面,顿觉天地虽大,世间却再也无自己留连之物。这一阵相思苦情,中止了一件轻而易举可以成功的政变。 
  (第十九章仓皇间西逃,一何辛酸) 
  一场轻而易举就可以成功的兵变被慈禧一句带哭声的“救驾之德,永不忘也”挫败了。读第一遍时,我想慈禧这一句话是当时心情激动下冲口而出的,但读第二遍时,我感觉不是这样。想那慈禧做了几十年的掌权皇太后,高高在万人之上,心中再怎么惶恐激动,她难道会在部下面前控制不知自己的感情,这是不可想象的。退一步想,即便是慈禧忍不住哭了起来,她也绝不会不顾皇太后的威仪,拉着岑春煊的胳膊而哭,那么说,慈禧这一哭就是大有深意的,她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危险的来临,因此上她有意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哭了出来,并拉住岑春煊的胳膊说出一句让岑春煊感动的话。慈禧这一哭,和三国中刘备的眼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逃难途中慈禧这一哭的用意比较隐晦,难以看出来,那么在八国联军开往北京途中,慈禧在王宫大臣会议上的那一哭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当时各王公大臣无人愿意带兵阻拦洋兵,胡乱推托,慈禧气得骂刚毅、踢载漪,但没有用处,他们太怕死了,坚决不肯带兵打仗。这是慈禧该怎么办呢?《黄花赋》是这样写的: 
  慈禧回身坐倒于御座之内,放声大哭起来。抹泪哭道:“满屋子的花翎顶戴,却没一个带兵杀敌之人,朝廷怎么就养了这么一群废物呀!列祖列宗,先皇先帝,看来大清的气数真要完了。文宗皇帝呀,我对不起你呀,大清的江山传不下去了。” 
  慈禧这一哭,满朝的王公亲贵、文武大臣一多半脸色发红,羞愧难当。载漪、载勋、载澜等人却撇撇嘴,一副不屑的样子。慈禧泪流不止,嚎啕呜咽,哭得伤心至极。(第十八章  勇者无兵,义师无款) 
  当外敌逼迫,大臣贪生怕死不肯出征,身为太后的慈禧能有什么办法,她只能痛哭。但慈禧究竟是慈禧,她不像一般的妇人只知道哀哀痛哭,她要通过痛哭让文武大臣感到羞惭,从而哭出来一个领兵打仗的人,你看她哭得多么狠毒:“满屋子的花翎顶戴,却没一个带兵杀敌之人,朝廷怎么就养了这么一群废物呀!”文武大臣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无能保家卫国,让皇太后这么哭着诅咒,他们能不脸红羞惭吗,这难道不是百官众臣的耻辱吗!知耻然后勇,大家都感到羞耻了,就会有人跳了出来自告奋勇去带兵杀敌。 
  慈禧是很精明的,她不光会哭,她还会随时更改陈腐观念,说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话,以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在八国联军撤退,慈禧回鸾北京的途上,段祺瑞带了北洋精兵与磁州地界迎接护驾。北洋兵是按德国的练兵办法练出来的,见了皇帝太后不下跪,只行军礼。这让回鸾的总管王爷载沣很恼火,当场就和段祺瑞吵闹起来,申斥段祺瑞皇上太后不敬。两个人差点动了手。闹声惊动了慈禧,慈禧就下了马车向段祺瑞问话。 
  段祺瑞说:“回太后话,德军即便迎接本国的皇帝,也将不下马,兵不离枪,更无下跪之举,只行军礼。” 
  慈禧点点头,说:“好,好。只要能打仗,跪不跪都不要紧。” 
  贝子溥仑忙上前说:“太后,见驾不跪,再能打仗也是大逆不道之兵,这袁世凯如此练兵,应该下诏申斥。” 
  慈禧怒道:“胡说,那些八旗兵绿营兵大烟抽得多了,枪也扛不动,两腿发软,倒是极能下跪,可这些废物如能打仗,我们还用到西安去逃难吗!” 
  溥仑吓得不敢再说,后边一众官员心情复杂,觉得慈禧说得倒也很有些道理,于是忙说:“太后圣明,练兵首先为的是御侮,软腿的兵再能下跪也是没用。” 
  慈禧便传话说:“袁世凯练兵有方,着即加太子太保衔,以示嘉奖。” (第二十二章长笑督津门,杯酒筹巨款) 
  你看,这儿的慈禧是多么开明,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北洋兵、段祺瑞以及袁世凯听了他的话能不感激,能不甘心为她驱驰?
  五。康有为的驭人术 
  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的处境和孙文差不多,都是海外流亡者。这是孙文就认为他可以和康有为进行合作了,但是康有为态度坚决,决不和孙文合作。作者在第一章用了“尘世英雄相识难”这句话做题目,好像是在惋惜康有为、孙文的不能合作,但在日本,孙文第二次谋求与康有为合作失败,却不见作者有什么惋惜的表示。我想:作者此时不惋惜是对的,因为此时康有为决不可能和孙文合作。康有为虽逃到了海外,但他和孙文有一点不同,他身怀光绪皇帝的密诏,这个密诏让他身价倍增,成了营救光绪皇帝的钦定人物。康有为要充分利用这个身份来干事情。和孙文这个宣称要推翻满清的人合作了,那康有为不是就自己扔掉自己的身份了。 
  康有为用这个身份谋求和日本首相见面没有成功,于是到了北美一带在华侨华人中宣传保皇。他的宣传大获成功,华人华侨们显然对他的身份给于了肯定。时隔不久康有为在北美组织保皇会,开始用自己的身份驾驭华人华侨为保皇事业出力出钱。 
  康有为的这种驾驭做得很出色,出色得几乎相当于欺骗,但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华人华侨们对他的话毫不怀疑。踊跃的给他的保皇会捐款。康有为好玩得很,他的保皇会还有个名字,叫做“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 。这既是一个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经济组织。会长及公司的经理自然非康有为莫属。凡入会之人,最少交保皇费两元,多交不限,作为保皇会的活动经费。康有为大肆做宣传,说: 
  “保救皇上就是爱国,圣上光绪至仁至圣,即使俄国的大彼得、美国的华盛顿也不能望其项背,如今我爱国侨胞踊跃捐款,或以此款组织勤王军,或以此款策反国内大臣、将军,有朝一日救得圣上复出、重摄朝柄,那时参与保皇的同胞皆是功臣,尔等捐款者或作尚书、或作侍郎、或作总督、或作巡抚,到时皆由我提请圣上敕封,甚或封公封侯也易如反掌。圣主复出之后,以君权而再行变法,雷厉风行,不出十年时间,我中国可自立自强于世界,与各大国并列,有此一日,我海外华人华侨同披荣光,受所在国政府与人民的尊敬。”(足本第十二章 红叶送别望乡关) 
  康有为有光绪的密诏,华人华侨们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宣传,另外康有为开出的条件也十分的吸引人,因此加拿大千千万万的华人侨胞欢欣鼓舞,一时间华人入保皇会者络绎于道路,不到一月时间,加拿大就有十多万侨胞入了会。 
  康有为在这一点上很高明,他在海外流亡期间没有缺过钱花,华人华侨源源不断的捐款会费让他的钱布袋经常处于充盈状态。 
  康有为另一个驭人的法宝是师道尊严,他有一大批亲传学生,后来又收了一批慕名拜他为师的年轻才俊,这些弟子稍有异动,康有为就以解除师徒关系相威胁,弄得弟子们很难堪,不得不听从他的命令。康门的十三太保造反要革命的时候,康有为气坏了,怒冲冲从加拿大一路南下: 
  康有为第一站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招在美国各城市办保皇会的弟子齐来见面,怒冲冲问他们:“卓如劝我退隐,他要领导你们革命,你等可知此事,可曾参与此事?” 
  众弟子见老师震怒,都十分害怕,便一齐大摇其头,说:“不知此事,更不曾参与。”只有欧榘甲一人低头不语。 
  康有为就指天划地,痛斥梁启超忘了圣上的恩义,欲行大逆不道之事,祸乱中华。众****也就随了老师一起斥责梁启超,说他辜负了老师的期许,走入邪道,并将信中列名的十三人称作“十三太保”,请康有为采取断然措施挽救他们。 
  康有为说:“今后你们之中谁再倡言革命,便不是我的弟子,师徒之情从此一刀两断!” 
  众弟子俯伏而拜,说:“我等只知保皇勤王,视革命为洪水猛兽,不但自己决不革命,师兄弟中任谁倡言革命,他就是我们的仇敌。” 
  欧榘甲料不倒老师对此事震怒如斯、决绝如斯,如今见众怒汹汹,自己若不认错,便将难容于师门,于是“咚咚”叩头,向康有为认错,请求师尊原谅。(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收欧榘甲容易,但要收服梁启超就比较难了。梁启超受孙文的影响较深,也能讲一套一套的道理,可是康有为自由康有为的办法,他不但会用师道尊严压服学生,还会制造气氛,将师徒间的感情加以利用,这两种办法含混起来被康有为用到了极致,即使强如梁启超也不得不屈服。且看《黄花赋》中关于这一段的精彩描写: 
  梁启超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知康有为见到了他,将是何等的情景,怎样雷霆大怒式的发作。他小心翼翼的推开门,却见康有为在房间的最里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