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第8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你这小姑娘年纪虽小,嘴皮子倒利落!你要是真买,我就说实价出来,这黄豆呢,你出四文就行,乌豆八文!这真的是实价了!再也没的少了,你要知道,这种乌豆我们这边是没有的,大老远从北方弄过来的呢!”老板一听,就知道这丫头糊弄不了,又想着一般敢这么还价的,十有八九是真心想买的,于是老实说了一个实价出来。
  张沁儿仔细思索了一下,大约知道黑豆原产是在东北那边,至于为什么这边没有生产,她倒是不太清楚。
  “这样吧,黄豆给我十斤,黑豆来五斤吧!”最终,张沁儿咬咬牙,决定买五斤黑豆,黑豆虽好,可惜价钱太贵,好在黄豆的营养也不错,偶尔喝一喝黑豆就好了。
  那老板似乎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姑娘会买这么多,忙殷勤的替张沁儿秤豆子,黄豆一共四十文,乌豆也是四十文,一共八十文。
  “好吧,看你买的多,就少收你五文钱,希望下次再来买啊!”老板笑呵呵的将东递给张沁儿。
  看到少了五文钱的份上,张沁儿心疼的劲头少了些,付钱也爽快了些,说:“看老板你实在,要是豆子不错,就再来。”
  回到家中,永安早已经洗过澡,换过一套干净的衣服,坐在窗口写字呢,如今他的字已经写的有模有样了,就是因为年纪小,笔力不足,字体显得有些飘忽。
  一看见张沁儿带着福儿小宝回来,他就立刻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毛笔,就要出门和她们说话儿,张沁儿却早知道永安那活脱的性子,眼神一扫,说:“写字的时候,要心平气和,坚持不懈才是最重要的,每天一百个字,你没有写好之前,不可以不专心!”
  永安受到教训,立即变得老实,不再敢出门,咬了咬嘴唇,把心放在手上的毛笔,继续写字。
  杨氏见了这姐弟,不由得感慨沁儿是个心性坚定的人,而永安虽然调皮,倒也听这个姐姐的话,又看见张沁儿手里拿着一大袋的东西,忙接过来,问着:“这是什么?怎么买这么多?”
  “是黄豆和乌豆呢!我打算以后每天早上做豆浆和豆腐出来吃。”张沁儿回答着,毕竟身子弱,杨氏接过东西之后,她就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腕。
  杨氏打开一看,果然是豆子,不由得说:“吃个豆腐哪里要这么麻烦,现在住在县城了,直接去巷口赵家买些豆腐不就好了么?”
  “她家只有豆腐,没有豆浆呢!另外自己做豆腐脑也挺好吃的。”张沁儿说服着杨氏:“反正现在在县城没有多少事情做,做点豆腐也不累,再说了听人说豆浆吃了对身体好,我们家几个孩子都体质弱,需要补一补呢!”
  杨氏听了,看着眼前瘦瘦的张沁儿和福儿,也不再反对,只要是对儿女好的,哪怕再苦再累,她也要弄出来的。
  “行!听你的!以后每天都做一些豆浆出来,但是剩下的豆渣怎么办?倒了也浪费的很。”杨氏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一下子就想到豆渣上了。
  张沁儿想了想,就说:“娘,不如我们去买几只鸡回来吧,这些豆渣刚好可以喂鸡,等鸡长大了,还可以下蛋呢!”
  “那行,明天早上我去西市看看有人卖鸡仔么。”杨氏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庄户人家除了种田耕地之外,家里养上一窝鸡,两头猪什么的,都是正常的。
  没有鸡的人家,那都是日子过的不太好的人家。
  到了晚上时,张沁儿就让张志礼明天从药铺带一些石膏回来,做豆浆是不要石膏的,但是如果做豆腐脑和豆腐的话,是需要的。
  张志礼答应了,听说张沁儿打算以后都做豆浆给家里人吃,张志礼也是很赞同的,他看着张沁儿,满是认同的说:“还是沁儿想的周到,豆浆是很养人的,再者豆浆也不贵,咱们这样的人家吃,最是好不过了,之前我倒是疏忽了。”
  “你一个大男人,难免对这些小地方疏忽,不过沁儿是真的心思细腻呢。”冯氏笑着说:“豆子今天晚上已经泡上了,明天我帮着二嫂一起做。”
  “好啊,那石磨比先前家里的大,一个人推有些费劲呢。”杨氏笑着说。
  张志仁兄弟看着两个媳妇妯娌相处融洽,心情也舒坦。
  闲聊一会儿,就各自散去,张志仁惯例是要检查晗生和永安学业功课的,张志礼则回到屋中看着一本医书,这本书是今天王掌柜给他的,是一本珍本,里面记录了很多药方,寻常人家难得一见的。
  因为珍本过于珍贵,张志礼不敢接受,于是王掌柜就说借给他看几天,待记在心中,再还回来就行。
  张志礼越看,越觉得这样难得的书应该抄录下来,单靠人的脑子去记忆,日后难免有遗忘的地方,这么想着,就走到二哥张志仁的房间中。
  “志礼,有什么事情吗?”张志仁看见弟弟,询问着。
  “到二哥你这边拿着笔墨,我打算抄录一些东西。”笔墨都是放在张志仁房间的,张志礼并没有准备。
  “那行,等着,我去给你拿。”张志仁说着,走到案头边,拿着一套文房四宝都递给他。
  “三叔要抄录什么?需要我帮忙吗?”晗生忽然开口问着,进来他是不放过任何写字练字的机会,只是因为笔墨纸贵,所以每天除了学业上的,只额外练字一百个而已。
  张志礼却摇头拒绝了:“我抄录是一本书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自己抄录一遍,会对医书认知的越发透彻。”
  晗生听了这话,微微的沉思着,觉得三叔张志礼的话虽然朴素,却也含着大道理,他低头看着岸边的论语等书籍,不由得在心中默想,日后必要将这些书籍全部抄录一次,以加强印象才是。
  也是因为这个念头,日后晗生在学业上十分的稳健,任何一个考题,都能够快速的想到原文出处,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二日一大早,天色微亮,张沁儿就起床了,尽管杨氏和冯氏都说不需要她帮忙,做豆浆的事情,有她们两个就足够了,但是张沁儿还是想来看看,杨氏她们做的豆浆是否附和她的需求。
  看着杨氏和冯氏两个人合力磨着泡的胀开的黄豆,不多时,豆浆就从石磨边缘流了出来,最后汇聚在一个盆子里,这种事情张沁儿是插不上手的,她就去将准备好的豆腐布清洗过,这豆腐布是要用来过滤豆渣的。
  因为今天没打算做豆腐,所以泡的黄豆并不多,很快就磨好了,杨氏接过张沁儿的豆腐布,将盆子里的豆渣和豆浆混合物全部装进布中,然后用力的捏着,将里面的豆浆全部挤出来,又加入部分水,搅拌了豆渣之后,继续挤一次,这样豆浆几乎就全部被挤了出来。
  “太浓了,还要加点水。”冯氏看着那些生浆,说着。
  “嗯。”杨氏估摸着豆浆的浓度,加了两瓢水,搅拌均匀了,才倒入准备好的大锅中,锅子已经洗干净了,灶膛的火烧的正旺,是适合煮豆浆的火,大而不猛,这样可以防止豆浆煮沸冒出。
  杨氏一边搅合着豆浆,一边用勺子将边上的泡沫撇去,待豆浆熟了之后,就将火停了,又用准备好的大陶碗将豆浆都装了起来。
  “娘,我来尝尝。”看着乳白色的豆浆,张沁儿兴奋的拿勺子舀了一些,放进嘴里品尝着,原汁原味的豆浆味道!
  带着豆子的清香和微甜,喝起来很爽口,味道很不错。
  “挺不错的,娘和三婶也喝!”张沁儿笑眯眯的说着,看来这样做豆浆大家早上一起喝上一碗也挺不错的。
  杨氏和冯氏也都尝过,纷纷觉得不错。
  冯氏说:“这是去年的豆子,等今年的豆子下来,那香味才好闻呢!”
  提起今年的豆子,杨氏不由得想起家里的那些租地,那里可种着二十亩豆子呢!
  “要是她奶奶不那么苛刻,我们今年也犯不着买豆子了。”二十亩地,除了交租子的,还得剩下好多呢!想当初他们两家也是费了大力气种地的。
  冯氏也想起家里的那些豆子,神色微微的暗灰,她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二嫂一家,如果当初不是自己那般模样,估计也分不了家的。
  张沁儿见状,忙拉了拉杨氏的衣袖,说:“娘,说这些做什么?都已经过去了,再说豆子也不贵!只要咱们有钱了,什么都可以买的到。”
  杨氏一愣,这才顺着张沁儿的视线看着冯氏,不觉尴尬一笑,说:“是啊,豆子也不过三四文一斤罢了,这一斤豆子都能够做好多豆浆了呢!”
  又怕冯氏还缅怀,于是笑着说:“现在天色大亮了,估计沁儿爹和三弟他们都起床了,晗生和永安也赶着去上学,赶紧做一锅饼子出来配着豆浆吃吧!”
  时间却是有些紧,冯氏也忙和杨氏忙活起来,面已经发好了,只管把锅子洗干净,做成饼子贴熟就好了。
  等把手头的事情都忙活完,张志仁他们也纷纷起床了,一走到院子里,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豆浆香甜的味道,纷纷说:“这味道真好闻。”
  而小宝几个小的,则忍耐不住,一个劲的朝厨房出窜去,嘴里喊着:“我要喝豆浆!我要喝豆浆!”
  张沁儿忙用小碗装好,递给小宝和福儿一碗,说:“慢慢喝,还有。”
  “很好喝!好甜!”福儿笑眯眯的说着,一脸满足的接着喝。
  张沁儿却是一愣,这豆浆确实带着一股原始的甜味,但是离‘好甜’两个字还有些距离,又想起前世的时候卖豆浆的都会参合一些糖进去,这样豆浆的口感会偏甜一些。
  可惜现在榨糖技术不发达,糖价太贵了,一般不会轻易放糖的。
  早餐时,人人一碗温热的豆浆和两个饼子,吃的异常的满足。
  自从晗生和永安要上学之后,家里的早餐几乎就是粥配饼子,因为光喝粥不容易饱,还需要常常跑茅厕,这样很不方便,现在有了豆浆,几乎就可以不用煮粥了,豆浆配着饼子,味道更好。
  等张志仁兄弟和晗生永安他们都出了门,杨氏就带着沁儿也出门去西市了,冯氏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家里轻松的活她做,平日里带着乐儿刺绣就好,买菜打扫洗衣服等事情,都是杨氏一把抓的。
  到了西市,正是热闹的时候,人来人往,吆喝声不断,杨氏心里惦记着家里剩下的豆浆,就去卖鸡仔的地方看看,转悠了一圈,只有一个大约四十左右的妇女在卖,她的竹篮子里还有十五只左右的鸡仔,有的是黄毛,有的则是黑毛,有的却是芦花状的。
  杨氏仔细的看过,觉得那些鸡仔都算活泼,一个个挤在篮子里叽叽喳喳的叫着,不断的走动着小身躯。
  “婶子,你这鸡仔怎么卖?”杨氏心里觉得满意,这才蹲下来问着价钱。
  那大婶一看有人来买,立即打起精神,操着一口本地话说着:“母鸡三十文,公鸡二十五文,随便乱抓的话,就都二十五文。”
  “呀!这么贵啊!”杨氏没想到小小的鸡仔居然会这么贵,不由得咂舌,说:“这鸡仔带回来还不知道活不活得成呢!”
  一听这话,那大婶立刻夸赞自己的鸡仔起来:“哎呀,这话可不能乱说!买过我家鸡仔的,就没有死了的!我这鸡仔好啊,十里八乡都是知道的!”
  说人家鸡仔会死,的确不吉利,杨氏便不再说,却依旧还价:“我说婶子,可你这鸡仔也太贵了,三十文都可以买上两斤上好的肉了!这样吧,我也是诚心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