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第1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少,可以用豆子榨油来吃。”
  呃……不是张沁儿非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连氏不让张老头去摘茶树籽,怎么都让她有种不详的预感。
  张乐儿也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和张沁儿对视一眼,看出了对方眼中的信息,于是张乐儿说:“不会到时候要我们两家出茶油吧?”
  不去摘茶树籽,不说明连氏不想要茶油,那么只好从忙碌摘茶树籽的两个儿子身上压榨出来了。
  张老头听了,这才转过弯来,心中想着这还真是连氏会打的算盘!于是尴尬的说:“你们放心,不会向你们要茶油的,何况你们每个月还给了五百文奉养银子,不差那点油钱。”
  张乐儿忙笑着说:“还是爷爷最好了,爷爷你放心,现在我们家日子过的紧,等以后日子好了,我们会更加孝顺你的。”
  张沁儿抿嘴笑着,心想张乐儿还真会拍马屁,于是也跟着说:“是啊,爷爷,等我们家日子过好了,一定会好好孝顺你的。”
  张老头笑着点头,心中是明白这些儿孙们的孝顺的,几个人在院子里愉快的说着话,靠在厨房门口看热闹的谢氏便哼哼了一声,进了厨房洗碗起来,否则待会连氏教训完张志仁兄弟发现她还没有把碗筷洗好,就该轮到教训她了。
  此时连氏的屋子里,气氛很低沉,连氏的做法无非就是唾骂杨氏和冯氏,说她们是坏了心肠的女人,又骂沁儿和乐儿,说是嫁不出去的姑娘,最后就以亲情相逼,非要张志仁张志礼吐口答应好好教训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们,然后再答应一定要给小妹贞娘添箱银子不低于五两银子!
  这些话,先前张沁儿也说过,只是当时张志仁一昧的认为张沁儿是夸大其词了,自己的娘怎么会这般恶语相向呢?谁知此时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耳中听着这些恶毒的话和威逼的话,张志仁才能够略微感受到杨氏和张沁儿她们的艰辛。
  “你们两个这是要气死我吗?别给我说你们没钱没钱的,我会信才怪!现在离年底还有些日子,我就不信到时候你们连五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连氏厉声质问着,一双精明老道的眼睛冒着炙热的精光,让人不敢直视。
  张志仁和张志礼都在低头苦笑,现在离年底确实有些日子,如果不是每个月要给连氏五百文奉养银子,届时不要说张志仁,就是张志礼也都是可以拿出这五两银子的!就如张沁儿所说,若家中有钱,无需连氏相逼,他们两个做哥哥的也不会让妹妹难堪。
  “娘,这是这个月的奉养银子,我和三弟合在一起,一共一两银子。”张志仁拿出这个月的奉养银子,恭顺的递给连氏。
  连氏见他们没有直面答应自己的要求,脸色依旧不悦,不过她的脾气向来不会对着银子的,所以还是冷着脸把那银子接过,在灯光下看过银子的成色之后,紧紧的捏在手中。
  张志礼眼看着连氏看在银子的面上没有那么严厉了,就说:“娘,你说的这些我们也都是知道的,贞娘是我们的小妹妹,我们哪里能亏待她呢?你就放心吧。”
  连氏忙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你们兄弟两个不低于五两银子就成!省的你妹妹嫁过去被人说三道四,女人有嫁妆,才有底气,你们知道吗?”
  张志仁和张志礼一阵无语,若非连氏是他们的亲娘,都想腹诽连氏嫁进来可没有半点嫁妆,不也如此有底气?而杨氏和冯氏嫁进来虽然嫁妆不多,却也在庄户人家中算可以的,嫁进来后,别说有底气,还得低三下四才行。
  “娘,这是我们自然是真的,不过你也得体谅我们,如今我们兄弟两个在县城做事,赚的钱也不多,还要养活一大家子的,到年底能不能有五两银子还是问题呢……要是这亲事不急的话,不如过了年再办吧?到时候过年东家是有红包给的,我估摸着有一两银子左右。”张志仁想了一个折衷的法子,越说越觉得这法子不错,于是又接着说:“贞娘如今也才十四岁,过了明年这才十五,也不必这么急于一时,再说了,一家有女百家求,这亲事多商谈着,没准还能够找到更好的。”

☆、127。第127章 :上山找人

  张志仁犹自觉得自己说的有理,却不想连氏听的脸色越发黑沉下来,旁边的张志礼眼尖,察觉到不对劲,忙拉扯了张志仁的衣袖,示意他别再说了,可惜已经来不急了!
  连氏重重的拍了拍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紧接着她严厉的瞪着张志仁,说:“怎么?你觉得你娘我看人的眼光不好?还要你来教是不是?贞娘是我的女儿,我能不知道什么人家适合她?我能害了她不成?”
  张志仁顿时慌了手脚,无措的说:“我……我不是这个意思,娘你别生气啊。”
  张志礼也在一旁替张志仁说着好话:“娘的眼光向来是不错的,哪里会错,二哥也不过是胡说罢了,这样吧,我明天尽量去山里找一找药材,没准能够找到价钱好的。”
  屋子里的气氛越发僵凝了,谈话越说越错,张志仁和张志礼心底都打起退堂鼓来。
  这时院子里的张老头发话了:“孩子们忙碌了一天,都还没有吃饭的,有什么话下次再说吧,先让孩子们回家吃饭休息去。”
  张老头的话宛如救命草一样,大家都不由得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而连氏此时也不好再留人,不过她心底厌恶杨氏和张沁儿,尤其是张沁儿!小小年纪,却压根没把她这个奶奶放在眼里,竟然还敢和她呛声!真是过份!
  于是她不再提银子的事情了,而是满脸不悦的把上次杨氏和张沁儿对她无理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最后严厉的要求张志仁狠狠的把这两个人教训一顿。
  张志仁额头汗水直冒,他此时已经知道是连氏紧紧相逼,张沁儿没了法子才冲动的,只是要他这般和连氏说,他却是不敢的,于是说:“好好,我回去就教训她们!”
  连氏却说:“哼,我还不知道你!就在这里教训!”
  于是张志仁就傻眼了,别说此时他已经体谅杨氏和张沁儿的艰辛了,就是她们两个真有错,也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啊!
  “这……这不太好吧。”张志仁嗫嚅的说着。
  “嗯?”连氏直勾勾的看着他,非要逼着他做出决定。
  僵持了一会,张老头又催促起来:“有些什么话非要说这么久?孩子们都累了一天了,明年还得出门做事,你这当娘当奶奶的怎么就一点都不替孩子们着想?”
  张老头说完之后,已经打开了房门,看着张志仁和张志礼一副尴尬为难的样子,心底就猜测到连氏肯定说了什么让他们为难了,就说:“志仁志礼你们先带孩子们回去。”
  张志仁看了一眼没说话的连氏,有些由于,张志礼则快速的说:“那好,爹,我们就回去了,下次再来看你们!”
  说完就拉着张志仁出门了,竟然停也不停,直接对冯氏杨氏她们使眼色,几个人一齐朝院门外走去。
  “志仁!”忽然连氏站在屋檐下,厉声叫了张志仁的名字,他顿时就愣住了,他看着院门,院门就在眼前,外面便是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夜月明星稀,清风拂动,枝叶间不时沙沙作响,一片宁静美好。
  张志仁第一次产生逃离的心思,他想逃离这个老宅,他想不要再面对连氏的刻薄和不公了,他想……
  最终他还是转身回头了,他眼中无神,充满着无言的悲伤,声音低沉的说:“娘,我知道怎么做,我们先回去了。”
  说完这话,他迈着步伐快速的走出院门,就在那一刻,他感觉到一种解脱的快感。
  回到家中,虽然张志仁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敏感的家人都感受到张志仁的不同了,杨氏也没有说话,而是拉着张沁儿进厨房一起忙碌着做晚饭出来。
  晗生和永安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此时挂花已经被张沁儿采摘收集了,树枝上只有一些后来长出来的细小桂花,随风带来阵阵淡雅的清香。
  兄弟两个在背诵着诗词歌赋,一来一往,倒有些样子,福儿则坐在旁边,明明听不懂,却听的异常的认真。
  等吃过饭,大家就各自睡觉去了,毕竟忙活了一天,又在连氏面前受了气,整个人都累的很。
  第二日一大早,杨氏就起床弄早饭了,今天他们要去山里更远一点的地方采摘茶树籽,近些的茶树林早已经在昨天就采摘的差不多了。
  吃过饭,包上一些玉米饼子,再带上一竹筒的水,大家就背着背篓拿着镰刀准备出门了。
  走到山脚下时,就看到黄大安一家也出门了,于是三家聚合在一起,闲聊着一些话题,在乡下,最不缺的就是勤劳的人,张沁儿看着陆陆续续上山的村民,只觉得这种感觉也实在不错,大家靠自己的劳动力,努力的过上好日子,千百年来,大多数人都是这般平凡而朴实的生活着。
  这一次要翻越一个山头,去更远的地方,所以张沁儿一家早就做好准备,也商量好按照黄大安家的运送方式,等背篓和麻布袋都装满了,杨氏和冯氏带着孩子们依旧在山里摘茶树籽,而张志仁和张志礼则负责来回运送茶树籽到家里去。
  这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忙活着,人人挥汗如雨,却依旧打起精神干活,要知道,错过了今天,也许明天这山头的茶树籽就要被人摘的差不多了,如今村里有两百多劳动力,大家遍布山中,各自忙碌着把东西弄回家呢。
  到了下午太阳渐落西山时,杨氏就问张志仁:“你们明天就要去县城做事,待会回去还是明天早上回去?”
  张志仁就说:“你放心吧,我们已经和田老大约好了,明天一大早一起回县城,他有马车,快着呢!”
  当大家再一次把背篓和麻布袋都装满了,光线也变得昏暗起来,张沁儿忙说:“趁着还有光亮,赶紧下山回去吧,这里离村里远着呢。”
  大山深处的夜晚是最不安全的,一来是山路崎岖,二来是会遇到深山里的野兽,所以大家早早回去比较好。
  于是张志仁和张志礼依旧是最大的劳动力,负责背一背篓,还要拖一麻布袋的茶树籽,晗生则跟在后面,遇到不好拖行的地方,就出力帮衬着。
  待下了山,已经鲜少看见人影,看来大家伙早就下山回家了。
  等张沁儿一家吃过饭,正准备洗澡睡觉时,村子里忽然响起一阵紧急的锣鼓声,这是村里有急事发生时,用来敲打提醒村民的。
  张沁儿家这边离的比较远,出了门,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张志礼和冯氏也匆忙出门,看见彼此下意识的问着:“村里发生什么事情了?”
  张志仁摇了摇头,说:“我们走过去看看。”
  于是让福儿到张乐儿家去和小宝一起照顾甜儿,其他的人都跟着过去看热闹了,等遇到其他村民时,这才知道,村里的方大有和他的儿子方伟杰一直没有回来,估摸着怕是出事了,所以张老头做为里正,在方大有的媳妇田氏找他帮忙时,就敲响了锣鼓,把村里的人都召集过来。
  “我看到过方大有,当时我们一起准备下山的,但是回头一看他儿子不在,就回头找他儿子去了,没想到这个时候他们父子还没有下山啊。”其中一个村民感慨的说着,这两天大家伙一起上山的,难免会一同出发和下山回家。
  做为里正的张老头忙问:“当时你是在哪里和他遇到的?”
  那村民就说:“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