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第2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氏他们刚走没多久,冯氏就过来说,要是张沁儿想做什么,又不够力气的,就来叫她。
  张沁儿自然应下,两家互帮互助早已经成习惯,不需要矫情推脱。
  不说这边,且说杨氏他们三个到了林子村时,就看到崔家兄弟已经剥了一大半甘蔗叶子了,收割甘蔗的流程,张沁儿早已经交代,在收割的前三天,就要开始把叶子剥掉,再然后把甘蔗颠子削了,最后那些削了颠子、还立在地里的甘蔗,就用短柄锄头把甘蔗连根带泥挖出来,用刀把带土的甘蔗老兜削干净,紧接着就要捆甘蔗了。
  一捆甘蔗在一百斤左右,捆好就用杩杈把它们从地里运到车上去,等一车装满了,就得赶车朝家里走去。
  “东家娘子。”崔老大看见杨氏他们,忙热情的打了招呼。
  “哎,我家志仁呢?怎么不在这里?”
  “东家在放鸭子,我们兄弟先剥着。”
  杨氏把牛车停稳了,看崔家兄弟是在用手剥叶子,甘蔗的叶子边缘又硬又有毛,人的手很容易割破,这会儿崔家兄弟虽然手指皮肤粗糙,也有一两道细密的口子了。
  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剥叶刀和粗布手套拿了出来,说:“快别用手,先戴上手套用刀吧。”
  崔家兄弟憨笑,心里虽然想着剥叶子还用什么刀,嘴里也没有多问,走了过来,先是看了看,崔老大顺手就拿着剥叶刀朝一旁的甘蔗剥去,发现果然好用许多,人省事了不少,这才惊喜的叫着:“哎呀,还是东家有法子,有了这刀,人省事不少,动作还快了很多。”
  于是崔家兄弟赶紧带上保护手的粗布手套,拿着剥叶刀到地里头干活起来。
  杨氏和晗生也开始干活,至于永安实在太矮,就算今年因为天旱的原因,甘蔗的长势一般,也足足有一丈多,不说永安,就是崔家兄弟去割,也得仰面干活,这样持续久了,人是很累的。
  甘蔗的叶子并不全,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那是被蝗虫吃掉的,有些只剩下粗些的叶柄,好在林子村也早有防范,虽然有蝗灾,也没有那么恐怖,不然这些甘蔗就得全部被吃了。
  这会儿剥叶子,还得等两天才能砍甘蔗,不过到了下午的时候,就留下崔家兄弟和张志仁继续剥叶子,杨氏带着晗生永安去坡地收割豆子,今天回去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豆子先送回去了。
  时近初秋,天高气爽,虽然没有下雨,天气显得闷热,但是早晚开始凉了起来,凉风飕飕,让人忍不住裹紧了衣裳。
  一连忙了三天,等甘蔗叶子全部剥完之后,坡地里的豆子和红薯也早已经收回来了,接下来就到了重头戏,收割甘蔗了!
  收割甘蔗前,晗生就赶着驴车先回来了一趟,他是送甘蔗颠子回来的,甘蔗颠子不甜,没有什么糖,却是甘蔗的种子,送回来存在地窖里,等着来年再种。
  “晗生,你们记得称一称一亩地产多少甘蔗,然后再看一亩地能够榨多少糖,这样咱们心里才有数。”张沁儿叮嘱着。
  晗生应下,分秒不留,又赶着驴车回林子村干活了。
  等再次送甘蔗回来时,就告诉张沁儿:“我们称了,一亩地只有五千斤多的甘蔗。”
  张沁儿寻思了一下,记得自己以前听说的可是亩产八九千斤呢!怎么自家只有五千多斤?
  不过又想到今年天旱,又有蝗灾,这才少了些吧。
  不过除此外,甘蔗的品种也是一个大问题。
  前世的时候,甘蔗产量多的品种已经研究出来,而现在她用的甘蔗种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要是没人精心照料,一年下来,能吃的甘蔗只有四五节大小了。
  运回来的甘蔗,不需要放到地窖里去,也不需要放存放杂物的房间里,直接放在榨糖作坊的棚子里。
  糖坊外,已经搭起一座显眼的、类似马戏团演出场的椭圆棚子,以木料为柱、篾簟为顶,直径30多米。这个棚子用以防雨雪,遮盖榨甘蔗水的稿盘用的,这会儿也正好可以堆放甘蔗,不然这么多甘蔗哪里放的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晴朗的天空似乎也开始有些变化了,到了傍晚时,就能够看到头顶的云带着乌色,云朵也越来越大,沉甸甸的垂在苍穹。
  “快点下雨才好!”大家望着天空的乌云,无一不这么想着,希望着。
  但是直到张沁儿家的甘蔗全部砍好送回来,还是没有下过一场雨,那乌云就像是逗大家玩似的,给人希望又一直让人失望。
  把甘蔗全部收割了,张志仁和杨氏他们才回来,经过几天的忙碌,每个人的脸上都有藏不住的疲倦,手皮因为干活太多,已经被磨出厚茧来。
  张志仁和杨氏还好,手早已经粗糙了,就是苦了晗生和永安,一双手还比较嫩,这会儿也被磨的发红,指节上全部是红色的印子。
  张沁儿心疼大家这么辛苦,当即就杀了一只鸡,用干蘑菇煮着吃,又做了好几道不错的菜,算是替大家补一补身体。
  

☆、258。第258章 :临近中秋

  休息了一天后,张志仁才觉得身子骨舒服了不少,这些日子他都只顾着林子村,都很久没去看看张老头了。
  于是上午的时候,张志仁就让杨氏捡一篮子鸭蛋,打算送去给张老头他们尝尝。
  鸭子们在养过这么久之后,也许是因为吃蝗虫吃的多,体内营养和蛋白多,已经开始下蛋了,每天张沁儿都要带着福儿,两个人挎着篮子朝池塘边捡鸭蛋去。
  鸭子喜欢把鸭蛋生在水边石头或者草地上,所以在无意间发现鸭蛋之后,张沁儿就开始给鸭子们搭下蛋的窝了。
  有了窝之后,就不用到处寻找鸭蛋,直接朝窝里找去就成。
  也在鸭子开始下蛋之后,每天就不再让鸭子们到处乱跑,而是重新又圈养起来,反正到这会儿的时候,富足村已经看不到多少蝗虫了,仅剩的一些,也成了鸭子腹中的美食。
  蝗灾已经过去,天气也逐渐凉爽,大家就开始期盼下雨了,张志仁走到张家老宅时,就看到张老头站在门外,仰天看着天上的那些乌云。
  “爹,你最近还好吧。”张志仁上前问着。
  张老头听到声音,低头看去,露出一个笑容,说:“我还好,你那些甘蔗都收好了吧?长势怎么样?怕是要亏了,今年的年景实在不好。”
  “也还好,我提前就送了两百只鸭子过去,又让崔家兄弟注意好蝗虫灾害,现在一亩也有五千斤甘蔗,榨糖之后应该不至于亏的厉害。”张志仁把话往好的里说,今年是第一次大规模种植甘蔗,又是第一回摸索着榨糖,他心中早已经做好亏损的准备了。
  张老头不太懂这个,也就没有再接着问了,看张志仁手中提着的鸭蛋,就问:“那些鸭子已经下蛋了?那坑里村还借了你们二百只鸭子呢。”
  借给坑里村之前,鸭子还没有下蛋,张志仁也觉得鸭子还得过一会儿才会下蛋,所以也没有和坑里村仔细说关于鸭蛋的事情,谁知道现在就开始下蛋了,于是就说:“我打算明天去坑里村一次,把鸭蛋的事情说好了,另外也看看他们村的情况,我看咱们村和林子村都还算好的。”
  张老头点了点头,也是认同:“我上回在衙门里听了,除了我们这几个偏僻的村子,其余的村子都严重的很,尤其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又没有山林阻挡,蝗灾过境,片草不留啊!”
  父子两个谈论了一下关于蝗灾的事情,又扯到天气上:“眼看着天气已经冷了,这天空又浮着一团子乌云,大家都盼着早些下雨,可却总是不下,真是让人烦的很。”
  “这也是,地里的禾苗都快干死了,反正今年也这这样了,还不如早些把稻子割了,爹,你们什么时候割稻子?到时候我过来帮忙。”
  “不成啊,这要是不赶巧,刚割了稻子就下雨,可怎么好?看这架势,要么不下雨,要么就得下一场豪雨不可,我和村里人都想着等这场雨下了再收割稻子。”
  张老头的语气中流露出期盼,他又忍不住仰天看了看天上的乌云。
  忽然想起快要生产的张贞娘,就说:“你妹妹这些日子就该生产了,你还是把这一篮子鸭蛋送到田家去吧。”
  张志仁说:“这个不要担心,贞娘的那份早就准备好了,有五十个鸭蛋、五十个鸡蛋,沁儿娘已经送过去了,还准备了两只老母鸡,等生了孩子,就送过去给贞娘补身体。”
  张老头点了点头,表示对他的做法很满意,说:“你妹妹小你们好几岁,又是头一回生产,你们做哥嫂的都上心帮衬些就好。”
  又说了会闲话,张志仁就把鸭蛋放下,和张老头告别了一声,朝旁边的周光勇家走去,他打算今天和周光勇和黄大安他们都碰头问问彼此的情况。
  不说这边,那边杨氏带着张沁儿朝田家走去,杨氏手里挎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五十个鸭蛋,上面用红色的布盖着。
  张沁儿也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五十个鸡蛋,也用红色的布盖着,显得十分喜庆。
  冯氏前几日就送东西去看过了,这次就没有跟着,只有张沁儿娘两同去。
  到了田家,就看到张贞娘挺着一个大肚子,在苗氏的搀扶下,慢慢的散步。
  “二嫂来了。”张贞娘眼尖,瞧见了杨氏她们,柔声叫了句。
  “哎,来看看你,先前家里活多,一直忙着不得空,今儿就过来看看,你这肚子真大啊,日子就在这两天了吧?接生婆都请好了吗?”
  “已经和接生婆说好了,让她这两日就在家里带着,别出远门,因为就在这几日,所以我先走走,省的到时候不好生。”
  “是该走走,贞娘身子骨弱,刚怀上身的时候,就躺了几个月,家里的活也不需要动手操持,我怕到时候不好生,就每天扶着贞娘绕着家里的院子走上几圈。”苗氏接口说着,农村妇人好生养,富贵妇人不好生养,关键就在于孕妇动弹的不多。
  杨氏点了点头,看张贞娘面上有几分担心,安慰着:“你也别太担心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这孩子肯定也顺顺当当的。”
  张贞娘笑眯眯,伸手摸了摸隆的老高的肚皮,偶尔还能够感受到肚子里的胎动。怀孕已经九月了,张贞娘整个人都散发着一股母性光辉和做少女时俨然不同。
  杨氏和张沁儿先把东西放下,这才和张贞娘一块儿慢慢走着,一面说着话,问一问张贞娘的情况,又问一问田家的情况。
  看张贞娘的肚皮尖尖的,杨氏就笑着说:“看来这胎是个男孩子了,肚皮可真尖。”
  张贞娘羞涩的笑了,说:“接生婆也这么说,我还做梦梦到过蛇。”
  古人信鬼神解梦之说,孕妇做梦梦蛇,就是说明肚子里怀的是男孩。
  陪着张贞娘走了两圈,张贞娘就觉得有些累了,肚子太大,走动时都累的很,杨氏和苗氏就一起扶着张贞娘回到屋子里躺着,苗氏去给张贞娘蒸鸡蛋羹,孕妇都是少吃多餐,如今张贞娘一天能吃五六回,时不时就要吃些水果和鸡蛋羹什么的。
  杨氏见张贞娘情况不错,田家又照料的好,也就放心了,临走时,说:“等你发作了,就叫人过来喊我一声,这两天我都在家里不出去的。”
  张贞娘自然应下,生产时,身边多一个亲人在,就多一份安心。

☆、259。第259章 :雨打残荷

  原本想着张贞娘就在这一两日发作,却没有想到等到中秋时,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