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兵 [校对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兵 [校对版]-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来。



他不知道,因怛逻斯之败从塔什干撤出中亚的1万唐军正沿纳曼干(今吉尔吉斯斯坦)进入安西四镇之一的阿克苏地区向青海进发,登上帕米尔高原直插天山最高峰海拔7435米托木尔峰,翻越穆素尔岭亦即当年唐僧取经的丝绸之路上,突遇暴风雪,像乘上一块神毯,消失得无影无踪。

………………………………………………………………………………………………………………………………………………………………………………………………………

注① 高仙芝本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到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时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有吐蕃兵万人防守。在激烈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万计。吐蕃在小勃律屏障被高仙芝拔除。监军边令诚畏惧不肯行,仙芝留三千兵,让边令诚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著名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高仙芝终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749 )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来自梵文)上表唐廷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交通。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两次艰难远征使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胜利标志着唐代中国中亚扩张达到顶点。中国成为塔里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占有人和塔什干宗主,控制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为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俨然中国中亚总督。

上述——大唐与阿拉伯世界怛逻斯大战之前的中亚形势。

4。 飘去丝绸

4。飘去丝绸



这时在兴都库什(Hindu Kush Mountains)雪岭,四十骑雄兵甩掉穆斯林10000土军,轻取捷径,已昂然而入阿富汗境内!

道路窄狭丛险,依然马蹄镌镌,军旗飘飘,战阵煌煌,这是汉人从中亚的撤退,尽管一路霜寒催迫,风餐露宿,阿拉伯和突厥人轮番截堵骚扰,但仍不失战胜者尊严,大国威风!



“叮——咚!”——中亚细亚雪山丛林的鸟鸣声在欢快地传来…………

一群喀布尔犬,长耳,高70厘米,头长、黑鼻、眼睛金色、眼角上扬,全身长厚呈绢丝状被毛,严寒高地生长的Afphan Hound,用来狩猎瞪羚、狼、雪豹等动物,称属古老犬种,4000年前阿富汗绘画中即有该犬的画像…………

狗群在前面带路,已经到了阿富汗腹地了。①



古代阿富汗通常被称为中亚十字路口,历史上充满战争和社会动荡。这个如今称为阿富汗的地区处在各个时期许多主要帝国边缘,主要有波斯帝国、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大唐帝国、大清帝国、大英帝国和苏联,其他还有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帝国。



四十骑军旗猎猎,军威烈烈,马蹄生烟,一路看到了贫瘠荒凉的山脉,黑污干瘦,满眼惊恐的人群…………从普什图人高大身材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面貌推测,可能是马其顿王菲力普之子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兴都库什留下的后裔 …………②

阿富汗,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曾经是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控制欧亚大陆的枢纽,古丝绸之路是从这里往西,到波斯,到土耳其,到地中海,到欧洲…………把中国丝绸瓷器工艺品传过去………因其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7——1”,“7——1”…………活泼、快乐的鸟鸣声在雪岭中传唱…………

四十甲胄军骑踏踏,烟尘滚滚,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阿富汗走廊,向中国西域都护府的喀什地区行进。



汉后魏晋南北朝期,我国数百年战乱频仍,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格局错综变换,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中断。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这一动荡时期发展为三条。南道仍称南通,与两汉时比较,路线没有什么变更。原来的北道此时改称中道。这两条和旧时一样,越过帕米尔高原后,向西可远至波斯湾,南可抵达印度洋。新增的北道,从玉门关西北绕过白龙堆沙漠,经高昌,到达龟兹,再经疏勒(今喀什)、大宛(今阿富汗),抵达波斯、拂菻国 ③ ,最后到达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线路的开辟,显然与东罗马帝国有关。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扩建为新都,命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一直重视与中国丝绸贸易,为打破波斯中介贸易垄断,甚至两次派遣使节前往当时地跨红海两岸的强国阿克苏姆,企图联合后者,对波斯展开一场抢购中国丝货贸易战。

唐代陆上丝绸之路最称繁荣。据唐太宗贞观年间(785…805年)宰相贾耽考证,汉代以来南、北、中三道以外,又开辟了两条新路线。一路由龟兹经姑墨、温宿、勃达岭(今别迭里山口)、热海(今伊塞克湖)南岸,到碎叶(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亚马克附近)和怛逻斯(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另一路出庭外(今吉木萨尔北),经青海军(今沙湾束)、黑水守捉(今乌苏)、弓月城(今霍城),到碎叶和怛逻斯。两路汇聚怛逻斯以后,再向西行,可达西海;向南则经石国(塔什干)、康国(撤马尔罕),可达波斯和大食(阿拉伯)等地区。庭外是当时天山北麓交通枢纽,东邻伊州(治今哈密)、南接西州(治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西与碎叶相通。公元702年唐朝于该地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成为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龟兹(今库车)则是天山南路交通锁钥,659年以后,唐朝安西大都护府设置此地。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帝国出于对外政治威望与经济交流的考虑,十分重视陆路丝道经营。当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突厥建立的汗国已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联合拜占庭攻袭波斯,国势因之大振。唐太宗初年,府军击败连年侵扰东突厥。然而,活跃在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强大,截断丝绸之路,并支持高昌劫掠来徒商旅和使者。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决心收复西域,出兵高昌。次年在该地设都护府,后又迁至龟兹,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保证丝绸之路安全繁荣。沿这条丝绸之路,中国和西方各国商旅使团络绎不绝。

在唐代,中西交通还出现了一条新的信道中印藏道。这是由长安经青海入吐蕃、泥婆罗(今尼泊尔)到印度一条新开辟中印交通快捷通道。吐蕃藏族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青康藏高原上许多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639年,泥婆罗赤贞公主下嫁松赞干布。641年唐朝和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从此,藏道成为中印双方使节往还主要途径。著名唐使王玄策 ④三次出使印度,走的正是这条道路

…………

战旗猎猎,雄兵在退缩,中国新战事在爆发,中亚新格局版图在浮现,新主角在登场。

………………………………………………………………………………………………………………………………………………………………………………………………………………

注① 亚洲中部的褶皱山系,绝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Hindu Kush,Kush波斯语Koh山意,Hindu印度)系中亚大分水岭之一,从东向西横贯亚洲大陆浩茫高山带组成。东起帕米尔高原南缘,向西南经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赫拉特附近,绵延1200多公里,宽约50至350公里,平均海拔为4000至5000米,绝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故称“阿富汗脊骨”。从东北走向西南,将北面阿姆河(Aum Darya,古奥克苏斯河〔Oxus River〕)河谷与南面印度河谷分开,一条重要气候和景观界线。兴都库什在东面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点附近直抵帕米尔山脉後走向西南,穿越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境内,而在阿富汗西部逐渐矮化为低延山岭。最高峰蒂里杰米尔山(Tirich Mir),崛起于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高达7690公尺。兴都库什有不少海拔较高山口,如陶拉山口(4500米)、哈瓦克山口(3500米)和西巴尔山口(2987米)都是重要交通隘道。坐落在阿富汗兴都库什深处的巴米扬是古丝绸之路上繁忙驿站。公元三四世纪,佛教盛传,山壁上逐渐修建起6000余座大小土窟成为来往旅客和朝拜者临时住所。西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入侵者正是通过该山脉之重要山口将印—欧语带入南亚。历史上,这些山口具有巨大军事意义,为诸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的征服者及後两者後裔蒙兀儿开国皇帝巴伯尔提供了前往印度北部平原通道。在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印度非常关注这些山口和通往南方天险开伯尔山口的安全。该山脉很少构成主要强国之间的疆界,但却常常成为中间缓冲地带。



注② 阿富汗民族,普什图人占40%,塔吉克族30%,其它还有乌兹别克,土库曼,俾路支等。塔吉克、乌兹别克人原是伊朗人,从伊朗分出去,老百姓也说伊朗话,写伊朗文。普什图是一古老民族,古代大月氏后代,古代印欧人在东方一个分支。



注③ 我国史书称东罗马为拂菻。我国北朝前凉、南方东晋都同它有过交往。此外,由于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丝绸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线,及南海、印度洋海道交通均明显兴盛繁荣。如东晋时我国法显自陆路前往印度求经,由海路回还,当时中西交通与交流发展繁盛一时。

当阿拉伯人势力迅猛崛起、四处扩张时,西方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深感威胁,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国,企图引为对抗阿拉伯人奥援。公元643午,拂菻(即拜占庭帝国)王波多力遣使到长安谒见唐太宗,献上赤玻璃等礼物。唐太宗曾回书问候,并回赠丝织品。其实,见于我国史书上这次拂菻使节来华,并不以拜占庭皇帝名义派来的。所谓拂菻王波多力,是当时教皇狄奥多罗斯。拜占庭国势已在阿拉伯人压迫下日渐衰微,故而想用罗马教皇名义来中国通好,以求中国皇帝支持。此后,拜占庭出于同样目的多次遣使访华。唐朝始终待之以诚,却未曾答应予以援助。拜占庭终于向阿拉伯人乞和,偏安一隅,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