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连战的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访连战的日子- 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正在房间忙得团团转,突然电话响了,一听是同事陈树根。他急切地告诉我:“人家都上车啦,赶快下来!”突然的变故弄得我手忙脚乱。匆忙中,我赶紧收起刚发完稿的笔记本电脑,随便收拾几下行李。背上巨大的双肩背摄影包,拎上行李包,抱起相机冲了出去。等我呼哧带喘地冲出宾馆、奔上面包车时,连主席一行已经步出大门准备上车出发。
  “你来的真是时候!”同车人都笑着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连战送行(1)
连战一行乘坐磁悬浮列车,前往上海浦东机场,即将结束访问,返回台湾。连战走在前面,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向市民们挥手。我拎着大包小包,迈着沉重的脚步跟在后面。因为“负担”太多太重,拍摄起来极其困难。有时不得不一手拎着包、一手举起相机拍摄。情急之中,我真恨不得把手里的东西都扔了。可扔什么呢?相机是我当家的武器,电脑里储存着我流血流汗换来的数千张照片的数码资料,这些肯定不能扔;摄影包、电脑包也不能扔;只有自己行李里装的衣服等似乎用处不大,可那里还有台湾朋友送给我的礼物。
  在近身采访连主席访问大陆的行程中,我除了天天用镜头与访问团进行“近距离交流”之外,也和许多记者、代表团成员建立了友谊。连战身边工作人员兼摄影师杨永山就是一位。
  跟随连战多年的杨永山,被连战他们称为“大师”。一来是赞扬他摄影技术好,二来是对他工作辛苦的“补偿”。永山告诉我,连主席喜欢拍照。但他喜欢的和一般人不一样。拍摄时他经常提醒杨大师:“人不重要,要把风景拍上。”拍完了,他还要不停地追问:“拍上没有?”这时我才明白,杨大师为什么喜欢用广角镜头,他是在尽量满足连主席的要求。
  每次回到台湾,连战都催促杨永山尽快把照片洗出来给他看,给晚了,就不高兴。这次首访大陆回到台湾后,杨因为拍的照片太多,给照片迟了些,连战就发牢骚说:“人家上飞机前,就把相册给我了,你怎么这么慢!”
  杨还说,连主席拿到照片后,经常和夫人看到深夜。两人一边看照片、一边回忆、谈论访问时的所见所闻。谈到高兴时,俩人笑得很开心。
  每次出来访问,杨永山除了负责连战夫妇的摄影之外,还要担负代表团其他陪同人员的拍照留影任务,工作量很大。作为同行,我很理解杨大师的那份辛苦。
  杨永山多才多艺。他将自己设计的一件红色名牌衬衫送我。听永山说,他专门学过服装设计,包括连主席的一些服装都是他亲手设计的。中国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先生还送我一只银灰色派克钢笔。
  作为回赠,我把记录自己阿富汗战争采访经历的纪实作品《奔波在战争前线》送给杨永山,并请他转送一本给连战夫妇。
  台湾朋友送的礼物,我一直珍藏到现在。我觉得那些礼品就像后来连主席送给我的合影照片一样,都是台湾朋友的一份心意。时间长了拿出来看看,算是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台湾朋友送的礼物不能丢。我跌跌撞撞地跟着连主席一行登上了磁悬浮列车,那模样活像个要进行长途跋涉的旅客。
  此时,即将结束大陆访问的连战夫妇,显得异常兴奋。连主席依然是深蓝色西服和黄色的领带。连夫人穿上一身淡紫色的西服套装。他俩坐在列车的座椅上,一会儿和周围人说话,一会儿又抬头望着窗外。脸上不仅看不出连日奔波的疲劳,眼神中似乎多了几分欣慰和留恋。
  灿烂的阳光隔着车窗照进来,洒在他们的脸上。那脸上的微笑显得格外生动。
  因为车厢里的地方狭小,身边的记者又挺多,我拎着行李挤在中间拍摄实在不方便。拍了几张,我便知趣地退到了一边。好在有分社记者在场,采访发稿没有问题。
  磁悬浮列车果然名不虚传,飞也似的奔到机场。连战夫妇走下磁悬浮列车,向周围的欢送人群挥手道别后,便走向贵宾室。
  我站在不远处的人群中,目送着他俩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我想,反正一会儿还可以在机场上见到他们,就匆匆地赶往停机坪,准备采访送别仪式。
  来到停机坪,东方航空公司的B-2382飞机已经昂首挺立、整装待发。机场上的红地毯从远处一直铺到飞机的舷梯下。欢送的人们展开了红色的横幅。排好队的少年儿童们时刻等待。上百名记者的镜头已经瞄准前方。
  就要和连主席和他率领的代表团告别了,我心里猛地有些激动。这激动和在南京第一次见面时的感觉不一样。人们初次见面难免有陌生和距离感。可经过几天接触,如今陌生和距离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和亲切。和熟悉和亲切的人道别,心里总有些恋恋不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连战送行(2)
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感到无奈和遗憾!
  正当我站在机场上、望眼欲穿地等待连战夫妇再次出现的时候,正当我举起相机随手拍下机场上准备送行的人群和现场时,负责给我们送行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赶来,告诉我们:“必须立刻去办理回京登机手续,否则就来不及啦!”
  “我们上飞机的时间还早呢!”我说。
  “不行,来不及!”对方很着急。
  仔细一问才知道,我们回京时间比连主席离开时间早。我顿时傻了。
  “再等几分钟为什么不行?”我几乎和他吵起来。
  “不行,再等就晚啦!”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答。
  那一刻,我真的很后悔,为什么非要预定今天的飞机票回京?
  无奈之中,我举起相机,对着停机坪上即将搭载连主席一行的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对着红地毯和红地毯边上举着横幅准备欢送的人们,拍下最后一张照片,留个纪念。拍摄图片的数据编号为GK1W0300,时间为13∶19。
  同行者纷纷上车。走在最后的我,上车前使劲回过头望了一眼欢送的现场和那架静静停在机场上的飞机。
  我们的车飞快地离开了欢送现场。车里一片寂静,同伴们大都静静地坐着。透过车窗,我抬头望望天空,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阳光灿烂的时刻,我的心上却蒙上一层伤感的色调。
  当我拖着行李,迈着机械般的步子跟在大家的后面,一步步走进候机大厅,准备登上飞机时,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欢送仪式现场传来的声音。送行人群的鼓掌声、连战的讲话声、飞机启动的轰鸣声连成一片。眼前浮现出连战夫妇站在飞机舷梯上、向送行人们挥手道别的景象……
  后来看电视转播知道,连主席结束首次大陆之行,临登上飞机前,留下一句耐人寻味而又饱含深情的话语:“希望杨柳青时不但忆故人,还能够跟大家再来在一起。”
  临别前,连战主席与前来送行的陈云林主任紧紧拥抱在一起。和8天前首次见面时不同,他们的手握得更紧。
  连战离开大陆前的5月2日晚上,中共中央台办、中共上海市委举行晚宴,欢送连战一行。陈云林主任致辞说,连主席的“和平之旅”,两党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谈牵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炽热的感情。短短8天,跨越了60年的历史时空,共同掀开了两党合作的新篇章。两岸同胞凝聚在这场重大事件的目光,集聚了对两岸关系光明前景的期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两岸同胞的美好愿景必将化作连接两岸的彩虹!
  连战致答辞时说,访问虽然短暂,但是能够迈出历史性第一步,我们与有荣焉。万事起头难,有了一个开始,就会有发展。相信两岸关系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不但会开花结果,同时会迈向一个更靓丽灿烂的未来。
  仔细品味陈云林和连战富有感情的讲话中运用的这些词语:历史、感情、期待和憧憬,开始、努力、开花和未来,让人听来感到颇受鼓舞。
  连战离开大陆的当天上午,陈云林主任受权宣布,大陆同胞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大熊猫。同时大陆有关方面将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扩大开放台湾水果准入并对其中十余种实行零关税。后来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止,那对百里挑一的大熊猫一直未能登上宝岛。
  即将告别大陆时,连战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连战说,承蒙中共中央的热情接待,相关部门的全心全力的安排,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非常愉快、顺利、成功地完成了8天“和平之旅”的访问。尤其是所到之处大陆民众自发自动对我们所展示的友谊,成为每一位成员最珍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他说总的印象是,整个大陆是成就、创新的新天地。
  连主席一行登上飞机离开大陆返回台湾。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连主席结束大陆之行,下午1点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香港,再转道回台湾。没有在最后一刻用相机和连战主席说声‘再见’,感到有些遗憾。近身采访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大陆之行,已成为难忘的纪念。”
  

为连战送行(3)
回京后不久,摄影界最有影响的报纸《人民摄影报》在一版刊登了我写的纪实文章《近身采访连战的日子》,讲述自己采访连战首访大陆的那段难忘经历。同时刊登了我拍摄的照片《跨越海峡的拥抱》。
  回到北京后不久,5月中下旬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份连战送来的特殊礼物——我和连主席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正面还有连战的亲笔签名。那照片就是5月3日在我们在他房间拍摄的,摄影者应该是他的摄影师杨永山。
  连主席送给我的照片一直摆在我的办公桌前。每次看到他,就想感谢连主席,他工作那么繁忙,还想得那么周到。
  也正是从2005年的那个春天开始,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分关注,关注台湾、关注两岸关系、关注连战。
  

媒体大战为连战(1)
在我的印象中,连战在和包括媒体在内的人士打交道时,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这是连主席的真心话。八天七夜的连续奔波访问,对于年近七旬的连战主席来说无意是一次艰苦的旅程,对记者也是一次艰难的采访。难怪,他离开上海返台前作告别演说时曾动情地说:“记者朋友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你们至少要比我晚睡一个小时,早起一个小时,谢谢你们!”连战先生最后给中央电视台随访记者任永蔚写了一句话:“任小姐:辛苦了!谢谢你。”
  “这活儿真累!”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听到港台记者如是说。这是我第一次听港台记者说“累”。他们能说累,应该说明这次采访真的很辛苦。当年朱钅+容基总理都称赞香港记者跑得快、能吃苦,不怕累。可这一次大家都觉得累了。我认为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连战的特殊身份和他半个多世纪后重返大陆访问的特殊性。二是大陆方面对新闻报道采取“开放式”的采访政策,上千家新闻媒体、数千名记者参与的这场新闻大战竞争异常激烈,近乎白热化。有记者朋友笑称说:“谁让我们采访的是‘连战’,‘连战’就是要连续采访、连续战斗!”
  海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包括大陆媒体、国外媒体、台港澳媒体全面出击,报道连战首次大陆访问。大陆媒体方面,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无论是党报还是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