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第3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整个榨糖作坊林氏都只是略微瞧了一眼热闹而已,就随着张沁儿到家中休息了。
  趁着林氏来了自家,张沁儿就将如何销售红糖的事情说了出来:“去年我家榨糖不多,悉数送给刘氏商会,但是今年榨糖是去年的百倍,我怕刘氏商会是吃不下这么多糖的。”
  林氏早已经大致了解富足村一共种植多少亩甘蔗,又大致能够榨多少糖,心里就有数了,刘氏商会虽然是大商会,但是毕竟不以杂货为主,确实是吃不下去这么多红糖的。
  林氏点头应着:“的确,刘氏商会顶多能够吃下一万斤,再多是不能了。”
  一万斤听起来很多,但是这却是整个刘氏商会能够吃下的数目,如果张沁儿家想要卖一万斤给刘氏商会,刘氏商会虽然能够吃下,却要将以前供货关系断掉才行。

☆、333。第333章 :去府城

  刘氏商会合作的供货商,肯定也是多年合作,或者有所关系的,如今因为张家的缘故,让他们彻底断了这条供货,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张家也会被人视为眼中钉,日后想将生意做大,无形中又困难了许多。
  况且就算刘氏商会愿意,张沁儿家这次所榨的糖肯定会超过一万斤,不说自家的,其余人家榨的糖也得有个几千近万斤了。
  届时让大家挑着红糖满大街去卖,还不知道得费多少功夫,临川一个小地方也没有办法需求这么多红糖,到时候供大于求,糖价势必会受到影响。
  种种考虑之下,张沁儿和村里的红糖到时候应该也会一并以进价卖给大商人的。
  “我们打算去府城寻找能够吃下大量红糖的商人,因为我们对府城也不是特别熟悉,所以还请伯母指点下,府城哪家能够吃下这么大量的红糖?”张沁儿开口请求着。
  张志仁也一脸殷切的看着林氏,他已经被张沁儿说服了,决定上府城寻找大商户合作,再这之前,若是能够从林氏这里先打听府城的一些情况,也好提前做好准备了。
  林氏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仔细想了想,她并不是特别关注这点,不过好在闺蜜是刘氏商会当家夫人的缘故,倒也知道一些。
  “要说府城最大的商会还是刘氏,只不过他们主要经营布匹和酒楼以及药铺,杂货铺并不多,除了刘氏商会,还有宏记,宏记主要是做杂货和点心铺子,他们家做出来的点心算是府城特产了,生意格外的好,且无论是杂货铺还是点心铺子,都需要用不少红糖,倒可以去谈一谈,另外还有赵、陈、王等三家也算是有本事的,不过具体的,我却不太清楚了。”
  林氏提供的消息并不多,张志仁也尽量将这些消息记下,事实上他也曾经去问过当初做帐房先生的杂货铺,询问他们的红糖都是从哪里进货的,算是稍微知道了些。
  林氏和郑成凯在张沁儿家吃过午饭后不久,就坐车回去了,虽说榨糖作坊并不需要张沁儿家人亲自动手,一些管理上的杂事也挺多的,他们不好麻烦人家太久。
  临走时,郑成凯找了张沁儿:“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去府城,我有空的话,也陪你去。”
  张沁儿摇头,拒绝了他的好意:“不用了,你自己事情也不少,这些事情我们自己能够处理好的。”
  郑成凯看着她,眸中有着不赞同:“我也去过府城好几次,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你们第一次去,又人生地不熟的,怕是不好做事。”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张沁儿依旧拒绝,虽说有郑成凯的帮助,找大商家谈判的确要轻松不少,但是这是他们张家自己的事情,不能事事依靠他人。
  如今榨糖作坊已经成功的建立了,红糖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只要谈好下家,日后这榨糖就算是富足村一项立足于根本的好事!
  郑成凯看张沁儿的态度很强硬,也就没有再说,而是说:“那行,你们走之前我写封信给刘康盛,到时候你们要是有什么需要,找他就是了。”
  张沁儿想了想,接受了他的好意。
  “行!”
  又过了五六天,榨糖作坊生产的红糖已经快近一万斤了,张家自己的甘蔗都还有许多没有榨完,张志仁统计了其余几家的甘蔗数目,大概算出红糖的产量,心里有底之后就打算出门谈事了。
  原本张志仁是不同意带张沁儿上府城的,一来张沁儿毕竟是女孩子,年纪又渐渐大了,这样抛头露面不好,二来家里许多事情都有张沁儿决策的身影,张志仁一方面觉得女儿很能干,一方面又觉得这是男人的事情,他身为一家之主,就该把事情扛起来才是。
  只不过在家里讨论了许久,大家都觉得张志仁做事虽然沉稳,但是脑袋并不如张沁儿灵活,这谈判的事情,若是木讷或者反应慢,是要吃大亏的。
  再者张志仁一个人去,大家总隐隐有些不看好,张沁儿和郑家交好,郑家又和刘家有关系,张沁儿出面寻求刘家帮助的话,比张志仁可要给力多了。
  最后张志仁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带张沁儿一块儿去。
  这一次张沁儿即将去府城,并且有可能上刘家拜访,张乐儿却没有再提出一起去的失礼要求,自从张沁儿和张乐儿的关系和解之后,虽说表面上有说有笑的,感情不错,但是两个人心中难免有些心结,张乐儿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顾的向张沁儿提出任何要求了。
  那般理所当然,就当是年幼无知吧。
  张沁儿也是敏感的人,自然察觉张乐儿的变化,只不过这种事情她也不好说出来,更不能为了讨好张乐儿,而答应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好装作不知晓。
  十一月初十的时候,天气不错,虽说风中带寒气,但是红彤彤的太阳看着也喜人的很,这天一大早张志仁和张沁儿就坐着自家的驴车开始出门了。
  杨氏早早替两个人准备了随身携带的包裹,以及干粮点心,还有十斤左右的红糖,这红糖是作为样品,让大商户们了解红糖的品质,一切准备妥当后,杨氏就带着福儿目送他们父女两个远去。
  张志仁和张沁儿走后,杨氏就得负责全部的事情,就算有冯氏她们的帮忙,也是累的很。顾不上担忧和思念,杨氏很快就投入这种忙碌的生活中了。
  而张志仁和张沁儿进了县城之后,先去郑家拿信,一共两封,一封是林氏写给李氏的,一封是郑成凯写给刘康盛的,虽然感念于郑成凯对她的关照,但是张沁儿可还记得当初刘康盛在临川时,可是和郑成凯不对盘的很呢!
  她很怀疑刘康盛看到郑成凯的信后,还能好好的关照她,没准不拿出这信还好些呢。
  张志仁将驴车放到繁花街的宅子里,晗生还需要几天才休沐,到时候让他们自己赶车回去,处理好这些之后,张志仁拿出扁担,将行李都挑了起来。带着张沁儿朝码头走去。
  行李大部分都在张志仁的扁担中,张沁儿只背着一个小些的包袱,跟在张志仁的身后,不紧不慢的朝码头走去,去府城可以走水路,便利许多。

☆、334。第334章 :结识

  码头极为热闹繁华,到处都是人,吆喝声说话声还有发生矛盾的对骂声,嘈杂的声音让人觉得异常的热闹,张沁儿满脸好奇的打量着周边的人,有挎着小包裹,一副走亲戚的模样,也有商家在码头上货,卸货,许多做粗活的汉子穿着短打棉袄,扛着麻布袋健步在码头上来回运输着货物。
  人太多了,张沁儿紧紧跟在张志仁的身后,这是她第一次来码头,看着码头这繁忙的景象,她竟然有些感慨,这时候的商业也是挺繁华的呐。
  张志仁已经询问清楚了,买了两张去府城的船票,带着张沁儿一块儿上了船,时间已经不早了,那船一旦坐满人,就要开的,张志仁他们上去后,又陆续上来几个人,船家数了数人数,差不多了,就吆喝一声:“船要开了。”
  随着这声吆喝,船家就将锚起出来,大帆升起,趁着顺风,一路朝府城而去。
  因为走水路,一路上很稳当,并且到傍晚时分就能够到达府城码头,只不过他们想要进内城里,还得在外城住一晚,第二日乘坐两个时辰的车才能够到达。
  抚河很宽广,船行驶在水中,两岸渐渐倒退而去,张沁儿站在甲板上看了会风景,能够将临河两岸的风景一目了然,等水流进了两座大山,再也瞧不见四周人家,入目的只有凋零的枝桠和苍翠的常青树时,就显得有些无趣了。
  张志仁说:“沁儿,快进来,外边风大,小心吹了风,头疼。”
  “哎,好的。”新鲜劲头一过,张沁儿也觉得外头的风可真冷,即使她穿着今年新作的棉衣,那嗖嗖的冷风似乎见缝就钻,让人忍不住缩起脖子来。
  赶紧从甲板回到船舱,没了冷风后,果然觉得整个人舒服了许多。
  这是一艘中等船只,乘坐的客人加上船家水手,大约有百人左右,船舱中的挤着许多人,因为长途慢慢,大家都彼此攀谈起来,张沁儿进来的时候,就看到张志仁正在和一个四十左右的汉子闲聊。
  张沁儿一眼看到汉子穿着打扮斯文富贵,身后跟着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小厮,一看就知道是哪家富贵老爷了。
  “这是张兄的闺女?瞧着天庭饱满,面色红润,理应身体强健。行走优雅,规矩甚好啊。”那汉子张口就夸,一双眼睛盯着张沁儿上下打量片刻,又随即转开,倒不会让人太反感难受。
  大凡为人父母者,都喜欢别人夸自己的子女,张志仁也不例外,当即笑的见牙不见眼,忙谦虚的说:“哪里哪里,小女顽劣不堪的很,倒让梁兄见笑了。”
  张沁儿的牙齿酸了酸,随即就大略猜到这位陌生梁兄应该也是读书人,不然张志仁不会这般故作矫情,还一口梁兄张兄的。
  张志仁看着张沁儿介绍着:“沁儿,这位是梁叔叔,他可是位举子,去府城拜访长辈的。”
  张沁儿乖巧的福了福身,这个礼是当初跟着宋漪凝学的,后来跟着林氏去鄱阳县各家做客时,也没少行礼问好,如今一行礼,行为举止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养来:“梁叔叔好。”
  梁举子瞧着这样的身段,一看就知晓这姑娘的教养不错,也显得张志仁并非普通农人了,当即满意的点头回应,又笑着对张志仁说:“张兄太过谦虚,耕读传家甚好甚好啊。”
  耕读传家是一种雅称,张志仁被这般夸赞,心里也舒坦,虽然他的功名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只要晗生和永安努力读书,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这样一来也算是耕读传家了。
  “惭愧惭愧,以前家中生计无着落,我虽然读了几本书,却也是不知甚解,无甚功名傍身,如今我两个儿子都在县城读书,大儿子更是入了何山长的眼,我如今也只有将希翼寄托在子女身上了。”张志仁看似谦虚,其实还是有文人的傲骨,此时话中就表露出自己儿子不错,入了何山长的眼,来日方长,必定能够有所出息等等。
  梁举子一听他儿子拜入何山长的门下,当即觉得两人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可巧了!我和何山长也有些许关系,我听说他如今的得意门生只有寥寥数人,其中有一位叫张晗生的,可就是张兄的儿子?”
  张志仁一听梁举子提到自己儿子的名字,眼中迸裂出一股欣喜,忙点头说:“正是我的大儿子!这可真是巧啊!”
  梁举子笑着点头,说:“下回待我回临川,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