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假共和-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民主的道理,但在具体对国民的动员上,还是考虑得很简单。在孙中山看来,只要先知先觉们取得了政权,就可以教育人民懂得国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完成共和的建设工作。他们有一个很简单的错误观念,就是清王朝不过是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他们就可以掌握政权,改造国家。他们并不清楚,王朝更替,并不等于封建专制主义观念和体制就能够被肃清。这是两回事。孙中山虽然批评了章太炎,革命党的责任并不是完成了排满就结束了,但他不清楚,要完成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他动员的社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的党的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他和梁启超都担心的国民素质问题,从社会基础上不显山不显水地制约着这场运动的进程,让后代的历史学家也看得一头雾水,总希望少数英雄人物能替代国民的觉悟来完成时代的改造,希望社会波浪起伏中长期的进化运动变成一场速食快餐。这既不可能是历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同时,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他们没有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从经济利益关系的革命改造来动员群众,也就是说,他们还不懂得要制定一个现代变革的经济政策,告诉群众,他们从革命中可以得到哪些利益。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以及其他革命派都只有政治动员,在军事上策动少数社会势力。因此,他们不可能集结起强大的革命力量,革命精神也就成了一门放空的“大炮”而已。
  武昌起义后,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让人眼花缭乱。但黄兴、宋教仁等中国同盟会骨干又控制不住局势。清王朝这座衰朽的大庙,怎么就摇晃不倒?袁世凯指挥的清军竟然还有强大的战斗力,怎么办?革命党人没有什么对付列强的办法和力量,生怕战争延长,引起列强干涉,也希望迅速结束战斗。策反袁世凯倒向革命运动方面,就成了简单易行的方案。倒向革命的前清立宪派人士,更是对袁世凯抱有希望。袁世凯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政治实力的汉族官僚,也在国际上享有声望,举办新政成绩卓著,从国家治理上讲,那些革命的毛头小伙子,又怎能和他比?因此,一时间“非袁莫属”的舆论很盛,人们对南北和谈抱有希望。在和谈中,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制,也就是保持清王朝的空名虚位,由汉人掌握责任内阁,达成和平,结束战争。革命派方面,不赞成保留清王朝,只答应给予优待条件,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推举他为大总统。
  孙中山在理想上坚持共和制,在个人地位上不争权位。当他还在海外的时候,就同意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1911年11月16日致电民国军政府说:
  “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欣慰。总统自当推定黎君(指黎元洪)。闻黎有请推袁之说,合宜也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巩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吾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
  这虽然是以实现共和为前提的,但也可见孙中山一代革命者在政权问题上的幼稚和书生气。这封电报,也预示着孙中山后来个人的进退选择。
  孙中山归国当选总统之后,立即打电报给袁世凯,解释了他当选总统与和谈的关系:我前天到上海,各位同志都要我承担起组织临时政府的责任。问他们是什么理由,原来东南起义的各个省,由于缺乏统一的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所以,组织临时政府是他们存在下去的必要条件。我鉴于时局很艰难,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你正在把旋转乾坤(指推倒清政府)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是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的事情。但你目前的处境和地位,正处于嫌疑的地位,不能不避开锋芒。所以,由我暂时来担任这个空缺的职位,我只是守着这个职位,等待你来接任,这个心情,将来一定是可以明白的。希望你早日解决这件大事,以安慰四万万人民的渴望。 。 想看书来

3.妥协之下:共和三岔口(2)
也就是说,只要袁世凯以他拥有的军事政治实力,推倒满清,拥护共和,孙中山自然让位,由袁世凯担任大总统职位,要袁世凯放心。经历了辛亥革命过程的历史学家李剑农说:“当临时政府组织时,一般人的心理,已注定南北议和的成功,已注定清朝皇帝的命运全操在袁世凯手里,已准备俟清皇位推翻后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作袁世凯的酬劳品,已准备在袁世凯作总统的时候,便得到共和立宪的政治。”从当时政治力量对比来说,这一估计顺理成章。当时的中国同盟会是四分五裂的,核心力量十分有限。虽然,总是会有人对袁世凯表示怀疑,但是,那个时候,又有谁能分析清楚袁世凯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政治势力?革命党人本身又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大家对于共和国没有经验,不知道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毛头小伙子们还不知道天高地厚,以为只要成立了共和国,就什么都好办了。
  孙中山这个总统其实很不好当,他两手空空,成立的时候,还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给了他区区1000元(银元)钱。独立各省各自为政,何况自顾不暇,更不可能向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上交财政收入。孙中山一不能从列强手中收回关税,二不能实行强行征发的革命政策,三不能从列强那里借到钱款。没有钱,日子没法过。在军事上,南京的军队素质很差,黄兴从武汉战斗的经验中知道,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可是,财政上的耗费却很大。从各地北上的军队中,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有的,但很少。至于各省都督的军队,黄兴是调不动的,他和湖北军界和浙江军界的关系很糟糕,更是无法指挥的。孙中山自己手中没有可供指挥的军队,黄兴也缺乏统一指挥的威望。因此,孙中山的命令往往出不了南京城。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和袁世凯的谈判,孙中山既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达成共和的目的,也不放弃用战争手段将革命推进。1912年1月11日,他曾表示,如果和谈破裂,他要亲统大军北伐。他也制订了六路北伐的计划。但除少数部队有所行动外,黄兴无法进行动员,除了一些主战的空话以外,大家还是在等待和谈成功。孙中山的个人意志是无法主宰潮流的,他只能是一个和谈总统。
  袁世凯从政经验丰富,老谋深算,在复杂的乱局中,要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并不急于求成,也不像革命派那么幼稚,他明白单单一个总统的名义,也并不等于真正拥有了国家权力。他既要让清廷和平地把权力完全交给他,又要四处开花的革命党人放弃权力欲望。至于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谈判桌上争论的问题,其实不是关键问题。牛肉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袁世凯从东山再起,到后来掌握全国行政权力,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我们也不要小看了他取得的成功,这是实力和权谋双管齐下的成果。
  孙中山归国前,唐绍仪和伍廷芳之间已经达成了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服从多数来决定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的原则协议。袁世凯也已经向隆裕太后陈明了这个协议对清廷的利害关系。摄政王回家后,这位太后除了哭哭啼啼之外,当然什么办法也拿不出来了,只好听任袁世凯摆布。不过,袁世凯也不想弄出个背主篡权、欺负孤儿寡母的坏名声,那就要用革命党人的势力威胁清廷,他则尽“保护”他们母子平安的责任。国民会议的结果,无论君主、共和,袁世凯都是得利者,而且可以获得好名声。孙中山回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尽管表达了让位的诚意,但也提高了谈判的要价,他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民主、君主不待再计”,也就是袁世凯只有接受民主一条路,要袁自己想办法解决清廷的问题。袁世凯立即对这位新的对手提高了警惕,这位新总统、新政府已经抢了自己的风头,对他接管南方政权构成了障碍,必须予以排除。同时,他也并不真正愿意成为南方推举的领袖,他是要自成体系的。他着手向孙中山施加压力。首先,他允许唐绍仪辞去和谈代表的职务,以后的谈判,由他通过电报,直接与伍廷芳谈判。同时,宣布过去达成的协议,没有和他商量明白,因此无效。他质问南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即取消?”另一方面,1912年1月2日,袁世凯手下大将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官40多人联名发表声明,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采取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袁世凯用这封电报一方面向南方施加军事压力,一方面向皇太后表示效忠,从而向太后索取了内宫库房里的300万两银子,来解决极端困难的财政问题。事实上,袁世凯也没有钱来打一仗。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妥协之下:共和三岔口(3)
和谈出现了困难,但仍在继续。新的分歧是,南方要求清廷自行退位,给予优待条件;袁世凯方面,要求南方的临时政府同时取消,由他在天津成立临时统一政府。孙中山对袁世凯提出的条件非常愤怒,1月22日,公开发布了秘密谈判的条件,指责袁世凯对共和的诚意,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新的五项条件,他要确保袁世凯“断绝满政府关系,变为民国国民”。袁世凯继任总统必须由南京参议院选举,必须宣誓接受参议院所定之宪法。孙中山的电报公布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在北方满族亲贵组成的宗社党,强烈反对清廷退位,他们责问:“谁说袁世凯不是曹操?”而在南方,主和派也责怪孙中山制造了和谈危机。和谈濒临破裂。孙中山于1月28日再次宣布袁世凯破坏和议的罪状,准备开战。当时,和谈的幕后交易,是在上海赵凤昌的家“惜荫堂”举行的,赵是清末著名的幕僚,与张謇关系很好,黄兴也常去那里与伍廷芳商量和谈方针。当时,在事实上双方都没有战斗的力量,经过幕后的斡旋,和谈终于达成了妥协。
  袁世凯作了让步,基本上接受了孙中山的要求,南方也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对清室的优待条件。在谈判过程中,袁世凯于1月16日遭到革命党人的炸弹袭击,幸免于难。1月26日,京津同盟会员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领袖良弼,这是唯一一个有胆略反对共和的满族将领。胆小的隆裕太后被这些爆炸声吓坏了。同日,段祺瑞又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奏请清廷“立定共和政体”。2月5日,段再次发布通电,对反对共和的王公大臣进行威胁。在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些养尊处优的满族亲贵们,再也不敢起来反对了,连为宗庙社稷死节的人都没有。这个满族的王朝实在已经朽腐到了一点生气都没有了,它的死亡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接受了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这份诏书是张謇起草的,经唐绍仪转袁世凯,由清廷发布。但袁世凯做了一个小动作,加了一句“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袁世凯不愿意接受来自南方革命阵营的授权,宁愿接受清室的授权。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袁世凯的权力基础就是继承了清王朝的遗产,他是作为权臣篡夺了清王朝的政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