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模詹豢梢晕伲K韭砬ǖ摹安拧焙汀懊毙纬闪思蟮你7矗盟罡凶锻矗灾劣凇岸龋娣此稹薄6欢褪艿轿薅酥冈穑徊蛔鍪略蛞眩隽耸路炊愀狻?梢韵爰韭砬ê蟀肷掣鹤拧白怨钡闹馗海绾喂驴嗥悖匏蚀樱
    伟大灵魂成就历史地位
  “自宫”之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了,而激扬文字的太史公新生了。“新生”的太史公突然具备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开始以饱受歧视的、社会最底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看待历史。对那些是非成败、灰飞烟灭、否泰强弱、日月盈亏,司马迁难免生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感喟和智慧。从此,在他的笔下,不论是儿女情长的项羽,还是老谋深算的刘邦;是出使西域的张骞,还是抗匈建功的卫青;是工于心计的王美人,还是不露痕迹的汉景帝;都因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而血肉丰满,这就是所谓“成一家之言”。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4)
这种改变后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1。生死观。
  脍炙人口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源自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史记》之重,亦重于泰山。司马迁置屈辱、生死于脑后,成就史书中的“王者之作”,更是作出了“重于泰山”的人生选择。
  《史记》有一篇《季布列传》写道:
  季布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虎将,多次打败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项羽兵败自杀之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宣布: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季布躲到当时的大侠朱家家中当奴隶。朱家为了营救季布,亲自到京城拜见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夏侯婴。朱家对夏侯婴说:两主相斗,各为其主。季布作为项羽的部下,尽心尽责,那是他的本分。皇上能把项羽的臣下都杀光吗?如今,皇上刚得天下就报私仇,怎么能显示宽广的胸怀呢?真把季布逼急了,他逃到北边匈奴或者南方越人处,岂不是拿壮士资助汉朝的敌人?刘邦听后,立即赦免了季布,并封季布为郎中(皇帝的侍从)。汉惠帝时,季布当了中郎将,阻止了吕后对匈奴用兵。汉文帝时,季布又担任了河东太守,成为汉朝一代名臣。
  在《季布列传》结尾,司马迁说:在项羽那样以勇猛著称的名将面前,季布能凭自己的勇敢显露名声,可以称得上是壮士。但是,季布为了保全性命,在朱家家中当奴隶,这是多大的耻辱啊!为什么季布不选择死亡呢?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才,他把受辱不当作是一种耻辱,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
  可见,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评价正是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终生追求,何惧屈辱?能成大事者,在这一点上,概莫能外。
  2。金钱观。
  司马迁面临宫刑之时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以钱赎罪。武帝时期,许多参加对匈作战的将领犯了死罪都以此买命。司马迁拿不出五十万钱而惨遭宫刑,这使司马迁对金钱有了新的看法。
  司马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务实的观点。
  《史记·货殖列传》认为:追求富有是人的天性。司马迁说: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为追逐利益而来。拥有一方土地的王侯,还嫌自己不够富有,何况是天下百姓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我们民族的传统一向重义轻利,儒家提倡安贫乐道,言利者会被人们不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一段名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赞赏颜回安于清贫,也就同时贬斥了物欲和金钱。然而,不衣不食,何谈礼仪廉耻!司马迁似乎有所洞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只要是“取之有道”!
  3。犀利深刻。
  司马迁刻画历史人物,入木三分;原因在于,司马迁从自己的经历中读懂了许多历史人物,读懂了许多他过去认识不深刻的东西。
  从来史官对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马迁是个例外。高祖十年(前197),陈豨被逼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吕后利用陈豨事件诛杀了韩信。刘邦得知韩信“谋反”被诛一事后,派人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五千户,还派五百士兵作为警卫。文武百官得知萧何加封,纷纷前来祝贺。原秦朝东陵侯召平却前来吊丧。萧何大惊,询问原因。召平说:相国的大难从此开始了!你想,为什么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地平叛,你奉命镇守关中,不受征战之苦,反而受到加封?因为韩信刚刚谋反,皇上怀疑你也有反意,所以加封你。希望你不要接受任何封赏,把全部家财捐出来作为军费,皇上一定很高兴。萧何赶快依计行事。刘邦对萧何的这种做法有什么反应呢?《史记》中《萧相国世家》写了四个字:上乃大悦。
   。 想看书来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5)
萧何是什么人?他是刘邦早年在沛县时的上司,一向对刘邦关爱有加。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带领全族人一直追随刘邦。刘邦当了皇帝,功臣争封,大臣们都主张曹参的功劳第一;唯独刘邦坚持萧何的功劳第一。刘邦说,所有的功臣都是猎狗(功狗),唯独萧何是指挥猎狗的猎人(功人)。(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见,刘邦对萧何多么信任!但是,韩信事件之后,刘邦对萧何也不放心了。“上乃大悦”四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刘邦对开国功臣的猜忌之心。把一个开国皇帝的心事剖析得如此深刻,二十四史中唯独《史记》能做到!
  唐人刘知己说,写史要具备“三才”:史才,史学,史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识。史识是史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史书只是材料的堆砌。《史记》固然离不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开创之功,离不开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博闻广识;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铸就司马迁修史的伟大灵魂。真正让司马迁区别于其他所有史家,让《史记》有别于其他所有史书的关键,是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正是这种不幸遭遇,造就了司马迁的史识,铸就了司马迁的伟大。
  遭受宫刑之前,司马迁一心要当一个皇帝的忠臣、宠儿(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但是,惨遭宫刑之后,他沦落到太监般的尴尬地步,被开除出社会正统之列。至此,他不再书生之见,不再人云亦云,而开始有所怀疑有所批判,拥有了充满个人意志的识见和胆略,千古不朽的《史记》横空出世。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戕害,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史学家和一部卓绝的史学著作。这个让司马迁生不如死又死而后生的汉武帝,到底是草菅人命还是天威难测?如此性情中人,是通过怎样复杂的斗争登上权力顶峰的呢?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1)
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也就是景帝登基那年,他的第十个儿子出生,取名为“彘”。双喜临门的刘氏皇族并不十分在意这个小婴儿的诞生。因为,封建帝制“立嫡立长”,后宫三千佳丽,一位美人生育的十皇子,距离权力中心可谓“十万八千里”。但是,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彘儿”,后来竟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汉武帝。汉武大帝是非功过,后世津津乐道,就连他的即位都充满了悬念。排行第十的他,为什么能坐上皇帝宝座?称帝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宫廷争斗?
    汉武帝:被命运垂青的皇十子
  汉武帝一生叱咤风云,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
  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
  第一个大力拓展疆土,奠定中国辽阔疆域。
  第一个开通西域。
  第一个用皇帝的年号纪元。
  第一个用罪己诏的形式,进行自我批评。
  这六个第一,特别是罢黜百家,用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影响深远。
  同时,这个声名赫赫的汉武帝,在位时间也非常长。他从16岁即位到70岁去世,执政54年。两千多年后,清代的康熙皇帝,从公元1661年到1722年,执政61年,才刷新了他的这个“在位纪录”。一个国家纪录保持了两千多年,很不容易。
  然而,后世对汉武帝的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他雄才大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赞他丰功伟绩,有人批他专制独裁。这个让两千多年来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和评价自己这位顶头上司呢?
  前面提到,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纪元的。在汉武帝之前,皇帝没有年号,所以,史书记载汉景帝,都说前多少年,中多少年,后多少年,按前、中、后排。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彘,刘彘。正史没有记载为什么汉武帝取名为“彘”,只有《汉武故事》略有一笔:景帝亦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
  汉景帝是一个高产皇帝,他共有十四个儿子,比刘邦的八子多得多。十四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妃嫔。其中的王娡王美人,生了后来的汉武帝。唐姬生了一个。贾夫人生了两个,有一个中山靖王刘胜,大家应该比较耳熟。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自称“刘皇叔”,他喜欢追溯自己的皇家血脉,一追追到哪儿去了?追到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那儿去了。汉景帝已经是“英雄父亲”了。中山靖王更不得了,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自称中山靖王的后裔,难保不是浑水摸鱼。到现在,我们都难以查清,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哪个儿子的后代;无论如何,刘备跟皇室攀上亲戚了!蜀汉政权强调自己是“正统”,原来也不过如此。
  说回汉景帝。景帝另外两个妃嫔,栗姬和程姬,各生了三个儿子。最后还有汉武帝的姨母,也就是王娡王美人的妹妹王兒姁(ní xǔ,泥许),当年也被送入太子宫中,为景帝生了四个儿子。
  十四个儿子中,汉武帝是普通嫔妃之子,不是嫡子;排名不靠前,皇十子。中国封建帝王继承制度有两个原则,一个叫立嫡,就是拥立皇后的儿子;一个叫立长,就是拥立长子。很明显,刘彘都沾不上边。难道他前面的九个哥哥都愿意放弃太子之位吗?命运为什么偏偏垂青于皇十子刘彘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彘好运眷顾,既是吉人天相,又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