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祖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第二十四节 王羲之写字换鹅】………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出生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那时候,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因为王羲之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他喜欢鹅,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因此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有一个道士,一直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喜欢白鹅高洁的性格、昂首的姿势、洪亮的叫声,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路过道士家,只见门前清清的池水上,游著一群白鹅,张开了翅膀,拍打著水花,高昂著头,大声叫著,朝前游去。王羲之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他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首士笑著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就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但是有一个要求,想请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王羲之二话没说,当场替道士抄写了这本经。道士非常高兴,立即把这群鹅装进笼子送给王羲之表示感谢。这就是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
………【第二十五节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政治**,社会大乱,中国历史*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10月,前秦军队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苻坚派被俘的东晋将军朱序到晋军中去劝降。朱序到了晋营,趁机告诉谢石,前秦军队到达前线的只有25万军士,建议先发起进攻。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溃不成军。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一天,谢玄以隔水不方便打仗为理由,请秦军后退。苻坚想乘晋军渡河时用骑兵猛冲,消灭晋军,于是命令秦军后退。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第二十六节 陶侃留名】………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眼看王氏势力越来越大,想抵制,这时,王敦起兵攻进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晋成帝时,又一位镇将苏峻起兵,正在东晋大臣束手无策的时侯,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官虽然做得很大,可行事还是十分小心谨慎。
有一次,陶公处出巡视,看见一个贵公子手上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穗,便责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漫不经心地回答:“我在路上行走时,看到稻子长得不错,便随手扯来玩玩……。”不等他说完。陶公便*然大怒,严厉呵斥道:“你自己不知种田苦,反而糟*天物,这稻子是农夫辛勤劳动种出来的,人家还靠它给全家老小养命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糟踏庄稼了。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赌博,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一古脑儿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打这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如此之事,还有很多,陶侃前前后后带兵四十一年,由于他执法严明,办事认真,谁都佩服他。据说,在他管辖的地方,社会秩序安定,真做到了“路不拾遗”,老百姓都拥护他。
………【第二十七节 高允实话实说】………
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由于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
皇帝让崔浩负责编国史,本来皇帝编国史的目的,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却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说是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于是把国史刻在石碑上,当时,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崔浩此举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东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国史的事情,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第二天,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没想到,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高允因为说实话救了自己性命,并且没有株连太多的人。
………【第二十八节 大发明家祖冲之】………
公元453年,宋孝武帝即位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却出在这个时期。
祖冲之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听到他的名气,宋孝武帝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虽然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却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宋朝的时候,我国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然而,宋孝武帝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祖冲之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到3。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还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的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他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第二十九节 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生活的南北朝时代,佛教盛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拒的。
范缜胆大,不信神,于是起来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思想,要大家别信那一套。南齐的宰相萧子良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他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萧子良哑口无言,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后,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他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
范缜的神灭论思想,是汉晋以来无神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著作《神灭论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不朽的文献。
………【第三十节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