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阳已经偏西了,火烧云染红了西面的一片山林,整个天地显得格外的宁静美好。
  走在路上,可以看到水田中稀稀疏疏长着一些水稻,之所以稀稀疏疏,那是因为土壤并不算太好,再者还因为富足村的村民们第一次种植水稻,难免有些不懂的地方,虽说有经验丰富的老农过来传授过经验,但是这种事情自己不亲自种植尝试一次,光是听是无用的。
  张沁儿对水稻田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她有些怕水稻田里面的蚂蟥,那玩意吸附在小腿上,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的很,好在今年他们家是没有租田的,所以自然不需要下水稻田中干活了。
  放眼望去,是一片宁静的村庄图,忙碌一天的农民们纷纷扛着锄头提着竹篮朝家里走去,河边还有几个赶着时间洗衣裳的人,顾不得说话,手里的木槌敲的十分的响亮。
  到了周光勇家,并未看到周光勇,只有陈氏一人在家里做一些轻松的活计,看见张沁儿她们就忙笑着打招呼:“你们可来了!家里的鸡蛋刚刚吃完了,光勇还想着去你们家买呢。”
  “我想着你们应该没有了,这不给你们送来了。”杨氏笑着将竹篮放在桌子上,又去瞧她的肚子,五月份的肚子已经开始鼓起来了,陈氏的行动也逐渐有些不便了。
  周光勇是一个疼人的男人,又是因为这是他们夫妻的第一个孩子,格外的重视,不但向张沁儿家买鸡蛋给陈氏补身体,自己时不时还去山里转悠一圈,猎到一些兔子山鸡什么的回来给陈氏吃。
  “你这肚子看着越发大了,等明天志礼回来,叫他给你把把脉。”杨氏笑着说。
  “好啊,我倒是觉得不错,不过光勇估计是有些心慌,我们成亲之后不久就遇到洪灾,之后也一直没有怀上,我还以为是逃荒时把身子给弄坏了呢。”
  “这里哪里的话?当初志礼媳妇还是大着肚子逃荒的呢,还不好好的把孩子生下来了?人啊,只要活着,就是好的了。”杨氏安慰着,如今再想起当初的逃荒日子,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了。
  陈氏想了冯氏的孩子,就问着:“甜儿如今怎么样了?刚出生的时候可瘦弱着了。”
  “好着呢,如今会走路了,就不让人省心了,每日都在院子里瞎跑。不过这大孩子带小孩子的倒也不用太操心,到时候你可就要多操心一些了。”杨氏笑着打趣,又说:“不过第二胎就省事了。”
  陈氏也笑了起来,手指无意识的摸着隆起来的肚子,眼神越发的慈祥,似乎在幻想孩子的模样和性情了。
  张沁儿过来可不是听她们聊产妇心得的,她和陈氏她们打过招呼就朝隔壁不远处的黄家走去了,如今黄大安已经从县城回来了,他的根基还是家里的这些田地,农闲时再去县城找些事情做就好了。
  一到黄家就看到黄小丫正蹲在地里拔草,于是她打着招呼:“小丫,你爹回来了没有?”
  黄小丫抬起头,看见她就说:“刚回来,在家里劈柴呢。”
  于是张沁儿就径直进了黄家,果然看到黄大安在厨房外面劈柴,于是问着:“黄叔叔,那块地你去看了吗?”
  黄大安一看是她,忙把手里的活停下,说:“我去看过了,就在林子村,大约二十亩,主人家急着卖出去,不过要整块都买了,不零散的卖。”
  这倒不是问题,手里有钱,心中有底,于是张沁儿问重点:“那地怎么样?”
  “都是良田,地很熟,种什么都可以的,连着一大片,也好管理,不过这价钱稍微高了一些,因为地不错,要八两银子一亩。”说到这里黄大安有些不好意思,自己作为代表去谈,结果没有把价钱谈下来,让他觉得对不起人。
  八两银子一亩,二十亩就是一百六十两了。张沁儿在心里盘算着,这笔钱她倒是有,只是这地价钱的确是高了一些,她早就在四周问过了,如今的地价大多是七两银子一亩的良田。
  “是贵了一点,黄叔叔知道主人家是为什么卖田吗?”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赌债之类急需要钱的,那么就可以压一下,如果是举家迁移,也是可以慢慢谈的。
  “我打听了,但是没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只听说他们家突然要卖地了,除了那二十亩,他们家还有三十亩地,一半是水稻田,一半是坡地。”
  “那三十亩有说卖不卖?”
  “没有说。”
  水稻田是最贵的,良田足足可以卖到十两银子一亩,而坡地价钱最低,良田则比一般的田地要值钱一些,刚开垦的荒地则只需要二两银子一亩,算是最便宜的,这些土地市价早已经记在心中了。
  林子村也算富足村的隔壁村,和坑里村方向相反,路程倒是差不多,需要走半个时辰去了,如果在这边买了地,那就需要请佃农才行,并且还要派人过去打理照看。
  其实最好的法子是买富足村的地,方便管理,只不过整个富足村的地几乎都是荒地,至少需要养三年才能够便成熟地才行,再说了富足村的田大部分都是官田,各家各户的荒地可不多,只能顾着自家每年的菜蔬了。
  所以这个法子自然是行不通,张沁儿这才把目光投像附近的村子,一来地熟,二来有人卖。
  “这样吧,还要拜托黄叔叔再去谈一次,最好先打听好主人家是为什么要卖地,然后再谈价钱,现在大部分良田都是七两银子一亩的。”思索之后,张沁儿只好拜托黄大安再跑一趟了。
  如今地里不是很忙,张沁儿将打听田地买卖的事情交给黄大安,并且答应给他一份中人钱,这倒不是张沁儿最初的想法,而是受到郑成凯的影响,当初郑成凯就是打着郑伯景的虎皮做中间人,这才游走在富人之间,为他们置办资产。
  张沁儿发现黄大安去县城做了两个月的送货之后,嘴皮子活络了很多,也渐渐熟悉了一批人,这才起了心思,打算把黄大安培养成中间人,这样即使不去县城做事,也能够赚到一份外快。
  “沁儿,你放心吧,我尽力就是了。”黄大安郑重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会再加把劲的。
  “嗯,要是能够谈到七两一亩,就别犹豫,都买了,然后去衙门办理红契。”
  红契虽然要额外花费一笔缴税的钱,不过这样才算做官府认可的不动产,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白契则不具备法律效力,多花一点钱买份心安也好。
  黄大安应下了,答应明天就去跑一趟,那林子村有一户人家他是认识的,春节的时候拉过几次货,略有交情,打算再去问个仔细。
  这事就交给黄大安了,张沁儿一个小孩子也不方便出面,她正要道别时,黄大安忽然问着:“沁儿,要是把地契办好了,是写谁的名字?”
  “当然是我的啊!”张沁儿淡定的说着,这是杨氏的决定,她认识家里的钱大多是张沁儿赚回来了,所以买地自然是写张沁儿的名字,张沁儿倒是没有托辞,她早就想试试自己名下有不动产的感觉了,只要明朝没有灭亡,这块地就永远是她的私人财产!
  可比前世那些只有使用权的地值钱多了!
  不过她心里也是有其他打算的,前期的地以她的名义,等差不多了,就以晗生他们的名义,反正最后要做到家里人个个名下有地产!
  想想还真有一些小激动啊!
  黄大安却是一愣,他不过随口问的,心想这也是应该写张志仁的名字,谁知道张沁儿这么理所当然的说写她的!
  她不过是一个孩子,重要的是还是一个女孩子!
  黄大安有些迟疑,终究还是说了出来:“沁儿,这样好吗?你爹同意?”
  张沁儿点头,说:“这是我娘的意思。”
  直接忽略张志仁了,因为她还没有打算和张志仁说这件事呢!等黄大安给力的话,把地契办下来再说去了。
  黄大安也只好点头了,反正这是人家家里的事情,他一个外人不好多插嘴。
  和黄大安道别之后,出了门张沁儿又同黄小丫说了几句话,这才朝周光勇家走去,这时候周光勇已经回来了,不过他是没有一刻清闲的时候,除了地里的事情,家里的事情他也大多一肩挑了,恨不得让陈氏躺着养身子了。
  人家这么恩爱,就不好意思在旁边打扰了,拉着杨氏朝家里走去。
  月亮已经悄悄的升起,挂在虚空上,宛如一盏明亮的灯笼,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虫鸣声,相映成辉,如同一曲交响曲,别有风味。
  “呱呱!”水稻田中不停的响起青蛙的鸣叫声,让人忍不住心中想起一句诗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63。第163章 :赵家事

  两亩大小的鱼塘已经从河道取水灌进去了,逐渐淹没才长出来不久的荷叶,只留下尖尖的荷叶。
  鱼塘的周围种着的不是桑树,而是一片桃树果苗,张沁儿并不打算弄桑基鱼塘,因为即使养蚕也是首选更方便的乌桕蚕,另外桃树可是好东西,桃花桃子都是能用的,就连桃浆也是可以食用的,清热去火能美容,营养价值也颇高。
  此时张沁儿正站在一颗果苗旁边,因为肥料充足的缘故,枝叶已经展开,嫩嫩的桃叶显得格外的有生机。
  她看着一旁忙碌的张志仁以及张志礼,他们今天早上就从县城赶了回来,随车带回来两大桶的鱼苗,每条鱼苗有大拇指那么大,以鲫鱼、鲤鱼、草鱼为主。
  “好了,都倒进去了,不过真的能养活吗?”张志仁连桶子里的水也一同倒进池塘中,那些鱼进入旷阔的池塘随即就滑溜的游走了,不见半点身影。
  “肯定的啊,我已经提前放进去一些小鱼小虾,有些正好是鲤鱼能吃的,另外草鱼就吃草就行了,以后我每日早晚扯一些草丢进去就行,另外鸡粪之类的肥鱼也是吃的。”张沁儿很轻松的说着,以前她看见别人钓鱼过,钓鱼之前就朝池塘倒一些猪粪或者鸡粪之类的农家肥,然后一钓一个准。
  张志仁这话已经说了几次了,也问过那卖鱼苗的人,人家信誓旦旦的说肯定能养活,只是人在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时,总难免有些提心吊胆。
  “等到秋天估计这些鱼就长大了吧?”张沁儿在一旁看着,眼睛亮晶晶的。
  “秋天应该可以长大了,不过不急,要卖的话也是冬天再卖去了。”冬天的鱼肥,又到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为了图个好兆头,必定是要买条鱼的,叫做年年有余。
  “那也是,到时候你可要送我几条鱼吃呢!”
  “保管你吃个够!”张沁儿笑嘻嘻的说着,看着计划中的事情一一的有了安排,张沁儿也开始期待起今年的丰收起来。
  鱼苗已经放了,围在周围看热闹的人也逐渐离去,张沁儿家的这两亩池塘可是新鲜物件,任何风草动都会引起旁人围观。
  不过基于他们家在村里的威望,可没有什么人敢明目张胆的提出质疑,都是一面看,一面记在心里,一旦他们家成功,大有跟风的节奏。
  又过了几日,黄大安终于带来了好消息,他眉开眼笑着,满脸的喜气:“沁儿,我总算把你托付的事情办好了,那些地已经谈好价钱了,降低到七两银子一亩,不过因为那些地已经撒了种子,算是青苗了,所以二十亩的青苗要给五两银子。”
  “种的是什么东西?”五两银子?貌似有些多的样子。
  “种的十亩麦子,十亩玉米。”黄大安迟疑了一下,才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