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饼,小地主只能逢年过节改善伙食,这个选择题出的比王小丫有水平。
  如果屠狗之辈有此见识,后来韩信还耻于与樊哙为伍,那就是韩信有毛病,韩信有毛病虽不至于死,但确实欠扁;反过来说,如果韩信没看错人的话,那就有这样的可能,樊哙这几句回响于历史天空的话是萧何一字一句教的,著作权是萧何的,只不过借樊哙的大嗓门和威武气势发表一下而已。如果真是这样,张良“愿沛公听樊哙言”的劝告就有点儿晚了,落在萧何之后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黄袍加身岂止在陈桥(2)
我甚至这样联想,“进了咸阳做皇上”这句话,萧何早就已经念叨给刘邦听过了:黄袍已经加身,登基还需努力。
   。。

一个忽悠人一个坑人(1)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99~300页
  “约法三章,话一句耳!”我忘了这是哪位古人说过的,印象很深,所以每当读书读到此处,看到刘邦忽悠三秦父老时,这句话就自然而然冒上来。甚至后来每当看到有人在信誓旦旦地描绘美好未来的时候,每当有人在言之凿凿承诺要如何如何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话一句耳”。锐圆在伟大的祖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人生观谈不上,人生经验还是有一条:对美好的承诺和许愿怀疑一下没坏处。“听其言,观其行。”对###如是,对其他人也不妨如是。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汉法多承秦法,“悉除去秦法”盖不可信。我不是学法律史的,也没读过这方面的书,但总体感觉,在中国,历朝历代,法本身如何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执法者的尺度掌握。“公门里面好修行”,是一个方面;“灭门县令”是另一个方面, 都是讲掌握的尺度,和秦法、汉法,抑或《大明律》、《大清律》,关系不是很大。直到今天,李敖都说我们的宪法是全世界最好的宪法,在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力方面非常充分。但是,我们的宪法实践则远远不如那些“差劲”的国家。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杀了什么人?什么人杀人?伤人到什么程度?盗了多少?抵什么罪?刘邦一句话就能把如此繁复的立法工作全部搞完?我认为关中父老之所以欢迎刘亭长,关键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一是灭了暴秦,二是纪律尚好,后来军队没有驻扎在咸阳,而是“军霸上”。“约法三章”在今天看来,任何一个原始部落都自然而然能做到。如果说真的是刘邦的“约法三章”起了作用,那主要也是因为关中父老由此感觉到刘邦是个讲法制讲道理的人,一支武装,讲道理就是军队,不讲道理就是土匪。
  项羽是作为刘邦的反衬出现的。项羽在河北灭了王离,降了章邯,全部击溃了秦帝国的主力军团。当他胜利之后环顾形势的时候,发现刘邦卡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搞叛乱和政变,不控制首都不是瞎整吗?!另外,对秦皇的仇恨还没有宣泄,于是项羽挥师西向。
  项羽在西进过程中坑杀降卒。关于此事论者众矣,但多从道义、人性的方面批评项羽杀降不祥,如此而已。其实在技术层面,项羽也是有些不得已,人心浮动,不好控制。整建制的部队投降,从现代的经验看:一、要把将帅和士卒分开,降将不能继续带降卒,否则上下一体,随时可能复叛;二、降卒要化整为零,溶解到老部队中。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兵源基本上是国军的俘虏,共产党对俘虏兵,一是洗脑,看一出《白毛女》或《血泪仇》,进行阶级教育;二是均匀地分配到老部队里,即使是对起义的部队,也是这样,傅作义的部队在北京起义之后,没俩月,他就找不着了,去哪儿了,掺到解放军里面了。项羽为了保持江东子弟兵的纯洁性,想不到这些招数,没招了,就用最笨的招,坑杀。
  

一个忽悠人一个坑人(2)
项羽所坑者,应该都是章邯所部,联系到项羽后来封章邯为雍王,留守关中,而在这之前又把章邯所部尽皆坑杀。从关中父老看,对项羽是痛恨,对章邯是怨恨,章邯王关中绝无人望可以定矣。项羽封这么一个“跛脚王”防范刘邦,岂能有功效。
  项羽以为有八千子弟兵,骁勇无敌,即可纵横天下。这哥哥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不知道笼络人心,网罗人才。章邯是个人才,以文职官员,率民工和囚犯,灭了很多起义军,可见其绝非等闲。要用人,就要给人才起码的环境,项羽把章邯的兵都杀了,章邯就是想死心塌地地为项羽打工,但却连自己的小兄弟都罩不住,活下去的面子都没有了,基本上也就是个废人了。项羽不能用降卒,亦不能用降将,最后还是个“一人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大片《鸿门宴》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0、304页
  “鸿门宴”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就不复述了。
  范增观察人还是有一套的,刘邦反常了,贪财好色的老毛病改了,虽然我们知道是在樊哙(背后可能是萧何)、张良同志的帮助下改的,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反常就有猫腻,结论就是“其志不在小”。
  后来事实证明范增的判断是对的,刘邦克制自己,必有所图。历史大片《鸿门宴》播映以后,范增观察判断人的方法普及了,以后的同志们为了韬光养晦,干脆贪财好色,以自污迷惑对手。总之,兵不厌诈,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方式可以变化无穷,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和要诈骗的对象灵活运用就是了。遗憾的是,刘邦不知道范增这么眼明嘴快,要不,他完全可以继续“财物有所取,妇女有所幸”,同时也能达到隐瞒“其志不在小”的目的。——小时候,就希望能做个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员,一边过着“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一边还可以为革命立大功,多好。
  项羽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此天子气也”也没激起项羽的兴趣,更谈不上危机感。在鸿门宴上,不论老范如何挤眉弄眼,项羽就是装看不见,加上刘邦摆低姿态,鸿门宴有惊无险。好玩得很!
  项羽拉长腔调问:“刘三呀,听说你要称王造反?”
  刘邦诚惶诚恐:“没有呀,我很忠于大王的,天天站在黄土高坡上盼望着您,您看我脖子都望拧了。一定是有小人说瞎话!”
  项羽:“哦。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我早就说过了,刘三是自己人。哈哈!”
  刘邦心里只一句,我让你小子“无伤”!
  传说中的鸿门宴,人,只损失了一个曹无伤,物,只损失了一个玉斗。成本低得很哦。
  在我们看来,项羽错了,范增对了,刘邦侥幸了,曹无伤忒冤了,张良、项伯表现贼到位了,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所以我们可以批评项羽,为他叹息。
  但在项羽当时看来,将来纵有一万种可能,也没有垓下这种可能,他一定认为,不就是刘三刘亭长吗,一乡干部,他能翻了天?就是借他个胆子,老子出马也随时可以摆平。
  历史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刘备投奔曹操时期,谋士荀彧建议曹操把刘备干掉,理由一样,大耳贼“其志不在小”,至于脑袋上面有没有王气就不重要了。有意思的是,曹操不像项羽,他对刘备还是很重视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最后还是没办,不是不想办,而是有所顾忌,沽名而已。曹操是沽名,彼阶段,维护名望比杀掉对手更重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对项羽而言,名望是打出来的,不是积攒来的,所以老人家有诗云“不可沽名学霸王”,有点儿高抬他了。
  范增的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项羽的广告语是“一切尽在掌握”。刘邦有两条广告语,一条是明的:“真诚到永远”,忽悠项羽哥哥的;还有一条是暗暗在心里发布的:“我能!”
  

沐猴而冠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4页
  项羽有几句名言,学历史的都熟悉:一、“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二、“彼可取而代也。”三、就是现在讲的这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四、“天亡我,非战之罪!”
  四句话,反映了一个人的豪气指数。第一阶段,“学万人敌”,一看就是个有为青年,有志向;到了第二阶段“彼可取而代也”,则是革命豪情万丈高,革命纲领和目的都规划得相当清晰;到了咸阳,有条件“取而代”了,却开始龟缩,小家子气暴露无遗,难道他忘记了当年的誓言了吗?至于最后诅咒老天爷,则是灭亡前的哀鸣,徒唤奈何,到死也没有整明白自己怎么就败给了刘亭长。
  焚书早种阿房火,焚书和焚烧阿房宫有没有关系?也许有,书都烧光了,像项羽这样的小青年没有书读,也就没有文化教养,也就不懂得心疼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以后有书籍的时代,也一样有焚毁宫室、作践城池的事情发生,今天把长安烧了,明天把洛阳点着了,项羽始作俑者乎。
  刘邦仅在宫殿小住一下,就有樊哙之流骚扰,讲一通艰苦朴素的革命道理,看来身边还有明白人;项羽把宫殿都烧得一塌糊涂了,才有人出面劝谏,说咸阳的房地产有升值潜力。项羽也许正在懊悔,马后炮就来了,心里憋着的一股子邪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