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仗,商汤的军队势如破竹,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第二节 盘庚迁都定国】………
商朝是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到了商朝第十一个王中丁以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控制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的方国,纷纷脱离了它。商王朝衰弱下来。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今山东曲阜),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由于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更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郑重地告诫他们:“迁都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国泰才能民安,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引起民众造反。我迁都决心已定,不可能再有改变,望大家好自为之。”
盘庚坚持迁都的坚定信念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第三节 甲骨文与司母戊大鼎】………
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史称“殷墟”。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祀祖先,也大批*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考古学家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奴隶的血汗,才制造出了这样巨大的精美的青铜大鼎。
………【第四节 周文王钓鱼台得贤】………
盘庚死后,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叫做纣,纣和夏桀一样,是个昏君,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叫做“炮烙”的刑罚。纣王穷奢极欲,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时,在渭水边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很高兴,把姜尚请到自己的宫殿,尊为太公。
姜尚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并注意团结周围的一些小国,征伐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军事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朝。正是因为姜太公的扶助,新兴的周才逐渐强盛起来。史称“文王得贤”。
如今,在陕西宝鸡县南,游人可看到一块巨大岩石,石上有似双膝跪坐痕迹。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谓之“云雾潭”。这就是相传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名曰“钓鱼台”。
………【第五节 周武王伐商纣】………
文王没有完成伐商大业,就病重而亡,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得到吕尚和周公旦的帮助,国家兴盛。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虽然免了一死,也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回丰京后,周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准备讨伐商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就发兵五万,进攻商纣王。
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内)大战。虽然兵力悬殊,但由于商朝的军队中大部分是奴隶,他们平时恨透了纣王,不但不抵抗,还纷纷倒戈起义,引导周军攻人商朝首都。走投无路的商纣王*而死。商朝终于灭亡。
周武王得到了各个部落和各个小国家的拥护,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西南),历史上称为西周。
………【第六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西周建都丰镐,周朝的统治者为了*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
西周厉王十分残暴,将原来国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国人利用。周都镐京的国人对此强烈不满,再加上不满厉王的*措施,怒骂谴责,沸沸扬扬。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采取安抚措施,后果会很严重的。”
厉王撇撇嘴说:“这点小事情,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周厉王遂命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我会严惩这些刁民。”卫巫于是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
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洋洋得意地对召公虎说:“你看,这回儿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硬堵住国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不以为意,暴政反而越来越厉害,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朝政由周公、召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确切的不间断纪年的开始。
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但是经过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再也无法兴盛了。
………【第七节 骊山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统治时期,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荒淫无道,他不但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这时,大臣褒珦冒死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国族人想尽办法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并给她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得褒姒以后,惊为天人,宠幸异常,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然而,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仍是终日不笑。
这时佞臣虢石父又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烽火台通信,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本来,只有万分危急的时候才点燃的烽火,然而,昏庸的周幽王却在无事时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却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各诺侯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虽然看着狼烟冲天,却无一人理会。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第八节 管仲相齐】………
东周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日渐衰微。诸侯混战不已。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