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大批判-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易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简直看花了眼。原来那个外贸学院究竟变成哪个也不知道了。总之,大学要开的不仅是“热门专业”,甚至要抢“热门”校名,似乎要一个大学变成一个热门专业。本指望自己的母校北大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但到北大的网页一查,看到光华管理学院的首页上赫然有如下一段介绍: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03人。为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文理兼收。普通本科生学制四年,入学初不分专业,经过为期一年半的英语、数学和基础课的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开始分专业,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分别进入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学习。学院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吸引全国优秀的中学生报考,连续几年每年都有约五分之一的全国各省市高考第一名进入光华管理学院。其中2008年招收文理科高考状元24名。
  区区一个管理学院,居然能网罗全国五分之一的“第一名”,进这个管理学院简直成了新科举。这是北大的悲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也是这些学生的悲哀。
  为什么这么说?像法学、工商管理等,作为本科,多是些垃圾专业。如果一个人才能平平,胸无大志,学这些专业也许尚可。他们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谋生技艺,至少以后有口饭吃。但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怎么全涌到这里来?难道这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心里想的不过是有口饭吃?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宾大自然不错,但比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前三强,还是输掉一头。为什么会如此?精英的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环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研究院才是专业教育的场所。真要学企业管理,大学毕业后学MBA也不晚。比如,为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布什政府的最后一任财长、前高盛总裁保尔森,迪斯尼的前总裁Michael Eisner,以及美林的前总裁、里根政府的财长Donald Regan,本科的专业都是英语。这就相当于在中国上中文系了。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所以,在大多数常青藤,有经济学专业,可以非常抽象、非常理论化,比如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或者演练复杂的数学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这和北大的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这类专业的格调显然不同。在美国大学你大致可以发现这么个现象:越是好的大学,就越是云里雾里地教一些“没用”的科目。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学校,最流行的专业经常是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越是排名低的学校,越是实际。比如什么财会专业等,在这种学校就非常流行。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3)
这里的道理,我在前面一节按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心理学作了一番解释:人的心理需求由低到高有各种层级:天赋比较高的人对低层级的生存需求不那么关注,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方面的需求。对他们最具挑战性的是高层级的精神需求。我即使在萨福克大学这种普通院校教书,也经常能感觉到那些学文学历史专业的学生更聪明一些。学商的学生素质最差。我最头痛的是那些商学院的本科生来听我的历史课。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对历史毫无兴趣,只是为了完成课程的要求才来学历史,而且还自以为聪明地发明一套理论:学校逼着他们学历史,不过是找借口收他们的学费而已。有一次,一位歪戴着帽子的学生四仰八叉地坐在前排椅子上问:“我就对钱感兴趣。你这门课怎么帮我搞到钱?”
  我总是对这些学生说:“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的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你们自己想想:你们谁会选一个只关心自己的工资单的人当你们的领袖?你们更会选一个关心、理解你们的利益的人。这个领袖要理解你的利益,自然会理解许多人的利益。他不是仅仅和你交朋友。他甚至根本不认识你。但是,他研究社会,懂得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样他才能超越自己狭隘的经验,和许许多多人建立强有力的纽带。”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世界顶尖的企业领袖,本科是学人文的出身。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然后再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选择个专攻。主持SAT等“美国高考”的“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对于那些立志读MBA的学生有明确的建议:第一,商学院招募的学生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商业院固然对你本科所学的课程有若干要求,但这些要求全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以外完成。第二,商学院一般喜欢接受那种完成了广泛的、多面的、有挑战性的课程(a broad,well…rounded,and challenging curriculum)的学生,并不会以某个专业优先。甚至对于那些本科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大学委员会”也鼓励他们在头两年主要选修微积分、心理学、社会研究、经济学、计算机、统计学、写作等课程。要记住,商学院入学考试GMAT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英语。良好的写作能力被认为是在商学院和企业界成功的关键。第三,大学的成绩、成就、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都要比具体学什么专业更重要。“大学委员会”所讲的仅仅是一般的商学院的要求。越是精英的商学院,对学生广泛的人文背景就越看重。  
  北大在中国的地位,恐怕比哈佛在美国还重要。我并不是说北大绝对不能给本科生办个管理学院。但是,如果全国各地五分之一的“第一”都跑到管理学院学什么市场营销之类,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流的高等教育)就有了问题。按说,这些“第一”是他们这代人中的精英,是未来的领袖。他们越是第一,越应该关心涉及全人类的大问题。在美国,你很难想象这样层级的精英高中生会想到大学里学市场营销。这样下去,北大还能为未来的中国培养领袖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1)

  上节谈了中国最精英的学生一头钻进市场营销这类鸡毛蒜皮的专业中的悲哀,但是我并没有讲人文教育究竟有什么用。其实,这个题目我也没有能力讲。因为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太复杂,远非我这么一个见识狭隘的人所能理解。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孔之见。  
  我在美国的大学里教历史。这一经验里有两点值得一谈。第一是“没用”,也就是非常不实际。历史不能吃不能喝,为什么要学?第二,美国的法学院据说很喜欢学历史的学生,至少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历史专业中有不少想进法学院的学生。不过,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于为什么法学院喜欢历史学的训练并不太理解。  
  美国的大学是自由竞争的。一个学生可以同时接到许多大学的录取通知,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必要时到有关大学再访问一下以作出最后决定。从大学方面看,大家为了竞争,经常在发完录取通知后设一个接待日,欢迎那些被录取的学生和家长来参观,并让本校各系派代表介绍自己系里的情况、回答各种问题,以求给学生和家长们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被录取的学生前来就读。每个系的代表,实际就是本系的推销员,责任是说服大家为什么要来这个系读书。我代表历史系充当过这样的推销员,除了回答关于本系的具体问题外,还特别要解释为什么要学历史。而且,考虑到许多孩子可能瞄准着法学院,我在解释学习历史的价值时,不免经常要讨论历史和法学院的关系。今年我的推销特别成功。教室里挤满了人。其中我解答一位黑人女士的问题很能综合地表达我对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看法,不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位黑人女士年纪偏大,陪着一位男孩来,我也不知道是她的儿子还是孙子。她的穿着很“土”,显得挺下层,而且问话总是一副天真无知的样子。当时我正在讲大家对历史的偏见:“看看,许多人都觉得历史没有用。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经济不好的时候,家长们更要问:‘让我的孩子学历史以后能找到工作吗?’另一部分家长则不知哪里听到法学院很喜欢录取历史专业的学生,就督促孩子学历史,但并不了解这是为什么。”  
  “真的吗?”那位黑人妇女显出好奇的样子,“那你给我讲讲,历史和法学院有什么关系?”  
  我马上把从一位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刑事律师那里听来的话告诉她。当我刚认识这位律师时曾开玩笑地说:“你们这种审判律师,我只在电影里见过。你们的生活一定很有戏剧性吧?”他马上说:“我并不出庭,我干的事情和你们这些历史学家没有什么区别。”他显然是了解历史学家的工作。他的妻子就是我们系里研究美国史的同事。我马上讨教何以会如此。以下是他的解释:  
  我主要的工作是审阅法庭记录。公诉人、被告律师,乃至各种证人在法庭上讲的话都是被记录下来的。我在阅读中,要从各方的话的字里行间找破绽。大的破绽可以导致法庭推翻原判。你恐怕难以相信,我阅读的一半以上的案子有很大的破绽,都被推翻了。许多人从监狱中被我救了出来。这些人一般是穷人,自己没有钱雇律师,法庭给指定一个,有时案子审理得非常潦草,所以我的责任就非常重大。你看看,干这种事情,和你们历史学家有什么不同?你们不就是通过阅读档案,在字里行间挖掘前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甚至推翻前人根据同样的史料得出的结论吗?说到底,这还是批判性的阅读,是历史的基本训练。 。。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2)
他所言极是。我还必须补充的是,历史学家面对的文献,多是当时的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事实”进行的叙述。因为目的不同,所叙述的“事实”也不同。对历史学家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你所拥有的史料不过是过去的人为我所用讲的故事。除此以外,你往往没有或很少有其他的线索。历史学中的批判性阅读,特别要注意是谁在叙述,目的是什么,然后发现这种“叙述特权”掩盖了什么事实或是否压抑了其他人的叙述。举个例子,我们看中国的史料,讲到某王朝灭亡时,往往会碰到女人是祸水这类叙述和评论。其中评论一看就知道是史学家的个人意见。但他的叙述有时则显得很客观,特别是那些没有夹杂评论的叙述。没有批判性的阅读,你可能会简单地接受这些为既定事实。但是,当你意识到这些全是男人的叙述,特别是那些希望推脱责任的男人的叙述时,你就必须警惕。因为女人在这里没有叙述的权利,她们的声音被压制了,没有留下来。那么,你就必须细读现有叙述的字里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