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争大唐- 第6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样,算你识趣!李贞自然明白李泰的顾虑所在,也不点破,哈哈一笑,走到一旁的书桌旁,等一干子王府下人研好了墨,拿起笔来,龙飞凤舞地署上了自己的大名,紧接着双手将笔递给了李泰,含笑站在了一边,李泰倒也没含糊,紧跟着也署上了名,兄弟俩相视大笑起来。

“八弟,天色不早了,哥哥已让人备了酒筵,用了再回可好?”得了大便宜的李泰心情极好,笑呵呵地要留李贞用膳,打算再加深一下兄弟间的感情。

事情已办妥,李贞才懒得多跟李泰拉拉扯扯地,笑了一下道:“四哥,您是晓得的,明儿个就是早朝了,小弟这个新官就要上任,总有些子手尾得顾看着,要不让那帮皂吏们小瞧了去,却也不好相看,这便先告辞了,回头上了本章  ,待父皇恩准之后,你我兄弟再聚可成?”

“好,也罢,兵部可是要紧衙门,八弟千万小心才是,某些人在兵部可是大有手脚的,八弟心中要有数才好。”李泰自然明白李贞此趟兵部差使只怕没那么顺当,本不想多嘴,不过看在刚联署了奏折的份上,还是提点了李贞一句。

“小弟心中有数,多谢四哥抬爱,告辞。”李贞哈哈一笑,也不多问,话音一落,起了身便往外走。李泰也笑了一笑,不再多说些什么,陪着李贞出了大门,这才兴高采烈地转身回了书房,才刚一进门,就见王府司马苏勖已然端坐在了房中,不由地大为高兴,忙走上前去,笑着道:“姑父,您可算是回来了,可把本王等急了。”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是李世民手下“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为妻,自贞观七年起便任李泰之王府司马一职,是李泰手下最得用的心腹。此时见李泰高兴得很不拢嘴的样子,不由地长叹了一口气道:“都说越王此人心计深沉,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后生可畏啊。”

“姑父何出此言?唔,姑父可是听到了什么?”李泰心惊之下,忙张口追问道。

“老夫回来之时正好是越王来访之后不久,因着越王在场,老夫不好露面罢了,你们兄弟俩商议的事,老夫都听到了,唉,殿下上了越王的当了!”苏勖苦笑着摇了摇头道。

“什么?怎会如此?小王并未觉得有何纰漏啊,姑父有话单讲不妨。”李泰皱着眉头想了一阵,也没想明白自己错在何方,只好老老实实地发问道。

苏勖眉头一扬道:“殿下倒也不算做错,只是便宜了越王罢了。殿下好生想想,此等扬名得利之好事,越王有何理由定要拉上殿下,就因《括地志》是殿下所作?只怕未必罢,没这书,那武举之策同样是好策子,圣上必然会照准无虞的,之所以要拉上殿下,无外乎是讨好殿下罢了。”

“讨好?”李泰本就是个聪明人,略一思索便隐约明白了其中的根由,脱口而出道:“难不成小八是担心本王与老大联手整治他,才来上这么一手的?”

“不错,正是如此,而今越王立足未稳,羽翼未丰,扛不得三家合攻,此举不过是要稳住殿下罢了。”苏勖并未否认,直截了当地点明了答案。

“该死,我说小八今儿个为何会如此好说话,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本王饶不了他,回头只要老大那儿一动,本王立刻跟上,定不能叫小八起了势!”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戾,恶狠狠地说道。

“迟了。”苏勖很是惋惜地摇了摇头道:“太迟了,若是殿下未曾联署之前,如此作为尚可,而今只怕不能了。”

“为何?本王不要那等虚名有能如何?大不了明日早朝时小八上本,本王来个不吭不声,置之不理,回头再跟他算账便是。”李泰不解地问道。

“不可,越王敢行此策,必然有所防范,殿下若是乱动,一来失信于天下,二来若是就此招来越王的强势反击,未免得不偿失。”苏勖一见李泰发狠,忙劝阻道。

“哎!”李泰猛地一跺足,很是不甘心地说道:“本王实咽不下这口气,姑父,难道本王就只能看着小八冒起不成?”

苏勖瞅了满脸子不乐意的李泰一眼,平静地说道:“不然,越王出头乃是圣意所为,为了就是搅乱朝局,唔,若是老夫料得不差的话,太子那头的动作只怕必然是失败的结果,倒不如利用一下越王,将祸水都引到东宫那儿,殿下自可坐看龙虎斗,适当的时候只需加一把力便可将那个蠢货赶出东宫,如此一来,春宫之位除殿下外还有何人可争?圣上这是有意在为殿下铺平道路啊,殿下切不可意气用事。”

“嗯,也罢,那本王就依姑父的意思办,先配合着小八的动作,回头等太子倒了台,再收拾小八好了。”李泰没有再坚持,颇有些子得意地说道。

苏勖见李泰转了心,有些子不放心地多说了一句:“殿下能有此念便好,不过尚需注意越王跟吴王串到一起,若是如此,只怕将来还得多费许多手脚的。”

“姑父所言甚是,本王这就下令‘响铃’全面监视小八,无论如何不能让小八跟老三勾搭上了,本王倒要看看小八是如何斗老大的。”李泰咬着牙说了一句之后,狞笑了起来……

第八十三章  新年第一朝(上)

在唐朝当官可以说是件不错的营生,福利待遇比起后世来一点都不差,只要是个官儿,就能享受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之待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若是在任上再动动手脚,钻个法规的空子,到了老来,一准是富家翁的干活,活得甭提多滋润了。

瞧这等官儿当起来别提多爽了不是?不过李贞却不这么看,对于李贞来说,当官却是件苦差事,一不留神就是一撸到底的惨状,每念及此,李贞总是心烦不已,无他,太子那头必然有埋伏在等着,也就够闹心的了,就算一切都平安无事好了,上早朝也是件沉重的负担不是吗?每当早朝之日,三更就得起,五更就得赶到宫中的朝房,若是不小心误了时辰,得,罚俸还是小事,就怕老爷子惦记着,啥时应景儿抛出来就是桩大罪,那等乐子一准小不到哪去?这不,今儿个就是正月初八早朝之日了,大冷的天,李贞一早就爬了起来,好在往日里也习惯了早起练武,这才没出啥大岔子,随意地用了些白粥便急匆匆地上了大轿子,一路急赶地到了朝房,这才发觉敢情自个儿是独苗一根,满朝房里就只有他独自在呢,顿时自失地笑了起来,可没曾想,才刚笑着呢,门口便冒进个人来,却是吏部尚书诸遂良。

“殿下,下官没什么不妥吧?”诸遂良一瞅见李贞脸上那诡异的笑容,以为是在笑自己,忙低头看自个儿的朝服,愣是没发现啥不对劲的对方,顿时有些子讪讪地笑着问道。

嘿,误会了不是?李贞一见着诸遂良那副举动便知道这哥们会错了意,可也懒得解释,只是笑了一下道:“没事,本王不过是自得其乐罢了,诸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哦,原来如此,越王殿下这可是新官上任,少年得志,正是春风得意时嘛,可以谅解,哈哈……”诸遂良本就是个风趣人,一见事情与己无关,立马转头调侃起李贞来了。

李贞很清楚诸遂良的为人,知道这厮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实际上却是个笑面虎,当然,一手楷书着实写得当行出色,是继虞世南之后大唐仅存的书法家,深得老爷子的赏识,就李贞所知,这位诸老先生不日将入阁,担当尚书省右仆射这么个副宰相的高位,自然不想跟此人闹生分,眼瞅着对方调侃自个儿,李贞也不接口,索性默认了事,哈哈大笑了起来。

“八弟,有啥事情如此好笑的,不妨说来与三哥听听。”正当李贞与诸遂良笑得开心之际,吴王李恪从外头走了进来,满脸子笑意地问道。

“没,没什么,只是些小事罢了。”值此关键时期,李贞着实不想跟李恪有啥瓜葛的,自然是不想多说些什么,随口应了一句,便打算开溜。

“怎么?不能说与哥哥听吗?”李恪却没打算就这么放李贞离开,不依不饶地追问道。

狗日的老三,没屁事缠着老子做甚?李贞心里头很是不耐,可这会儿朝廷重臣们正鱼贯而入,李贞着实不想在人前与李恪发生矛盾的,正寻思着该如何摆脱之际,就见魏王李泰也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几个大步走到李贞身旁,笑呵呵地道:“八弟,敢情你来得好早啊,得,哥哥正有事找你呢。”

哈,有个屁事!李贞自然明白李泰这是不想让自个儿跟李恪多套近乎,故意插科打诨的,可也不想点破,反倒煞有其事地道:“四哥有事尽管吩咐好了,小弟听着呢。”

“好,爽快,走,一边说去。”李泰话音一落,一把拉着李贞便往角落里走去,兄弟俩边走边随口瞎扯着。

李恪眼瞅着李贞与李泰的亲热劲儿,英俊的脸顿时有些子歪了,可又拿这哥俩个没辙,只好自嘲地笑了一下,走到自个儿的心腹手下一边,也不说话,只是不时地瞄向角落里的哥俩个,满脸子的狐疑之色,正当他打算不顾一切地凑到李贞那头去探个究竟之际,宫里头的晨鼓响了起来,太监们呼喝上朝的声音远远地传进了朝房,满屋子的朝臣们紧赶着都涌出了朝房。眼瞅着李贞兄弟俩走了过来,李恪自失地一笑,也不再多说些什么,紧赶着排在了李泰的前头,众朝臣一路疾步地径直奔向宏伟的太极殿。

激动,李贞是真的有些子激动,无他,虽说这些年也没少来过太极殿,可作为朝臣来此却还是头一回,排在武将队列中的李贞趁着李世民的大驾尚未到来,依仗着自个儿的身高,四下张望了好一阵子,不过嘛,说起来他自个儿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些啥子,左右不过是借此机会排遣一下心中的紧张罢了。

“皇上驾到!”随着内侍监高尧那尖细的嗓音响了起来,身着明皇服饰的大唐天子李世民大步从后宫转了出来,面色肃穆地径直走到了龙椅前,一撩下袍,端坐了下来,紧随其后的太子李承乾也拖着瘸腿,走到前墀下的太子之位上坐定。有见于此,众朝臣立马全都跪倒在地,三呼万岁不止。

“众爱卿平生。”李世民虚抬了下手,示意满殿文武各归原位,笑了一下道:“今儿个是新年第一朝,新年自当有新气象,诸位爱卿有何本章  要奏,尽自上本好了。”

哈,咱就等您老这句话了!李贞一听老爷子叫大家伙上本,立马从武将队列中闪了出来,一头跪倒在殿前,将手中的奏章  高举过头顶,朗声道:“启禀父皇,儿臣有本章  上奏:兵圣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儿臣自领军出征便有所察——我大唐兵锋虽盛,将帅虽勇,然,后继却乏力,非无人也,实不得出耳,儿臣以为当有选拔贤才之良策方可永保我大唐之千秋基业,四哥亦深以为然,故此,儿臣等恳请父皇开武举之科考,为我大唐之选将,此儿臣之浅见耳,望父皇明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