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低。
  [作者注:]
  1952年7月1日,政务院发出《关于颁发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津贴标准及工资制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走出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它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分为29级,工资随级别而定,不以当时尚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又称“工资分”,也即老干部们常说的“工分”。
  

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工资单位(2)
国家干部中,29个行政级别及其享受的工资分,基本依据当时的行政职务进行评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省会,干部以行政13级划线,13级以上享受高级干部待遇;14…17级享受中层干部待遇。
  在地方政府,中层干部大致是正副县级(相当于处级、团级)为14…17级,227…145分;基层干部正副科级(相当于军队的连、排长)为17…22级,145…110分;科长算是最小的官员;以下没有职称(或尚待升职)的科员、助理员为22…26级,110…92分;不入流的勤杂人员28…29级,88…85分。并且因区域有别,各地水平也不尽相同。
  学校待遇逐步改善(1952—1955年)
  对于饱经忧患、战乱之苦的教师们说来,50年代前半叶是生活较为稳定,待遇不算菲薄而略有回升的时期。
  从1952年至1957年,大学教职员的工资待遇有几次改善。1952年7月###发出《关于全国各级类学校教职员工工资及学生人民助学金标准表》,到1954年又制订了新的《工资标准表》,从6月以后施行。对原来的工资分作了调整:工资分最低50分,最高1230分,从大学校长到勤杂保安人员,共分33级。
  正副校长、院长 650—1230分;教务长、总务长、研究部主任 455—990分;
  教授、副教授 455—990分,讲师 280—535分,助教 205—300分;
  职员 145—425分,工警 50—140分。
  1955年国务院决定:从7月起,将包干制一律改为工资制,统一全国干部待遇。10月25日,高教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通知》;决定废除工资分制,改行货币工资制。发放工资额的计算办法为:
  实际工资数 = 工资分×2200元(1工分值)十 物价津贴16 % (北京地区)
  同一级工资的金额,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区比北京(天津沈阳等)高一些,南京、杭州、武汉等地区比北京低一些。这是由于生活费用略有差异而作的平衡。
  依照1955年10月制定的全国高教职工工资标准表,在北京地区,原l级至33级的货币工资额为:
  校长    (1—9级)    —元
  教授、副教授 (4—13级)  —元
  讲师    (11—20级)    —元
  助教    (19—24级)    —元
  职员    (14—28级)    —元
  工警    (28—33级)    —元
  1955年新币1元的日用品购买力,约合1997年的10元。可见1955年我国教授的收入水平(合1997年的1001—2178元)一直到20世纪末年方才恢复。其间半个世纪的曲折反复、历史教训,值得引起深刻的反思。
  

1952—1955年的校园生活(1)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形势好转。大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讲义费等一律免收,全是供给制“中灶”待遇。从1953年开始,高等学校学生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大学生普遍发给助学金
  1952年7月23日###发出通知,对于大学生废除供给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凡在校学生,秋季开学后,高校学生全部领取助学金:普通学生每人每月万元(老人民币),作为伙食费(仍享受中灶待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每人每月14万元,专科生每人每月16万元,而“调干”学生每人每月32万元。他们的待遇,不亚于在工作岗位上的收入。(注:考虑到物价变化的因素,1952年旧币1万元=1955年旧币13000元 = 1956年新币1元3角左右。详见本书附录。)
  以北京大学为例,中文系1953年级(秋季入学)的新生,由学校供给每月12万5千元的伙食费。所谓“大伙饭”饮食好、营养高。开饭时,大饭厅百多餐桌,纵横排列,主食为大米饭、白面馒头或面条等,不限量随便吃;副食(菜肴)是每人每顿两碗,均为肉、蛋、鱼等,喝汤和调料不算钱。节假日还经常“改善生活”,丰盛的菜肴,8人一满桌。
  1955年以后,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放不同标准的助学金;伙食改“中灶”大锅饭为食堂制。
  学生食堂的伙食
  1953—1955年,大学生每月伙食费旧币12万5千元(新币12元5角、合今150元),学生自己随意买饭票、菜票。可供选择的菜肴,种类很多:
  甲菜旧币1500元(新币l角5分,以下可类推),有宫保鸡丁、古老肉、熘肝尖、木须肉等;
  乙菜1000元(1角),有荤素搭配的肉炒菜,如菜花炒肉、烧茄子等;
  丙菜500元(5分),有素菜,如虾皮熬白菜、土豆丝、拌茄泥等;
  特菜2000—3000元(2角或3角),就是最好的菜了,有红烧鱼、排骨、肉丸子等。
  早饭的小菜有数十种之多,随意挑选。
  每逢节日,菜的品种特多;这样的伙食下相当满意,1个月下来,有时还吃不到12万元。
  学生宿舍尚待改善
  当时,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已经由城里的沙滩红楼迁往西北郊原燕京大学校园内。新校舍正在扩建,1953年刚开工的新宿舍一时盖不起来,新生入学时,男同学暂时住进第一体育馆,几十张双层钢丝床排列起来居住。一学期后,盖起新宿舍楼,4人1间,两张双层钢丝床,屋内有两个书桌,一个书架,大家合用。住宿不交费,宿舍楼道、厕所均由工友清扫。楼道有电话,免费使用。那时,一些调干的同学更发给30多元的助学金,除了吃饭,还有足够的零用钱。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招生人数逐年迅速增加,旧有的学生宿舍不够使用,新建速度赶不上急剧增长的需要,因而一般大学生宿舍都住得很挤。北大(原燕京校园)、清华的住宿条件还算好些。北大多是4人住一室;清华男生6人一室,女生4人一室;通常为双层钢丝床。但北大、清华常因新宿舍尚未盖成,新生入学时便暂住几十个人一间的大厅,待新楼盖起后再搬迁。
  在北京西北郊大学区,新建的矿业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地质学院、航空学院、邮电学院、医学院、林学院等(俗称八大学院)连成一片,以及西直门外的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师范学院等,皆为8个同学住一间宿舍,四个上下铺。这种拥挤的大学生宿舍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教育工作者月薪改为“工资分”计算
  1952年,各学校教职员的月薪也改为每月多少工资分(按粮、布、油、盐、煤多种实物价格综合折算)。据1952年4月的档案资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月工资426—659分(合今人民币1475—2250元),副教授405—489分(合今人民币1375—1680元),讲师304—405分(合今人民币1045—1375元),助教203—312分(合今人民币700—1075元);等等。
  1952年7月起调整工资,教师平均月增59分;清华大学教师中有262人晋级,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讲师100人,助教149人。
  采用“工资分”作为计算单位,是个有成效的积极措施。在当时物价不稳、人民币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保证职工收入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
  根据1954年12月的统计材料,全国划分为288个“工资分”值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广大地区“工资分”价格一般为旧人民币2200元—2800元(合新人民币— 元),西北、西南的边远地区因物资稀缺,物价反而昂贵,工资分值较高。
  到1955年货币改制前夕,上海市的工资分值稳定在2663元(合新人民币元,即2角6分6厘)。北京的工资分值稳定在2210元(合新人民币元,即2角2分1厘)。一个成人维持生活的最低费用为50工资分;也就是说,当时北京最低个人生活费定为老币11万元(新币11元,合今110元),上海最低个人生活费定为老币万元(新币13元3角,合今133元)。
  1955年改行货币工薪制的前夕,北京一个工资分折合元新人民币,教授工资折合新币—元(约合今1658元8角—2322元3角)。
  

1952—1955年的校园生活(2)
知识分子开始习惯以“新人民币”在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存期一般在半年以上。而在40年代内战时期,法币不值钱,人们很少存款,即使短期存款也不会超过几个月。
  由此,人民政府新政权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信任和拥护。
  教授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改变原有的欧美模式,按照苏联教育模式改造,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各系合并组成“综合性”的北京大学,迁入西北郊燕京大学旧址燕园。
  建国后,各大学都安排了教师住宅;教师们基本上不在校外租房居住了。北大的老教授们住在燕南园、燕东园、朗润园、镜春园,在原来燕京大学的别墅式洋房中,每家住1幢2层小楼或1所平房小院,园中颇富园林之美,住房条件较好。年轻一些的教师、职员住在新建的中关园、蔚秀园宿舍楼,也较为宽敞,单身教师还有公寓,或在未名湖畔的雅致房间里。50 年代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侯仁之、林庚、朱光潜等都住在燕南园,翦伯赞、游国恩、浦江清、何其芳、杨晦、冯至、周一良、邓广铭、李汝祺等都住在燕东园,季羡林、金克木、吴组缃等住在朗润园、镜春园;王瑶、林焘、力扬等住在中关园。
  清华大学的老教授们,除了一些因院系调整而调走的以外,仍住在清华园几个老住宅区:北院、西院、南院、工字厅、西客厅等处。
  据1952年12月底北京大学总务处起草的《北京大学校园面积房屋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当年新建筑面积48454平方米(使用面积占73 %);全校用于教学部分的建筑有八座大楼:外文楼、物理楼、化学楼、民主楼、俄文楼、生物楼(新建)、文史楼(新建)、教室楼(新建);饭厅六处:大饭厅(新建)、第一食堂(肺病专用)、第二食堂、东欧食堂(群斋饭厅)、业斋饭厅、工人食堂。
  在中关园新建教职员工宿舍18548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一套者20户,75平方米一套者96户,50平方米一套者64户,35平方米一套者72户,24平方米一套者30户;另建公寓楼2幢,可住43户,共能容纳325户。
  再以广州中山大学为例,老教授们住房仍然是优惠的。一级教授陈寅恪,起初住在西南区52号;1952年夏迁居到东南区1号二楼,这是一幢两层楼的洋房,是辛亥革命那一年由美国人麻金墨夫人捐资6千美金建造,所以又称为“第一麻金墨屋”。陈寅恪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6年。这幢洋房座落于康乐园的中区,四周草坪环绕,楼房独立自成一格。中文系主任王起教授也居住在这里,与陈寅恪为邻。(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