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东史郎交往13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与东史郎交往13年-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6万多人的签名信函和包裹带回日本。今天,我们决定,正式将中国人民的心声送达给日本最高法院,希望他们能倾听中国人民的呼声,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判决。”
  来自美国的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会长谭汝霖先生说:“东史郎案决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案,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案件。日本司法当局理应维护历史事实,不得给敢讲真话、向受害国人民反省和谢罪的日本旧军人施压,封堵历史证人真实的证言证词。”
  日本山口县支援东史郎诉讼案实行委员会副会长木泽先生说,“我们这一组织是在今年请东史郎先生讲述东史郎诉讼案以后自发成立的,虽然人数只有100人,但我们全力支持东史郎维护历史事实的正义行动。我们坚信,历史的真实是绝不能抹杀的,东史郎必胜。”
  东史郎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我已经连续打了七年半的官司,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我绝不后悔,因为有这么多热心的人在支持着我。虽然,我今年已经88岁,不知在有生之年能否打赢这一官司,但我一直要打下去。因为这场官司输了,右翼势力将更加猖獗,‘南京大虐杀虚构论’将在日本更加盛行。为了对真实的历史负责,我将无怨无悔地一直将官司打到底。”
  东京时间13时30分,我与全体与会人员一起,簇拥着东史郎先生,打着两条签名横幅,将中国人民签名的信函和包裹,一起送达日本最高法院,让法官们倾听一下,来自中国人民的呼声。
  其实,会场离日本最高法院近在咫尺,出得门外,穿过一条公路就到了。可能是会议的组织者有意这样安排,以方便参会人员。日本人考虑问题特别注重细节,往往会很周全。
  按惯例,先得有人进去办手续。100来人全部站在法院门外等候,引来过路人员的注目和观望。
  手续办得很慢,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凡事非常较真的缘故。至于在日本最高法院办事,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和88岁的东史郎一起,就这么长时间站在街头,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吧!
  终于办好了入门的手续,我们和东史郎等一起进入法院内,接待大家的只有一名年轻的法官。
  首先由中北律师与其讲话,大致是说,今天到场的都是东史郎的支持者,大家来的目的,是希望该法院能尊重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
  我也被推举与法官讲几句话。我说:“今天,我是代表6万多签名支援东史郎的中国人来到这里,向你们转交他们的心愿,希望你们能还历史一个公道,还东史郎一个公道。”
  我们说完后,法院有关人员便催促赶快离场。整个会见不到10分钟。多少给人留下一点尴尬,留下一点不足,也留下一点不满的情绪。
  这就是官僚的日本最高法院,日本朋友这样评价说。
  12月14日和15日两天,我们在日本友人松冈环和老华侨林伯耀等人的带领下,先后去了日本参议院、众议院和外务省,拜见国会议员田英夫、田中秀征、绵织淳等,还得到了日本前众议院议长土井多贺子的接见。
  12月15日晚,我们一行从东京乘###赶到名古屋市后马不停蹄地在市民###上作证,受到了欢迎。又于当天晚上赶到了京都。
  日本德川家康于庆长15年(1610年),选定陆海联络方便的那古野台地,开始建造名古屋城,以后历经约400年的蕴育,形成了名古屋的历史和文化。1999年,这座城市人口约216万多人。名古屋港可以停泊300艘船舶,货物总吞量为日本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国际贸易港。1978年12月,名古屋市与南京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第七章 在日本邂逅东史郎(3)
遗憾的是,我们无暇看看这座美丽的城市。当天晚上,赶到了京都。
  ○612月16日清晨,在山内小夜子秘书长及京都大学研究生宗田昌人的陪同下,我登上拜访东史郎家的电车。
  在车上,山内小姐告知我:“东先生听说你要到他家来,别提多高兴了。已经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商量怎样接待你。”
  的确,东史郎先生几次来南京,先后参加了加害历史事实遗址调查和忏悔、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史郎案手榴弹试验、《东史郎日记》中文版首发式等等,几乎每次都与我会面交流。我还单独陪同他去杭州、上海等地作证言。在共同斗争的岁月里,我与东先生已经成了忘年交。
  东史郎家位于京都府丹后半岛。这里是日本海洋自然风景带,不仅植被原始,郁郁葱葱,而且海岸线连绵起伏,景色如画。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山内给我讲起了东史郎的家境与身世。
  东史郎出生于京都府竹野郡间人町。这个地名的由来,传说与日本天皇家族有关。日本圣德太子的母亲穴穗部间人皇后(钦明天皇的皇女)曾经莅临此地,这便是间人地名命名的原由。
  ○7“间人”的语序刚好与“人间”相反,读作“TAY? —IZA”。这是一个富于哲理又极难理解的地名。只读汉字,你无法准确读出它的发音。此词汇是源于朝鲜语,还是阿伊努族语抑或其他语种,已无法考究。
  间人位于京都府丹后半岛的顶端。
  日本列岛之一的本洲形似一个左右对称的罗马字人,弯曲之处,能登半岛明显地突兀于日本海。它的西侧被若狭湾环抱,与之隔海相望的正是丹后半岛。
  间人美丽的白色沙滩被指定为日本山阴海岸国家公园。海岸上,常常看到树立起的广告牌上画着通红的丹后半岛特产——长脚蟹。
  从前,大批海外来人,经由朝鲜半岛远渡重洋来到日本,间人曾是一处上岸的口岸。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间人是日本吸收大陆文化的前沿窗口之一。
  间人町曾经只有一条独立的街道,后来由于与丹后町合并,被称为丹后町的间人。
  间人曾居住着两户同一血统东姓氏的兄弟人家。一户是酿酒铺的东龟次郎,另一户是船舶营业店的东助治郎。龟次郎膝下有5个子女,三男二女,东史郎是作为第二个男孩降临到这个家庭的。
  东史郎生于1912年(明治45年)4月27日。明治时代刚好是在这一年的7月30日结束的,而大正时代是在他出生3个月后开始,他的命运和青年时代的特殊经历,似乎从刚出生时就已经注定。
  六年后,由于经营往来于丹后和佐贺之间的船舶营运业的助治郎家没有继承家业的男孩,所以就收养6岁的东史郎作为养子。他家拥有一艘“城岛丸”客船,通常驶往舞鹤及城崎方向。
  1923年(大正13年)4月,家境富裕的东史郎离开家乡丹后半岛的间人,前往京都市区的名校—旧制京都府立第二中学就读。
  东史郎就读于旧制中学时期,正值大正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后来作为历史作家活跃于文坛的海音寺潮五郎当时也在二中执教,东史郎就是在这种自由风潮的气氛中勤勉学习的。
  海音寺潮五郎原名末富东作,是个汉文和东洋史老师,后来成为享誉日本的知名作家。东史郎对这位老师十分敬佩,曾说过:“海音寺潮五郎是我终身的良师。”受其影响,东史郎曾立志“做一位小说家或新闻记者,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正是这种热爱文学的孜孜追求,使他后来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笔锋犀利的写作能力。
  东史郎就读京都市内立命馆大学预科一年级时,由于养父助治郎猝然去世,他不得不中途退学。那年是昭和6年(1931年),他19岁。这一年,正值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东史郎养父家庭为了经营兴业公司即全丹兴业,所以将他召唤回家继承祖业。当时,该兴业公司雇佣了将近10个职员,经营由游动艺人表演的小戏剧院。东史郎接手经营后得心应手,生意不错,直至1937年8月应征去中国战场为止。
  

第七章 在日本邂逅东史郎(4)
1941年(昭和16年)6月,从中国战场退役还乡的东史郎与同乡姑娘久江结婚。当年他29岁,久江19岁。他们两家均住在间人。
  1944年,(昭和19年)3月,东史郎再次接到征兵令,第二次开赴侵华的战场,九死一生,终于在日本战败投降后的1946年1月得以生还间人。
  战后,东史郎的兴业公司经营电影产业,因生意兴隆,不断扩大规模,在丹后一共开了8家电影院,雇佣职员达50多人。据说东史郎夫妇拥有丹后半岛第一辆进口的美国小轿车,拉着电影片奔驰于各个电影院之间。当时他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是他经商几十年中最为鼎盛的时期。
  东史郎共生有5个子女,4女1男。他为其中一个女儿起名“美芙子”,就是效仿女作家林芙美子的名字而来的,源于他对文学的情有独钟。
  后来,由于日本电视的逐渐普及,电影产业的日渐衰落。于是,东史郎果断地放弃了电影事业,关闭了兴业公司。他购置了一批制造地方特产的丹后绉绸纺织机,开始经营商号为川助纺织公司的事业,其工厂兼住宅的木板房,连绵30多米长,在丹后形成较大的规模。后来,由于价格原因,他的4家工厂,一间间的倒闭。
  于是,东史郎又转产于金属加工制造业相关的精密仪器,并为了市场的需要,第一次把公司总部设到离丹后半岛较远的名古屋市。
  生意场上的大起大落,造就了东史郎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的性格,他是一个不轻言放弃和不服输的人。
  在山内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不知不觉,车已到达纲野火车小站,时针已指向上午11时30分。走出车站,一眼见到前来迎接我们的东史郎先生。
  一阵寒喧后,东先生将我们引到一辆白色的丰田小轿车旁,执意让我们上车。他亲自驾车接我们回家。
  车启动后,我与东先生并排坐在前面,一眼敝见88岁高龄的东先生,开车时手脚却非常麻利,车速也始终控制在60—70码之间。汽车穿梭在山洞与弯弯小道时,东先生镇定自若,车子开得稳稳当当。当我问及老人每周开车行驶多少公里时,他说:“这不一定。有时他的工厂忙,他开车帮着运货,每周开车1000公里以上,平时每周最少也在100公里以上。”
  在一旁的山内插话说,东史郎现在仍然是三家公司的董事长,经营精密机床业务,总部设在名古屋市。他虽然年逾古稀,但仍然每月最少一次亲自驾车去公司总部,下订单或洽谈业务。从他的家乡丹后半岛到名古屋,单程路程大约200公里。由于当天要返回,来回要在路上花费10个小时。为此,他会把车开得飞快,车速有时达到100公里以上。
  看来,喜爱参加劳动,是东史郎身体好的原因之一。
  一直聚精会神开车的东史郎,突然对我说:“朱先生,你在南京一定很少见到大海吧?我领你去看看大海!”于是,车头一转,很快将我们带到了风景绮丽的大海边上。
  海边的护提 约有一米多高,很陡峭,人们上下全靠一个用角铁焊制的约60公分宽小梯子。东史郎走上前,踏着梯子,噔噔噔地下到沙滩里去。全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感觉。
  这里的日本海湛蓝湛蓝,它不同于太平洋的青黑色,也异于我国黄海的浅黄色。眼前的海水平静祥和,海岸线独具特色,一片片白色沙滩点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