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万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头万里-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十节 我劝张君更磨练(六)】………

    “慢着,学生有话说,族长容禀。(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文。学网)”郑雨农当先站了出来,说道:“前天晚上放学时,是我硬拉的君鸿出去鸟,才以致使人借机生事的,实非君鸿之过。”然后跪了下去:“雨农做错了,雨农知错!请族长和先生责罚。”

    昨天晚上他思索了一夜,终于决定站出来做证。事实上不把郑经供出来,这已经是他最大的限度了。

    但即便如此,郑经仍是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他出去玩了,并不能代表那些女人内衣不是他偷藏的。而偷藏女人内衣的男娃儿,我们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堂里带坏其他的好孩子。”郑知芳对郑雨农的印象较好,便也相信了他的出去玩的话,但仍是更相信自己孙子对宋君鸿的评价。

    “那些女人内衣不是她偷的!”随着脆脆的话声突然**,一个俏声声的小姑娘走了进来,赫然是久未露面的丁蓉。

    丁蓉走到郑知芳面前说道:“外公,这一切都是郑经在搞鬼!”

    郑知芳愕然了一下,没想到外孙女竟然会和郑知庆一样的说辞,但联想到这两个小娃儿之间一直的不合睦,便又板起面孔训道:“胡说。这学堂也是你们女娃儿们踏足的地方吗?快给我回家去。”

    丁蓉却并不退却:“外公,我没有胡说。那两件被作为证物的女人内衣其实分别是郑经的帖人女婢丁香和莲儿的。不信你去翻看那两件内衣,丁香的内衣上绣有丁字,莲儿的上面除了莲字还有一大一小两朵荷花呢。这个宋君鸿从没有踏进咱们的府门,又怎么可能偷的去呢?”

    郑知芳翻过内衣一看,果不其然,脸色开始有点尴尬起来。郑经的脸却开始绿了。

    丁蓉接着说:“我问过丁香和莲儿,她们说内衣是三天前让咱们的郑经小少爷亲自要去的。不信的话,外公你可以回去自己去问她们。”

    事情至此,一切都是水落石出,但郑知芳当然众人的面又着实下不来台,只好一巴掌拍在郑经头上:“小混蛋,哪个挑唆你这样做的?”

    郑知庆在旁边听了无奈的叹了口气,在他这位族长大哥的心里,大概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少不更事,即使偶有做错事,也一定是别人教唆的结果。

    郑经又羞又气,只好指着昨天翻倒宋君鸿蓝子的学童说:“都是他教我这么做的,东西什么的也都是他放的。与我无关。”

    那孩子一愣,又惊又怕结结巴巴的说:“大、大少爷,你不能”

    “闭嘴!你这个成事不足败呈有余的东西!给我出的什么狗屁主意!”郑经上前不待他说话已经一脚踹翻了他。

    “好,找着原凶就好。让我想想这个坏小子怎么处理?”郑知芳一看有人能出来替自己孙子顶罪,立刻就当场定案了。

    “族长刚才说过,这种坏孩子不能留在学堂里,以免将来带坏其他的好孩子。”郑雨农这时突然插上一句话,让正在转圈想处罚方法的郑知芳立刻拍板了。“嗯?哦对,对,这个孩子不能再留了,从今天起就滚出学堂,且要是再让我看到你接近经儿,我就打断你的腿!”这郑知芳虽然护短,确并不是完全不明是非,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孙子也有一些劣行,所以他一直希望孙子身边一起玩的尽量多些好学懂事的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当然也明白,莫说只是赶出学堂,假如能让他的宝贝孙儿少受点不良影响,就是把对方配充军他也觉得是值得的。何况此刻他也非常痛恨这个让他陷入如此窘境的小混蛋。

    郑知庆张了张嘴,本来也觉得这处罚过于残酷和随意了,令他有些于心不忍,但看着郑知芳有些烦躁的脸色,想到若不出此今日之事怕是难以善终。假此能让郑经身边少围绕些势利小人,这说不定也是对这些孩子们的一次严厉的警钟呢。他虽然是对郑经的玩劣伤心不已,但谁能说他心里不也是一直在对这个孩子抱着巨大希望然后又失望太大而形成的心理落差呢?

    郑知芳嘿嘿笑了两声:“十八弟啊,这学堂的事本不该我来多嘴,坏娃儿已经赶走,余下的都是好娃儿,依我看让大家该念出就开始念书吧。我这族里事儿多,忙啊!这学堂里接下来的事还是交给你来处理合适。”

    “好的”郑知庆也不推辞,点下头立即领命。

    “不过,在大家开始今天的学业之前,还要先处理点事。”郑经回身从教案上伸出戒尺,凌厉的眼神扫的全场娃娃们直怵,“学有先后、德有高低、理有对错,事有赏罚。此事已经水落石出,所以那些该罚的依然要领罚。”

    紧接着,他大声喝道:“郑经,平日顽劣不堪,今日又受人教唆构陷同窗,当罚掌手六下;郑雨农,助长恶焰,也罚掌手三下,以敬效尤。”

    本已欲离去的郑知芳闻言大惊:“十八弟,经儿他还小,你看是不是”郑知庆却冷着脸历声喝断:“大哥不得再求情了。养不教,父不过,教不严,师之惰。今日我们再不给他长点记性,指不定日后长大了还会再闯出什么祸来!”

    郑知庆这话说的极重,郑知芳闻言又羞又恼,无言以对。又不忍目睹孙儿受罚的样子,长叹一声,只好转过身去。

    在他身后,很快就传来一声声响亮的戒尺抽打手掌声。

    抽打完郑经和郑雨农后,郑知庆又高声喝道:“宋君鸿,掌手九下!”

    宋君鸿闻言一愣,大惊问道:“先生,既然已经查清楚学生是受人冤枉的,不加抚慰也就罢了,为何反而也要受罚,且罚的比其他人还重。”

    郑知庆走到他面前,一字一顿的说,“你以为你受罚很冤枉吗?那我就与你分说明白。你以为人人传说你是伏虎小罗汉,高看一眼,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恐无忌了吗?否则为何会有今日之祸?能还得清白,是你的侥幸,纵是还不得清白,你又能怪得谁去?自古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你恃才自傲,不懂得谦退之道,才导致招人忌恨、同窗不合,这是错其一也;识友不明、思辩不慎,错其二也;替先生收拾看管书本、打扫学堂是你的职责,如今却让人涂画先生书本、暗中调包室内书箱,都是你马虎大意、玩乎职守所致,这是你的错其三也,每错罚你掌手三下,三错九下,你说你冤也不冤?”

    宋君鸿听着郑知庆说完了这三大错,突然低下头去,把双手举高:“先生训导的有理,君鸿不冤。”

    旁边的郑小六夫妇大惊,还待求情,宋君鸿却转头低声道:“请姑夫姑母无须担心。”因为他突然有些领悟,如果以此次栽赃事件而言,郑知庆的处罚的确有点吹毛求疵,小题大作。但以他目前的言行处理来看,郑知庆的一番训导却无不是恰好敲在鼓点上,切中要害。来到这个世界,他始终以一个大人的心态不屑于和这帮孩子们一起玩耍,甚至心里有还一丝轻慢,这是郑知庆在点醒他将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他再次高声说道:“君鸿谨记先生教诲,君鸿认罚。”

    郑知庆点了点头,眼中激赏的只目光一闪而过,手中的戒尺却已经豪不留情的抽打了下来。不同于郑经挨打时的鬼哭狼嚎,宋君鸿咬着小牙,默默的感受着那戒尺抽打在手上的锥心疼痛感。

    三十年后,当宋君鸿开始被人称作大宋中兴名臣、旷代干材时,他却磨擦着手中一柄老旧的戒尺,在书房里对一干门客幕僚幽幽地说:“其实,我平生所有的成就,都是从这一杆戒尺开始的。”而此时,郑知庆早已逝去多年,坟前的松柏也高可参天了。

    x第一卷完x



………【第一卷卷末语】………

    至此,第一卷《垂髫稚子心》就算结束了。此前有人曾对我说:你干嘛要从小孩子开始写起,多累呀!我也说,是呀。但我想人们真想融入一个他就算读一万卷书也远称不上熟悉的古代,就必须要从头去感知这个时代,必须要在长期的岁月中积累起对这个的点点滴滴的牵挂和力量。而并非是你随意递给一个人金戈铁马,他就一定可以去建功立业了。即使是英雄,他也应该先需要一个铁铸的摇蓝!任何的成功都是不易的,正如任何的汗水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在这第一卷里,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小主人公平凡而又浸满不同忧喜的成长岁月,了解到他生长的环境。这些都是滋育他将来那颗充满悲悯和坚铁般心灵的重要养料。也是他一生中最简单和最欢快的岁月,因为日后当他终于如雄鹰一样扇动翅膀,高飞入云时,他才会知道外面的天空是多么的广阔,风云激荡!接下来,让我们准备好,一起和主人公在初次飞翔时出那嘹亮穿云的长唳吧。

    敬请期待《回头万里》之第二卷《青衫少年行》!



………【第一节 贡举】………

    绍熙三年,仲夏。(本书转载网。)在长江以南的江宁府潞县,有座古老的学堂,在林荫掩映下分外清幽。

    时近晌午,一个约十六岁的少年打开学堂的大门,笑看着屋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奔涌而出,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打闹而去,整个学堂很快显得空静下来,始才抬步走了进去,拿起放在门边的条帚和水盆,开始打扫起来。

    “君鸿,你怎么又来了?”一个走路略有些颇腿的老者还留在屋中,咳嗽了两声,沙哑着嗓子问道:“不是已经通知过你们这些参加贡举考试的人可以休假一个月吗?这算来也才过了仅仅半个月而已。”

    在中国古代,国家为收罗人才而出台有各种的选拔方式。汉晋以前,以九品中正制的世家承袭为主,而隋唐以后,科举又打破了门阀笼断,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条晋身之阶,只要能肯读书,能金榜提名,自不愁没有出头之日。郑氏学堂的建立,也是想借此为族中多培育出一些通过科举进入庙堂,再反过来进一步壮大宗族的子弟的举措。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责令各州府定期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而州府在决定向朝庭贡举的人才时,则是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即在州一级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而通过考试的,则可称为举人,才有资格解送州府和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更高一级的会试与殿试。而各地州郡获得的应试名单多来自于乡绅和名士所举荐,所以各地的乡绅和名士自己的亲属或得意往往轻易即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而贫寒家户的子弟却往往需四处请拖,备好名刺、得意文章久久苦侯于各乡绅、名流之府门外,只为得一纸荐文。

    淳熙十五年三月,时任集英殿修撰,又是宗室的赵汝愚曾联名秘阁修撰朱熹一起上表建议为解决此弊端,进一步广开应试的门庭而应废除举荐的旧习,改由各地想参考的士子们届时到各自户籍所在的州县报名备案,经审核通过后再统一组织考试筛选,选中者即得应举资格。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赵昚的认可,而很快就推动了政策的出台,并先在两浙等路开始试行,本拟待试行成熟后再推行全国。第二年春,随着赵昚身体的极度恶化,禅让帝位与太子赵惇,自避为太上皇。可不想赵惇登基第一年就废止了这项在地方上试行尚不足一年的政策,重新将之束于高阁。而这一束,就是两百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