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东史郎交往13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与东史郎交往13年-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弄明白了木柄手榴弹的技术参数还不够,我们的目的是要进行模拟性质的实爆试验。谁来主持这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的试验呢?
  我们找到了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所长吴腾芳教授接待了我们。在我们的反复请求和劝说下,吴教授终于接受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委托,承担起手榴弹实爆试验的工作。
  吴腾芳是享誉中国的著名爆破专家,曾发明和主持一百多项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是一项特殊的试验,它要为《东史郎日记》案提供科学而有说服力的根据。这也是一项复杂且危险的试验,涉及到火药、雷管和真弹实爆。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为此,吴教授和他的助手们伤透了脑筋。
  第一步要遇到的难题,是要拆装分解木柄手榴弹。而手榴弹拆装是违规的,技术规范上明禁不许可拆装。
  “为了《东史郎日记》案,我们得打破常规,破例干一次。”一向处事严谨的吴教授终于下定了决心。
  为了万无一失,吴教授从某军工厂请来了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胡老。
  胡老一辈子造枪炮弹,对手榴弹的性能了如指掌。他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拆下了十多枚1967式木柄手榴弹上的拉环和弹体上的小木螺丝,使手榴弹的弹体与木柄部分相分离。
  然后,利用在车床上提前加工好的两个夹具,一个夹住手榴弹木柄,另一个夹住手榴弹弹体铁件,两个夹具上分别焊上一根钢丝绳,再分别拴在两个绞盘上。
  又找到了一个旷无一人的空地作为试验场,将手榴弹置于场地中间,在两端安装好绞盘及支架,负责试验的人分别躲在两端的壕沟内,绞动绞盘,使手榴弹的木柄与弹体部分缓缓分离,最终分解开手榴弹。
  在这一过程中,弹体中的雷管稍微受到扭曲或挤压,就会立即引发爆炸,危险程度极高。
  手榴弹的弹体和木柄分离开来后,接下来就是取下雷管和TNT炸药,同样充满了危险。
  

第四章:为《东史郎日记》案举证(5)
试验者们先小心谨慎地卸下雷管,又找来竹筷子,用刀把一头削得尖尖的,再轻轻地、一点点地撬动弹体铸铁件内塞满的TNT药粉,使之成为空壳。
  至此,手榴弹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才算真正就绪。
  第一项要进行试验的,是手榴弹弹片的破片试验。
  吴教授和他的助手龙源副教授用薄钢板,找人焊制了一个圆形大铁筒,筒里面盛满了黄沙。铁筒里放着与1937年中国军队使用的手榴弹相同药量和成分的弹药,用蜡紧紧密封的铸铁弹体,其雷管的引信与铁筒外相连接。然后,将铁筒加上盖子,盖子上面压上大石头。
  一切就绪后,点燃了通向铁筒内的导火索。
  随着轰的一声闷响,铁筒内试验用的弹体被引爆了。
  少顷时光,吴教授的助手们上前打开了铁筒盖,用早已准备好了的小筛子,一点点地筛铁筒里的沙子,找出弹体残片有多少块,最大和最小的残片体积是多少,以此计算弹药的威力。
  第二和第三项试验,是做邮政袋燃烧试验和干坑模拟试验。这需要一个较大范围的野外场地,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租用了南京东郊汤山镇上峰的一块山坡地,准备在那里进行上述两项试验。
  试验的时间定在了1998年3月6日。
  为了证明试验的有效性,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东史郎本人、《东史郎日记》上诉案律师团和日本支援东史郎案审判实行委员会成员,现场见证试验的全过程,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这也是东史郎先生战后第四次来南京。对于我来说,是第三次与他见面。
  我们还专门委托南京市公证处刘庆宁和吴巧宝公证员,全程参与公证,并在试验结束后出具公证书,使这一试验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有日本朋友告诉我,中国和日本同属大陆法系,公证在日本是有效的。
  是日,天气晴朗,南京的春天风和日丽。
  我陪同东史郎先生、《东史郎日记》上诉案律师团中北龙太郎、丹羽雅雄和空野佳弘律师、日本支援东史郎案审判实行委员会山内小夜子、西村秀树、菱木政晴、山本干夫、芹泽明男等日本友人,前往试验场。汽车从中山门出去,沿着宽阔的沪宁高速公路前进,很快到了汤山镇出口。从汤山出去十多公里处,便是上峰试验场。
  汤山,是南京城东侧的门户,因其山上有温泉而取名。汤山的溶洞内,还出土了35万年~50万年前古人类的头盖骨。它可以将南京人的历史追溯到50万年前。
  汤山也是东史郎所在的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当年进攻南京的地方。据1987年8月曾和东史郎一道在京都公布战时日记的日本老兵上羽武一郎(曾是二十联队卫生兵),在其1937年12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
  “(南京汤山)炮兵学校用大理石做成的校门,我真为学校(炮兵学校)之大感到惊讶!我们搜索败兵,开进树林里,用火把照路,开进村子(应为营房)里搜身,都剃着光头,发现其中一个人(有身份证),他们的表情痛苦。一共抓出100人,让他们背向小河,我们向这些败兵齐射,顿时出现了一片血海。有的人还挖出败兵的肝。”
  多么残忍的描述。这种战争体验,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讲述得出来。况且上羽武一郎讲的汤山炮校,不仅当时有,现在仍然是炮校。
  为什么日本军人对待中国人这样残暴?日本著名的律师、中国人战争受害者诉讼辩护团团长尾山宏作了如下分析: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在接受外国文明的时候充满了矛盾。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引入了中国文明,但同时为了不让中国文明占据统治地位,强调‘和魂汉才’。同样,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在西欧文明蜂拥而至的时候,又极力宣扬‘和魂洋才’。
  所谓‘和魂汉才’、‘和魂洋才’,指的是在吸收中国和西欧的制度、技术、技能、文化时,必须坚持不能丧失优于中国与西欧的‘和魂’(日本人的精神)。
  

第四章:为《东史郎日记》案举证(6)
日本在对中国及西欧文明充满憧憬的同时,也伴随着强烈的自卑感。为了消除这种自卑感,只有刻意强调日本及日本民族的优越性、优秀性,并将其植入人们的观念之中。
  这种对日本及日本民族的优秀性、优越性的信仰,以及对亚洲各民族的蔑视,与日本人无视人类尊严、无视人权的历史相结合,使其不将中国人、朝鲜人以及东南亚人视之为人,这正是日本军人严重违背人道的卑劣行径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从近代历史来看,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由于领先于亚洲各国实现了工业化而产生了优越感。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是西欧列强来势凶猛的帝国主义侵略与扩张,而不是产生于近代西欧的尊重人权的精神与价值观。这些都为此后的日本留下了祸根。
  近代日本取得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以及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胜利,又迅速使其优越感及对亚洲各国人民的蔑视极度膨胀。
  日本军将士在日本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懂礼貌、亲切、善良的普通市民。但是,当他们加入军队,开赴中国前线,就摇身一变像野兽一样凶残。对于这样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即使在战后,日本也没有深入到国民的精神层面上进行探究和批驳。”
  一个日本人,竟然对日本军人在战时之所以发生加害暴行的原因,作出如此透彻的分析,实在令人佩服和尊敬。
  作为东史郎的战友,上羽武一郎记述的是在南京炮兵学校屠杀100名中国俘虏兵的日记,但他绝不会想到,他的战友东史郎,为当时在南京另外一个地点的屠杀日记而引起诉讼,更想不到会在60年后因此日记来汤山作实爆试验。
  东史郎先生此时怎么想呢?只见他两眼紧盯住窗外,一言不发。是在思考过去?还是在思考现在?
  我们的心中都惦记着上峰试验场和即将要进行的试验,谁也无心思去留意车窗外的春色。
  汽车最后驶进了山路,在颠簸不平之中来到了试验场。
  只见这里早已聚集了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有关人员、南京市公证处公证人员、江苏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等。一向冷清荒凉的荒山僻野,变得热闹起来。
  山坡边上的一块平地中央,新挖了一个大土坑,深约米,半径约9米,坑岸边护坡角度达45度,坑沿垂直高度为1米。这是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前两天开来挖掘机,专门为此次试验开挖的。看来,他们为这次试验作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
  东史郎那天内穿白色蓝长条衬衣,打一条灰白色领带,着一套深灰色西装,外套一件浅灰色风衣。他来到试验现场后,一会儿蹲下来看看土坑,一会儿站起来摸摸试验用的模拟木头人。看得出,他的内心很高兴,对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满意。
  先行实施的是邮政袋和手榴弹燃烧试验。因为在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书中,有认为燃烧着的邮政袋绑手榴弹会爆炸,对实施加害的人会造成伤害,所以不可能会去做的。
  试验者将一个帆布做的邮政袋平放在地上,上面放着三枚手榴弹,然后浇上汽油,点上火,人迅速离开,躲到安全地带观望。只见一团火苗在燃烧,邮政袋一会儿烧完了。但手榴弹并没有爆炸,说明了在常温情况下,手榴弹并不会发生爆炸。
  虽然,手榴弹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爆炸,在理论上也不会发生爆炸。但是,谁也不敢冒失地立即走上前去看个究竟,防止弹体受热后,延时爆炸,发生意外。
  直到冷却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走上前去。只见三枚手榴弹静静地躺在地上,好像骄傲地在说,这点明火,奈何不了我。
  接着,实施干坑(45度)邮政袋捆三发制式手榴弹滚落实爆试验。这个试验完全模拟《东史郎日记》中记述的手榴弹伤人事件进行。
  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专门做了一个身体蜷曲着的木头人,为了防止木头人在水中沉不下去,他们特地在木头人上钻了一个洞,洞里灌注了水泥浆,达到140斤成人的体重。工作人员将其装入邮政袋内,在袋口上拴上三枚手榴弹。又在干坑不同方向上竖立两米高的木靶板,分别距坑口2米、4米、6米、8米、10米远。
  

第四章:为《东史郎日记》案举证(7)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吴腾芳教授举起了手中的小红旗,吹响了指挥实爆试验的哨子。
  两个负责实施爆破的人员,拉掉三枚手榴弹的拉环后,只见嗤嗤地冒着白烟,他俩使劲将装着木头人的邮政袋推向土坑内,然后迅速跑到10米之外,跳进了掩体之中。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三枚手榴弹同时爆炸。响声在山谷里回荡,仿佛是炸响了的闷雷。
  人们立即跑到靶板上,看手榴弹散片的杀伤力如何。在2米靶板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手榴弹的碎片。而在4米靶板上,只看到一、两个碎片。在6米、8米和10米靶板上,找不到一粒碎片。
  干坑试验的结果证明,加害者拉开手榴弹拉环后,只要跑出6米距离外,就可以脱离危险。
  试验取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