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陆)-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落实,完不成轻 则罢官,重则坐牢,令各级官员闻风丧胆。
  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明代的打考勤,发挥了极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官 员的工作效率,是张居正的得意之作。 但张先生并不知道,考成法有一个十分严重的缺陷。 比如朝廷规定,户部今年要收一百万两税银,分配到浙江,是三十万, 这事就会下派给户部浙江司郎中(正五品),由其监督执行。 浙江司接到命令,就会督促浙江巡抚办理。巡抚大人就会去找浙江布 政使,限期收齐。 浙江布政使当然不会闲着,立马召集各级知府,限期收齐。知府大人 回去之后召集各级知县,限期收齐。 知县大人虽然官小,也不会自己动手,回衙门召集衙役,限期收齐。 最后干活的,就是衙役,他们就没办法了,只能一家一家上门收税。 明朝成立以来,大致都是这么个干法,就管理学而言,还算比较合理, 搞了两百多年,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考成法一出来,事情就麻烦了。 原先中央下达命令,地方执行,就算执行不了,也好商量。三年一考 核,灾荒大,刁民多,今年收不齐,不要紧,政策灵活掌握,明年努力,接 着好好干。
  考成法执行后,就不行了,给多少任务,你就得完成多少,缺斤少两 自己补上,补不上就下课受罚。 这下就要了命了,衙役收不齐,连累知县,知县收不齐,连累知府, 知府又连累布政使,一层层追究责任。大家同坐一条船,出了事谁也跑不 掉。 与其自下而上垮台,不如自上而下压台。随着一声令下,各级官吏纷 纷动员起来,不问理由,不问借口,必须完成任务。 于是顺序又翻了过来,布政使压知府,知府压知县,知县压衙役,衙 役……就只能压老百姓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上级压下级,下级压百姓,一般年景,也还 能对付过去,要遇上个灾荒,那就惨了,衙役还是照样上门,说家里遭灾, 他点头,说家里死人,他还点头,点完头该交还得交。揭不开锅也好,全 家死绝也罢,收不上来官就没了,你说我收不收? 以上还算例行公事,到后来,事情越发恶劣。 由于考成法业绩和官位挂钩,工作完成越多,越快,评定就越好,升 官就越快,所以许多地方官员开始报虚数,狗不拉屎的穷乡僻壤,也敢往 大了报,反正自己也不吃亏。 可是朝廷不管那些,报了就得拿钱,于是挨家挨户地收,收不上来就 逼,逼不出来就打,打急了就跑。而跑掉的这些人,就叫流民。
  流民,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严重问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不安 定因素。这些人离开家乡,四处游荡,没有户籍,没有住所,也不办暂住 证,经常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到万历中期,流民数量已经十分惊人,连当时的北京市郊,都盘踞着 大量流民,而且这帮人一般都不是什么老实巴交的农民,偷个盗抢个劫之 类的,都是家常便饭,朝廷隔三差五就要派兵来扫一次,十分难办。 而这些情况,是张居正始料未及的。 于是申时行毅然废除了考成法,并开辟了大量田地,安置各地的流民 耕种,社会矛盾得以大大缓解。 废除考成法,是申时行执政的一次重要抉择,虽然是改革,却不用怎 么费力,毕竟张居正是死人兼废人,没人帮他出头,他的条令不废白不废。 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执政以来,申时行经历了无数考验,无论是 上司还是同僚,他都应付自如。七年间,上哄皇帝,下抚大臣,即使有个 把不识趣、不配合的,也能被他轻轻松松地解决掉,混得可谓如鱼得水。
  然而正是这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在解决完最为棘 手的雒于仁问题后,他的好运将彻底结束。 因为接下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虽然雒于仁的事十分难办,但和申时行即将提出的这件事相比,只能 说是微不足道。 他所讲的事情,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以及大明王朝的国运,而这件 事情,在历史上有个专用名词:“争国本”。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万历十年(1582年),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 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 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 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1573年)进 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 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在此后 几十年的后宫斗争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脑筋之愚蠢,反应之迟钝,实在 令人发指。 综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场骂个街而已。 可是万历偏偏就喜欢这个女人,经常前去留宿,而郑妃的肚子也相当 争气,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了个女儿,虽然不能接班,但万历很高兴, 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为了贵妃。 这是一个不祥的先兆,因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妃嫔, 包括生了儿子的恭妃。 而这位郑贵妃的个人素养也实在很成问题,当上了后妃领导后,除了 皇后,谁都瞧不上,特别是恭妃,经常被她称作老太婆。横行宫中,专横 跋扈,十分好斗。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 (1586年),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 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 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 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 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 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 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 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 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 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 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 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 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 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 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 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 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 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 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 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纪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 经晚了!”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 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 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长子仪表非凡,必成大器,这是皇上的福分啊,希望陛下能够早定 大计,朝廷幸甚!国家幸甚!”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日,在愤怒、沟通、争执后,万历终 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万历微笑地点点头,对申时行说道: “这个我自然知道,其实郑贵妃也劝过我早立长子,以免外人猜疑,我 没有嫡子,册立长子是迟早的事情啊。” 这句和缓的话,让申时行感到了温暖,儿子出来了,好话也说了,虽 然也讲几句什么郑贵妃支持,没有嫡子之类的屁话,但终究是表了态。 形势大好,然而接下来,申时行却一言不发,行礼之后便退出了大殿。 这正是他绝顶聪明之处,点到即止,见好就收,今天先定调,后面再 来。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和谐的对话,不但史无前例,而且后无 来者。“争国本”事件的严重性,将远远超出他的预料,因为决定此事最终 走向的,既不是万历,也不会是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混战
申时行在的时候,大家都说朝廷很乱,但等申时行走了,大家才知道, 什么叫乱。 首辅走了,王锡爵不在,按顺序,应该是许国当首辅,可这位兄弟相 当机灵,一看形势不对,写了封辞职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万历不喜欢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几乎在申时行 走人的同时,提出辞职。 然而万历没有批,还把王家屏提为首辅,原因很简单,这么个烂摊子, 现在内阁就这么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