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山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绣山河- 第7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瑗瑗。”种沂低头看她,修长的指节在地图上摩。挲着,目光愈发幽深起来,“你觉得,我们应该动手么?”

    赵瑗抿唇一笑:“你手下这么多将军谋士,却偏要跑来问我?”

    “莫要胡闹了,我是认真的。”他低低地说着,伸手握住了她的笔杆,一字一字地说道,“此仗许胜不许败。若是败了,便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你莫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你明知道,我不是在危言耸听。”

    “我……好罢。”她放弃了与他争辩的打算,有些苦恼地说道,“我放不下燕云。”

    “燕云?”

    “是啊。”她站起身来,哗啦啦地扯下一张巨大的地图,指着上头说道,“若是当真要打,后援、人手、军心,还有应变的计谋,一样都不能少。如果真的要去,我……你认为,我会乖乖留在燕云,等你回来么?”

    种沂一怔,而后渐渐低笑出声来:“自是,不会。”

    “是啊。”她又问道,“那么谁来替我钳制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整个西军的后盾。

    若是燕云十六州乱了,那么西军的后援、粮道、补给线……

    “我原本想着,趁这一年的时间,让整个燕云十六州,陷入一个最佳的良性循环,然后依靠惯性,撑起来。可事实证明,还是我想得太多了……”

    “‘惯性’?”他颇有些费力地重复着这个新词。

    “还有,万一,我说万一,在这场战争中,丢掉了朔州或是代州,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燕云以西已经没有多少原住民,但是保不齐还会有些扯后腿的人。万一再万一,枢密院那儿再给你使些绊子,又该如何是好?”

    她絮絮叨叨地说了片刻,忽然又有些烦躁。其实这件事情,已经酝酿了许久。从赵桓降下那道“消弭边关之祸”的圣旨开始,从皇室到枢密院,一直都在给西军开后门。新军久经操。练,加上一批良种汗血宝马,已经约莫有了一战的能力。如今最令人恼恨的,是冬天,冬天!

    冬日开战,是大忌中的大忌。

    但辽国这一回,恐怕是按捺不住了。

    “辽帝需要一场胜仗,来洗刷他被俘的屈辱,也顺带稳固他的地位。”赵瑗望着忽明忽暗的火光,有些出神地说道,“既然是这样,咱们不妨先扶他一把。”

    “哦?”种沂忽然来了兴致,“怎么扶?”

    “牵制西夏人,但不要真正动手。”她望着那幅巨大的地图,缓缓说道,“等到开春之后,积雪融化,易于行军,再行处置。不过,得事先找好一个理由。”

    “理由?”种沂轻轻笑了一下,“这些年西夏蚕食了大宋多少国土。理由,还需要刻意去找么?”

    “诶?”

    “你瞧这里。”种沂站起身来,执起笔,在巨大的地图上慢慢勾勒着线条,边勾勒边说道,“这一处,是九年前西夏侵占的地方;这一处,是二十余年前西夏强占去的地方;这一处,是仁宗年间……”

    他画得极为用心,赵瑗则看得异常惊心。

    好不容易等种沂勾勒完了,地图上已经是密密麻麻一片,再也看不过眼。他搁下笔,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要对西夏出兵,理由我能寻出数千条,条条都有真凭实据。我所担心的,不过是辽人会从背后捅刀子,而西夏王……你记得么,西夏王最擅长的,便是出尔反尔。”

    赵瑗点点头,轻轻“嗯”了一声:“自然记得。”

    西夏王最擅长的,便是出尔反尔。

    可她最擅长的,便是出其不意呢。

    赵瑗静静地想了片刻,踮起脚尖,在种沂耳边轻声说了两句话。
第95章 西征〔二〕
    西夏与大宋的梁子,已经结了很久了。

    大幅地图上晕开了深深浅浅的墨痕;浓烈得像是黄土地上浸润的鲜血。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在金戈铁马声中醒来;饮马长河,羌笛夜歌,一壶最浓烈的酒伴随着铮铮的将军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蔓延了数百个春秋。

    种沂听完她的话;眉头渐渐舒缓开来;阴霾已久的面色终于放了晴;深邃的五官被烛光映衬得愈发硬朗。“我信你的话。”他说道;三年如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字句。

    赵瑗慢慢退了半步,垂下眼眸;低声说道:“既是如此,我明日便去燕京。”

    从朔州到燕京城;足足横跨了半个大宋。一来一回的时间;已经足够让战火肆意绵延。赵瑗给赵楷留下了一封书信,说是要带回他的长史。赵楷抚平信纸时沉默了半天;最后吩咐小厮去挑一匹好马;他要和妹妹一同去燕京。

    一个王侯、一个公主;突然从西部边陲去往最繁华的燕京;是一件很令人瞩目的事情。

    大半个燕云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赵楷赵瑗身上,沿途官员一路奉承,将两人照顾得服服帖帖。赵瑗大笔一挥,明升暗降了好几个大官,将各个州府的主事东西南北对调了一遍。原本在涿州管事的,调到儒州去;原本在新州当大官的,调到燕州去……反正都是平调,要么就是升迁,被调走的人就算有怨言,也不会闹出多大的事儿来。

    赵楷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寻了个合适的机会,询问赵瑗:“这是,要动手了么?”

    “嗯。”

    “那为什么要……”

    “为了掣肘。”赵瑗答道,“很多时候,坏事的就是地头蛇。因为他们最不希望改变现状。”

    赵楷默然。妹妹的政。治嗅觉,比他要灵敏太多。

    郓王殿下与燕国公主一入燕京,立刻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赵瑗这回极为高调,日日穿着绛紫色衣袍巡街,引来了无数杀手。起先赵楷还跟着她胡闹一阵,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干脆窝在公主府里研习书画,顺带还将王妃和小世子接了过来,很有一番常住的打算。

    赵瑗对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表达了十二万分的抗议。

    赵楷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我把你嫂子侄子都接过来与你为伴,又有什么不好的?”

    “这样更容易成为靶子!”

    “你本来就是要做靶子,三哥不过是替你将靶子做得更大一些。”

    “但你的王妃和世子……”

    “王府的亲卫也会跟着过来。”赵楷喟叹一声,“不瞒你说,官家这回下了狠心要动手。如今汴梁一片腥风血雨,我的封地也不安全,反倒是你的燕云十六州,还要清静一些。”

    赵瑗一惊:“动手?”

    “嗯。官家连着开了两年的恩科,春闱秋闱一场不落,甚至还要再开武举——虽然被枢密院给驳了——但明眼人都瞧得出来,官家要洗干净九弟的残党。相公们天天闹得鸡犬不宁,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门生。你晓得么,如今聪明一点的官儿,都想被外放到燕云这边来。”

    赵瑗惊得无以复加。

    这些日子她忙着斡旋西夏与辽国之事,很久没有去关注汴梁了。汴梁的血雨腥风,竟然已经严重到了这等地步?

    “所以年前官家才下了那道旨意,让你们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边关不乱。”

    赵瑗听完,沉默了许久。

    她早知道二帝之争不会这么轻易结束,不过没想到赵桓居然有这么大的决心。清洗康王余党是假,血洗官场才是真。估计靖康之变给了赵桓很大的教训,如今官场上的风气或可保证富贵皇华,但决计抵不过强敌入侵。

    虽然现如今有一个岳飞、一个韩世忠,一个勉强可以算是固若金汤的燕云十六州,但是百年、千年之后呢?千年风骨抵不过一把屠刀,泱泱士子风。流,在蛮横的强盗逻辑下,彻底就是个笑话。

    “制衡。”她喃喃自语。

    旁边倏地伸出一只手,死死按住了她的口。“你疯了。”赵楷压低了声音咬牙切齿,“连这种话都敢胡说,不要命了不成?”

    赵瑗唔唔地挣扎几下,好不容易才掰开了赵楷的手,瞪他一眼:“我不过是在想,若我是大哥,又该如何自处罢了。既然汴梁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我就更不能……”

    “哦?那你说说,若你是朕,又该如何自处?”

    一声戏谑且透着几分疲惫的询问,惊得两人齐齐回头。青石阶的燕国公主府门口,一张豪华的龙辇静悄悄摆着,已不知摆了多久。身穿衮服的赵桓站在青石阶上,目光从左到右环顾了一圈,接着淡淡地说道:“朕听说三弟和嬛嬛都来了燕京,索性也跟来凑个热闹。”

    “官家。”

    “官家。”

    赵瑗赵楷齐齐行了礼,周围人等已经跪了一地。

    赵桓一步跨进了公主府里,似笑非笑地看着赵楷,悠然言道:“三弟可真是好打算啊。朕素闻燕京有‘小汴梁’之称,繁华盛景,便打算凑个趣儿过来坐坐。不知燕国公主意下如何?”

    “官家驾临燕京,自是臣妹之幸。”

    “好。”赵桓哈哈笑出声来,清亮的笑声回荡在公主府中,一扫先前的颓气,“朕此番还领了几个后生过来,俱是年前中举的少年英才,还要请皇妹多多替朕调。教一番才是啊……”

    越来越乱了。

    真是越来越乱了……

    她为了给西军腾出手,不惜亲自做靶子来到燕京;赵楷也跟着到了燕京,还要把王妃世子一同接来;现在居然连赵桓也到了燕京,还带着几个“等待调。教”的新科进士……

    一个个都疯了么!!!

    赵瑗低垂着头,陪赵桓说了会儿场面话,感觉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朕与嬛嬛许久未见,甚是想念。嬛嬛不妨让人备些酒菜,你我二人好好叙叙话。三弟也一同来罢,朕明日便让人去接你的王妃和世子,顺带连太子也一同接来,岂不妙哉。”

    赵楷闻言愕然,却并未多说什么,只是欠身说道:“多谢官家。”

    赵瑗颇为无言地叫来了她的长史,挑个齐整的地方,备了一些齐整的酒菜。皇族设宴,大多是分桌而食,所以宴不宴的,倒也没什么要紧。宴会进行到一半,赵桓便摒退了所有人,只留下他们兄妹三个,将来意慢慢地说了。

    原来还是为了对西夏动兵的事情。

    西夏一直是大宋的心腹大患,种沂多次上书请求动兵,赵桓自然乐见其成,全部批准。但当时朝中已经分成了新旧两派,借着“康王私自称帝”一事,掐得你死我活。明面上是为了康王赵构,私下里,却是为了自家派系和门生。这回说要动兵,两派又重新掐了起来。

    一派以李纲为首,觉得大宋需要一洗羸弱之风,好好打上一场。

    一派不知是谁为首,总之觉得读书人命比天高,坚决不能让武将借此机会翻身云云……

    两派掐得你死我活,差点把岳飞都给掐下了台。好在赵桓本身有心维护,又把岳飞送到了山海关,守着燕云的咽喉要道,才躲过了一场风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